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法华经·普门品》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同样是在观音菩萨像前焚香礼拜,同样是虔诚供奉,为什么有人家宅平安、事业顺遂。
而有人却依旧困顿如故?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困扰着无数信众。
观世音菩萨,在东土被尊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法华经·普门品》中记载。
菩萨有三十二应身,寻声救苦,无刹不现。
只要众生称念观音圣号,菩萨即刻应声前往,解救苦难。
既然菩萨如此慈悲,为何同样的供养,却会有如此天壤之别的结果?
![]()
这其中,难道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玄机?还是说,菩萨也会有所偏爱?或者说,供养本身就存在着某种我们未曾察觉的差别?
这个问题的答案,关乎着每一个修行人对佛法的理解深浅。历代高僧大德对此都有过深刻的阐述,而答案往往就藏在那些看似平常的供养行为背后。
唐代有位居士,名叫张元礼,家住长安城南。他经商多年,小有积蓄,为人也算厚道。自从听闻观音菩萨的灵验事迹后,便在家中设立了一座精美的观音殿。殿中供奉着檀香木雕刻的观音圣像,高有三尺,工艺精湛,面容慈悲。
张元礼每日清晨必定焚香礼拜,供品也极为丰盛。上等的檀香、精美的鲜花、时令的水果,样样不缺。他还专门请了画师,将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应身绘制成精美的壁画,悬挂在佛堂四周。
街坊邻居都知道张家供奉观音菩萨虔诚,常有人向他讨教。张元礼总是自豪地说:"供养菩萨,自然要用最好的。你看我这檀香,是从南海运来的上品;这花,每日清晨从城外采摘,带着露水供奉;这水果,都是应季最好的。"
邻居们听了,都觉得有理。有钱人供养菩萨,自然应该比穷人更得菩萨欢心。张元礼心中也是这样想的。他盘算着,自己如此用心供养,菩萨定会保佑他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可是三年过去了,张元礼的生意非但没有起色,反而接连遇到挫折。先是一批从江南运来的丝绸在途中遇雨受潮,损失惨重;接着是合作多年的伙计卷款潜逃;后来又因为误信了朋友的话,投资了一桩生意,结果血本无归。
张元礼心中困惑不已。他不明白,自己如此虔诚供养,为何菩萨不加护佑?难道是供养还不够丰厚?他咬咬牙,又增添了供品,甚至请来僧人诵经,但情况依旧没有好转。
同一条街上,住着一位姓李的寡妇,带着一个儿子艰难度日。她靠给人洗衣缝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清苦。但她心地善良,虽然贫穷,却常常接济比自己更困难的人。
李氏家中也供奉着观音菩萨,但那只是一尊粗糙的泥塑像,是她亡夫生前请回来的。每日清晨,李氏会在菩萨像前献上一杯清水,有时甚至连香都点不起。供品就更谈不上了,能有一碟素菜就已经很不错了。
但李氏每次礼拜时,心中总是充满感恩。她感恩菩萨让她母子平安,感恩有力气可以工作,感恩邻居们的照顾。她还常常在菩萨面前发愿:"弟子虽然贫穷,但若有一日能够有余,定当多做善事,帮助更多的人。"
奇怪的是,李氏虽然贫穷,但总能化险为夷。有一次,她儿子生病,正愁没钱看病,就有好心人送来银两;她的手艺越来越好,找她做活的人也越来越多;后来,有位富户看她可怜,把自家的一间小铺子租给她,租金极低,让她做些小生意。
![]()
渐渐地,李氏的日子好了起来。她没有忘记当初在菩萨面前的誓愿,开始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看到有人挨饿,她会送上一碗热饭;听说有人家孩子读不起书,她会资助笔墨。
张元礼听说了李氏的事,心中更加不解。他忍不住去找李氏,想问个明白。
那天下午,张元礼来到李氏的小铺子。他看到李氏正在给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盛饭,态度和蔼,就像对待贵客一样。等乞丐走后,张元礼开口问道:"李氏,我有一事不明,想向你请教。"
李氏连忙起身相迎:"张老爷客气了,有什么事尽管说。"
张元礼也不绕弯子,直接问道:"你我都供养观音菩萨,为何你日子越过越好,而我却总是不顺?我的供品比你丰盛百倍,礼拜也更加恭敬,难道菩萨还会偏心不成?"
李氏听了,沉思片刻,说道:"张老爷,您说得对,您的供养确实比我丰厚得多。但恕我直言,您可曾想过,供养菩萨,供的是什么?"
张元礼愣了一下:"自然是香花灯烛,水果供品。难道还有别的?"
李氏摇摇头:"我曾听一位游方僧人说过,供养菩萨,最重要的不是供品的贵贱,而是供养时的那颗心。菩萨不缺我们的香火供品,菩萨在意的,是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慈悲的含义。"
张元礼若有所思,但还是不太明白。李氏继续说:"您供养菩萨,心中想的是什么?"
张元礼诚实地回答:"我想着菩萨能保佑我生意兴隆,家宅平安。"
"这就是差别所在了。"李氏说,"我供养菩萨,是感恩菩萨的慈悲,感恩能够活在这世上。我每次礼拜,都会想着如何像菩萨一样慈悲待人。虽然我能力有限,但总想着能帮一个是一个。"
张元礼听到这里,心中一震。他从来没有这样想过。他一直以为,只要供品丰厚,礼拜虔诚,菩萨就该保佑自己。至于慈悲待人,他觉得那是菩萨的事,与自己何干?
李氏又说:"那位游方僧人还讲过一个故事。说是古时候,有两个人同时供养佛陀。一个是富商,献上了珍贵的宝物;另一个是贫妇,只献上了一碗粗米饭。富商以为自己供养最多,必得大福报。但佛陀却说,贫妇的一碗米饭,胜过富商的千金财宝。"
"为什么?"张元礼急忙问。
李氏看着张元礼急切的眼神,微微一笑:"因为那位贫妇供养的,不仅是一碗米饭,更是......"她话说到一半,突然停住了。
"更是什么?"张元礼追问道。
"张老爷,这个道理,说来简单,但真正理解却不容易。那位游方僧人当时给我讲了很多,涉及到佛法的根本,涉及到什么是真正的供养。"
![]()
李氏说,"他说,世人供养菩萨,十之八九都错解了供养的真意。
表面上看是在供养菩萨,实际上却是在增长自己的贪欲和执着。"
张元礼听得云里雾里,但他隐约觉得,这其中确实有他从未想过的深意。
他恳切地说:"李氏,还请你把那位僧人的话详细说给我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