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观世音菩萨,这位"寻声救苦"的大慈大悲者,千百年来被无数信众虔诚礼拜。
可世间多少人日日焚香,岁岁供养,却始终感觉菩萨遥不可及?
多少人在困厄之时苦苦哀求,却似乎得不到丝毫回应?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
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
既然经文如此明示,为何现实中许多虔诚的信众却感应不到菩萨的慈悲?
其实,真正能让观音菩萨感应的,从来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在的那颗心。这个秘密,早在一千多年前,就被一位高僧通过一段奇妙的因缘道破了。
唐朝贞观年间,终南山有位叫道宣的律师,持戒精严,德高望重。他住持的净业寺香火鼎盛,四方信众络绎不绝。
这一年夏日,一位妇人带着十岁的儿子来到净业寺。她在观音殿前长跪不起,额头磕得血迹斑斑,嘴里反复念着:"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求您救救我的孩子......"
原来这妇人丈夫早亡,独自抚养儿子。可就在半月前,孩子突然病倒,高烧不退,请了好几位郎中都束手无策。她倾尽家财,只为能在菩萨面前多上几炷香,多添些香油钱。
她听人说,只要供养够多,心够虔诚,菩萨一定会显灵。于是她把最后一点积蓄全部拿出来,买了最好的檀香,最贵的供果,日夜不停地跪在菩萨面前祈求。
道宣律师见了,心中不忍,上前问道:"这位居士,你在此跪了多久了?"
妇人抬起头,满脸泪痕:"大师,我已经跪了七天七夜了。可菩萨为何还不显灵?难道是我供养得还不够多?"
道宣律师轻叹一声:"居士,你可知观音菩萨的名号是什么意思?"
妇人愣住了:"菩萨的名号?不就是叫观世音菩萨吗?"
"观世音,观世音。"道宣律师缓缓说道,"这三个字,便是菩萨感应众生的秘密。可惜世人多不解其意,只知道烧香磕头,却不知道真正的感应之道。"
这时,寺中又来了一位商人,穿着绫罗绸缎,身后跟着几个仆人,抬着大箱小箱的供品。商人在观音像前摆开阵仗,金银器皿,珠宝绸缎,堆了满满一桌。
他大声说道:"观音菩萨在上,弟子今日带来黄金百两,绸缎百匹,恳请菩萨保佑弟子生意兴隆,财源广进!"说完,便叫仆人将供品一一摆好,拜了三拜,起身就走。
妇人看着商人的背影,眼神中满是羡慕和绝望:"大师您看,那位施主供养了这么多金银财宝,菩萨一定会先应他的愿。我一个寡妇,拿不出这么多东西,菩萨怎么会听我的祈求呢?"
道宣律师摇头叹息:"你错了,大错特错。那位商人虽然供养丰厚,可他心中所求,不过是世间名利。而你虽然家贫,却是为了救子性命,这份心比他的金银更重。但可惜,你们两个人,都没有真正明白观音菩萨感应的道理。"
妇人急切地问:"那到底该怎么做,菩萨才能听到我的祈求?"
道宣律师指着大殿上的观音像说:"你看这尊菩萨像,手持净瓶杨枝,目光慈悲,垂视众生。可你知道菩萨为何叫'观世音'吗?不是'救世音',不是'应世音',而是'观'世音。"
"'观'字,是静静地观照,不带分别,不起执着。菩萨观的,不是你磕了多少个头,不是你供养了多少财物,而是你内心真实的念头。"
妇人听得似懂非懂,道宣律师继续说:"你念菩萨名号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
![]()
妇人老实答道:"我想着菩萨快点显灵,快点让我儿子的病好起来。有时候念着念着,又想起儿子病成那样,心里就着急得不行,越念越乱......"
"这就是问题所在了。"道宣律师说,"你虽然嘴里念着菩萨,可心里全是妄想、执着、恐惧、焦虑。这样的心,就像一潭浑浊的水,菩萨的慈悲就像天上的月亮,月亮再圆再亮,也照不进浑水里。"
就在这时,寺外传来一阵脚步声,进来一个年轻的樵夫,衣衫褴褛,肩上还扛着一捆柴。他走到观音像前,放下柴担,双手合十,静静地站了片刻,然后深深一拜,起身便要走。
道宣律师叫住他:"这位施主,你不上香吗?"
樵夫憨厚地笑了:"大师,小人穷得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买香烛?只是路过宝刹,见到菩萨像,心里欢喜,进来拜一拜。"
"那你拜菩萨,求什么?"道宣律师问。
樵夫想了想说:"也没求什么。就是看到菩萨像,心里觉得安稳,想着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我们这些苦命人,能生在有菩萨的世间,也是福气。拜一拜,感恩一下。"
说完,樵夫又拜了一拜,挑起柴担走了。
道宣律师转头对妇人说:"你看到了吗?这位樵夫,没有上香,没有供养,没有祈求,可他才是真正与菩萨相应的人。"
妇人不解:"可他什么都没求,菩萨怎么会帮他?"
"正是无所求,才是真正的相应。"道宣律师说,"你看他刚才那一拜,心里没有杂念,没有算计,只有单纯的感恩和欢喜。这样的心,就像一面明镜,能够映照出菩萨的慈悲。而你的心,充满了恐惧、焦虑、执着,就像一面布满灰尘的镜子,菩萨的光照不进来。"
道宣律师看出她的困惑,便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遭遇大旱,三年颗粒无收。国王召集全国的高僧大德,设坛祈雨,又派人到各地寺庙供养香火,求观音菩萨降雨。可是折腾了几个月,天上连一片云都没有。"
"就在举国绝望的时候,有个农夫,带着病重的老母亲逃荒,路过一座破庙。庙里有尊观音菩萨的泥像,积满了灰尘。农夫见了,心中不忍,便对老母亲说:'娘,您先歇会儿,我去给菩萨擦擦灰尘。'"
"他找来一块破布,蘸了点水,仔细地把菩萨像擦拭干净。擦的时候,心里没有想着求雨,没有想着求菩萨救命,只是单纯地觉得:'菩萨像这么脏,太可怜了,我帮菩萨擦干净吧。'"
"擦完后,农夫看着焕然一新的菩萨像,露出欣慰的笑容,然后背起老母亲继续赶路。就在他走出破庙不到十里地,天空忽然乌云密布,雷声大作,倾盆大雨从天而降!这场雨,整整下了三天三夜,解救了整个国家的旱灾。"
"国王得知此事,专门派人去寻那个农夫,想要重重封赏他。可农夫说:'我什么都没做啊,只是看菩萨像脏了,随手擦擦而已。'"
"一位老禅师听说了这事,便对国王说:'陛下,您虽然供养丰厚,祈祷虔诚,可您心里想的是什么?是自己的江山社稷,是自己的功德名声。而那个农夫,擦拭菩萨像的时候,心里没有一丝杂念,只有一份纯粹的恭敬和慈悲。这样的心,才是真正的'观'。当人能用这样的心去观照世界的时候,就与菩萨的心相应了,感应自然而生。'"
道宣律师讲完这个故事,问妇人:"你明白了吗?"
妇人眼中闪过一丝明悟,却还是说:"可大师,我现在心乱如麻,怎么能做到那个农夫那样心无杂念呢?我一想到儿子的病,心就静不下来......"
道宣律师点点头,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好。这正是我要告诉你的关键所在。"
他让妇人坐下,缓缓说道:"观音菩萨感应众生,靠的不是你能不能做到完全心无杂念,而是你能不能转变自己对待这些杂念的态度。
![]()
这其中,有一个秘诀,是观音菩萨当年修行时证悟的心法。"
妇人急切地看着道宣律师,等待着他揭示这个秘诀。
道宣律师看着远方,长叹一声:"这个心法,说起来简单,可真正理解透彻的人,千百人中难得一二。
当年玄奘法师曾讲过一段观音菩萨的修行经历,其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