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六祖慧能主张不立文字,反对神秀时时勤拂拭?背后何种玄机?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金刚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禅宗有一个千古之谜,让无数修行人困惑不已。

六祖慧能一生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强调佛法不在言语文字之中,要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可就是这位不立文字的祖师,却在黄梅五祖弘忍座下。

针对神秀上座"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偈语,作出了截然不同的回应。

这岂不是自相矛盾?既然不立文字,为何又要通过文字偈语来较量高下?



更让人费解的是,神秀的偈语看似稳妥精进,强调日日修行、时时警觉,这本是修行的正道,为何反而不如慧能那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个主张渐修,一个主张顿悟,两种截然不同的修行路径,究竟哪一条才是通往菩提的正道?

这背后隐藏的,不仅是禅宗南北二宗分野的根源,更是关乎每一个修行人能否真正见性成佛的核心秘密。要解开这个玄机,我们得先回到那个改变禅宗历史的夜晚。

唐朝初年,禅宗五祖弘忍大师驻锡于黄梅东山,门下弟子七百余人。其中上座神秀博学多闻,教化有方,深受众僧敬重,被公认为五祖的接班人。而寺中还有一位舂米的行者,名叫慧能,来自岭南新州,目不识丁,平日只在碓房舂米,少有人注意。

这一年,弘忍大师已年逾古稀,深感传法之时已至。一日,他召集众弟子说:"世人生死事大,你们终日只知修福田,却不知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你们各自回去,用智慧观照自性,作一首偈语来呈我。若悟大意,便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僧退下后,皆不敢作偈。他们心想:"我们作偈又有何用?神秀上座是我们的教授师,衣法必然传给他,我们枉费心思作偈,反而不美。"于是纷纷作罢。

神秀思量再三,几次想要呈偈,却又犹豫不决。如此来回数日,某夜三更,他独自点灯,在南廊壁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写毕,神秀便回房休息,谁也没有告知。

次日清晨,五祖一早便看到了这首偈语。他召来众僧,当众焚香礼拜,说:"你们都应依此偈修行,可免堕三恶道。依此偈修行,能得大利益。"又令门人诵念此偈,依此修持。

众僧无不赞叹,皆说:"善哉!不愧是我们的教授师!"殿堂之内,香烟缭绕,诵经之声不绝于耳。众人对神秀的敬重更胜从前,都以为衣钵传承已成定局。

可在碓房舂米的慧能,听到有童子经过时念诵此偈,心中却生出了疑惑。他放下手中的石杵,问那童子:"你念的是什么偈语?"童子便将前因后果告知。慧能听罢,沉默良久,说:"我也想诵此偈,结个来生缘。我在这里舂米八个多月了,未曾到过前殿,烦请引我去看看。"

童子将慧能引至南廊。慧能不识字,便请别人念给他听。听完之后,慧能说:"我也有一偈,但我不识字,请上人替我写上。"

那位书生嗤笑道:"你一个舂米的,也能作偈?真是稀奇!"

慧能并不动怒,只是平静地说:"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书生听罢,不敢再轻视,便提笔准备。慧能念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偈一出,在场众人皆大惊失色。这偈语与神秀的观点截然不同,竟是从根本上否定了拂拭的必要!有人说:"这是什么乱讲!简直是胡言乱语!"也有人若有所思,觉得这偈中似乎藏着更深的道理。

消息很快传到五祖耳中。弘忍闻讯赶来,见众人围观议论,便用鞋底擦去了慧能的偈语,说:"此偈也未见性。"众人这才散去,以为不过是一场闹剧。

可就在当夜三更,五祖悄悄来到碓房,见慧能腰间系着石头,正在舂米。弘忍问:"米舂熟了吗?"

慧能答:"米早已熟,只欠筛在。"这话表面说的是米,实则是在说自己的修行——道业已成,只等师父印证。

五祖听罢,用禅杖在碓上敲了三下便离去。慧能会意,知道是让他三更时分到方丈室。

三更时分,慧能悄悄来到方丈室。五祖用袈裟遮住窗户,不让外人看见灯光,然后为慧能讲解《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豁然大悟,脱口而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知道慧能已经彻悟本性,便将衣钵传给了他,说:"你是第六代祖。衣为争端,止于你身,不必再传。法则要传,普度众生。"又嘱咐道:"你要赶紧离开,向南方去,暂时隐藏起来,时机成熟再出来传法。若留在此地,恐有人加害于你。"

当夜,五祖亲自将慧能送至九江驿。临别时说:"你去吧,努力向南,不要急着说法,佛法难起。"

慧能接过衣钵,问道:"何时可以传法?"

五祖说:"逢怀则止,遇会则藏。"这是在预言慧能日后的行藏。

就这样,一个不识字的舂米行者,成为了禅宗第六代祖师。而神秀虽然学识渊博,却未能得到衣钵传承。这件事在禅宗史上掀起了巨大波澜,从此禅宗分为南北二宗,南宗慧能主顿悟,北宗神秀主渐修,影响了后世千余年的佛法修持。

三年后,五祖弘忍圆寂。神秀北上,在京城大开法席,成为朝廷国师,受到武则天和唐中宗的礼遇,门徒遍布天下。北宗一时风光无限,几乎代表了当时禅宗的正统。

而慧能则遵照师命,在岭南一带隐居了十五年之久。直到唐高宗仪凤元年,他才在广州法性寺现身,因听印宗法师讲经时,见风吹幡动,有僧人争论是"风动"还是"幡动",慧能说出了那句惊世骇俗的话:"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印宗听闻此语,知道眼前这位其貌不扬的行者必是得道高人。经过交谈,印宗才知道慧能就是五祖的传人,于是为他剃度,并执弟子礼。从此,慧能在曹溪宝林寺开堂说法,四方信众云集,南宗禅法开始兴盛。

可奇怪的是,这位"不立文字"的祖师,偏偏用一首偈语否定了神秀的渐修之道。如果真的不立文字,为何还要作偈?如果文字无用,那两首偈语的高下之分又从何而来?

后来有弟子问慧能:"师父既主张不立文字,为何当年要作偈语与神秀上座相较?"慧能笑而不答,只是让弟子参悟。这个问题困扰了无数修行人,成为禅宗史上的一大公案。

更深的疑问还在于:神秀的"时时勤拂拭"难道不对吗?



我们平日修行,不正是要时时警觉,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吗?

为何这样稳妥的修行之道,反而不如"本来无一物"的空谈?

六祖圆寂前,曾对弟子们说了一段话。

这段话揭示了他当年作偈的真正用意,也解开了"不立文字"却偏要立文字的矛盾。

可惜这段关键开示,鲜有人真正理解其中深意......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