烧香拜佛的真相:给的从不是保佑,而是自我反省,祖师泣血警示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法华经》《金刚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多少人进了寺院,点起三支香,跪在佛前喃喃祈求——求财、求官、求平安、求子嗣。香烟袅袅中,他们以为这便是修行,以为佛菩萨会因这几柱香而满足他们的心愿。可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觉之时,究竟悟到了什么?那些高僧大德为何要在临终前泣血警示后人,说世人皆误解了烧香拜佛的真意?

佛门中流传着一句话:"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话不假,可世人却把"求"字理解错了。他们以为求的是外在的福报,殊不知佛陀要我们求的,是内心的觉醒。当年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对五比丘开示的第一个法门,便是"苦集灭道"四圣谛。这四个字里,藏着烧香拜佛的真正密意。

那么,烧香拜佛到底在拜什么?祖师们为何要用"泣血"二字来形容他们的警示?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惊人的真相?



迦叶尊者的棒喝

佛陀涅槃后的第二十三年,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来了一位富商。此人名叫须达,家财万贯,在城中开有数十家店铺。这天清晨,他带着十车珍宝来到精舍,要供养僧团。

迦叶尊者那时正在精舍主持,见须达长跪不起,便问:"施主如此虔诚,所求何事?"

须达双手合十道:"尊者,弟子生意兴隆,本应感恩,可近来总觉心神不宁。听闻精舍灵验,特来供养三宝,祈求佛陀保佑弟子事业顺遂,家宅平安。"

迦叶听罢,面色忽然一沉,手中禅杖重重一顿:"你可知世尊在世时,如何教导我等?"

须达一惊,连忙叩首:"还请尊者开示。"

"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讲了八万四千法门,可从未说过一句——我能保佑你平安富贵。"迦叶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佛陀教我们的,是自净其意,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拿着十车珍宝来求保佑,可曾想过,你那些店铺里,可有欺诈顾客的行为?你那些伙计,可有受你苛待而心生怨恨?"

须达额头冒出冷汗。他想起自己为了多赚银钱,确实在布匹上动过手脚,在秤上做过文章。那些伙计每日辛劳,可他给的工钱却越来越少。

"尊者明鉴,弟子确实......确实有过错。"须达低声说道。

迦叶这才缓和了语气:"世尊说,一切唯心造。你生意上的不顺,是你过往种下的因结出的果。你现在不去反省自己的过错,不去改正自己的行为,却想用几车珍宝换取佛陀的保佑,这不是把佛法当成了交易么?"

须达恍然大悟,泪流满面。他当即在佛前发愿,要把那些欺诈顾客的钱财如数退还,要善待店中伙计,要用正当的方式经营生意。

从那以后,须达每次来精舍,不再求佛陀保佑,而是在佛前反省自己这段时间的言行。说来也怪,他越是诚心反省、改正过错,生意反而越做越好,家中也越发和睦。

这个故事在竹林精舍流传开来,可许多人听了,依然不明白其中真意。他们以为须达是因为供养了珍宝才得到好报,却不知道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是他那颗愿意反省、改正的心。

百丈禅师的开示

唐朝时,江西洪州有位百丈怀海禅师,门下弟子数千。有一年冬天,一位官员前来参拜。这官员姓李,在朝中身居要职,权势煊赫。

李官员进了禅房,恭恭敬敬地向百丈行礼,然后从怀中取出一尊纯金打造的佛像,双手奉上:"禅师,学生特意为寺中铸造了这尊金佛,还请禅师为其开光。学生近来在朝中多有不顺,希望佛陀能保佑学生官运亨通。"

百丈接过金佛,端详片刻,忽然问道:"大人可知,佛陀当年为何要出家修行?"

李官员一愣:"这......这自然是为了寻求解脱之道。"

"不错。"百丈点点头,"佛陀身为太子,荣华富贵应有尽有,可他看到了生老病死的苦,看到了人世间的无常,所以舍弃王位,苦修六年,最终在菩提树下悟道。他悟到的是什么?是诸法无我,是缘起性空。"

"可这跟学生求保佑有何关系?"李官员不解。

百丈笑了:"佛陀自己都舍弃了荣华富贵去求道,你却要他保佑你升官发财,这不是南辕北辙吗?你在朝中不顺,可曾想过是为什么?是不是因为贪图私利,陷害过同僚?是不是因为欺压百姓,收取过贿赂?"

李官员的脸一下子红了。他在朝中这些年,为了往上爬,确实做过不少见不得光的事。他曾经诬陷过一位清廉的御史,害得对方被贬到岭南;他还曾收受过一个商人的重金,为其开脱了走私的罪名。

"禅师慧眼如炬,学生确实做过许多错事。"李官员低下了头。

百丈把金佛放在案上,语重心长地说:"佛像不在于金银铜铁,而在于能否映照你的内心。你拜佛,拜的不是这尊像,而是你自己本具的佛性。佛陀说,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可为什么有人成佛,有人却在六道轮回?就是因为有人愿意反省自己、改正错误,而有人却执迷不悟,以为烧香拜佛就能消灾免难。"

"那学生该如何做?"李官员诚恳地问。



"烧香,是提醒自己要清净身口意,如同这香烟一样,直达天际,不染尘埃。拜佛,是提醒自己要放下傲慢,如同礼拜时低下头颅,承认自己的无知和过错。你每次来寺中,不要求佛保佑,而要在佛前好好反省——我这段时间做了哪些错事?我该如何弥补?我要如何改正?"百丈看着李官员的眼睛,"佛陀给我们的从来不是保佑,而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照见自己的污垢,然后自己去擦拭干净。"

李官员听了,如醍醐灌顶。他跪在佛前,痛哭流涕,把自己这些年做过的恶事一桩桩说了出来。从那以后,他开始在朝中秉公执法,还暗中资助了许多被他害过的人。奇怪的是,他越是不求升官,朝中的声望反而越来越高,后来竟官至宰相。

这两个故事在佛门中流传甚广,可后世之人,能真正领悟的却寥寥无几。他们依然拿着香烛供品涌进寺院,跪在佛前祈求保佑,却从不肯低头看看自己的内心。

禅宗祖师的泣血遗言

到了宋朝,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法脉已经传遍天下。有位名叫大慧宗杲的禅师,在径山寺主持多年,门下弟子无数。可他眼看着来寺中烧香拜佛的人越来越多,真正明白佛法真意的却越来越少,心中十分焦虑。

一天,有位官员带着全家老小来进香。这官员十分虔诚,跪在大雄宝殿中,点了九十九柱香,磕了九十九个头,嘴里念念有词:"求佛祖保佑我升官发财,保佑我儿子科举高中,保佑我家世代荣华富贵......"

大慧禅师看在眼里,长叹一声,当众说道:"可悲!可悲!佛法东传千余年,竟被误解至此!"

那官员吃了一惊,爬起来问:"禅师此话怎讲?弟子虔诚拜佛,有何不对?"

"你跪在这里求了半天,可知道佛陀当年为什么要讲法?"大慧禅师问。

官员摇摇头。

"佛陀讲法,是要众生明心见性,是要众生了脱生死,不是要众生来求升官发财!"大慧禅师声音越来越高,"你们把佛当成了什么?当成了天上的神仙?当成了有求必应的许愿池?佛陀如果在世,看到你们这样,不知该笑还是该哭!"

禅师说到这里,竟然老泪纵横:"我今年已经七十有三,命不久矣。临终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后世之人把烧香拜佛当成了交易。你们点一柱香,就想要一个回报;磕一个头,就想得一份福报。可曾想过,佛陀传下来的法,是让你们反观自心,改正过错的?"

大殿中一片寂静。

大慧禅师挣扎着站起来,指着大殿上的佛像说:"你们看,佛陀端坐莲台,神色慈悲,可他慈悲的不是你的祈求,而是你的愚痴!他不会因为你烧了香就保佑你,也不会因为你没烧香就惩罚你。他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像一面镜子,照出你内心的贪嗔痴,照出你的自私、狭隘、无明。"

"那我们烧香拜佛还有什么意义?"有人问道。

"意义大了!"大慧禅师说,"每当你点燃一柱香,你要想——我的心是否如这香烟一般清净?我的行为是否端正?每当你跪下礼拜,你要想——我今天是否做了违背良心的事?是否伤害了他人?是否辜负了天地?这才是烧香拜佛的真意!"

说完这番话,大慧禅师疲惫地坐下,闭上了眼睛。三天后,他就圆寂了。临终前,他留下一句偈语:"烧香拜佛非外求,自性清净是真修。世人若解此中意,何须苦苦觅保佑。"

这句遗偈在江南流传开来,许多人读了都潸然泪下。祖师用尽生命最后的力气,苦口婆心地告诫后人,可后人真正能听进去的,又有几个?



大慧禅师圆寂后,他的弟子把这段开示记录下来,流传到各地寺院。有好事者把这段话题名为"祖师泣血警示",因为禅师说这番话时,确实是老泪纵横,痛心疾首。

可更让人震撼的还在后面。据说,大慧禅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把最亲近的几个弟子叫到身边,传下了一段秘密开示。这段开示关于"烧香拜佛"的终极真相,揭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原来佛陀设立这些仪式,根本不是为了......

而这个秘密,正是无数高僧大德毕生追求的核心法要。当年六祖慧能大师开悟时说的那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其实与这个秘密息息相关。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个真相,竟然早在佛陀初转法轮时,就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了五比丘,可两千多年来,真正明白的人却......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