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稻盛和夫我发现:如果没有天赋,那就一直重复

分享至

咱们先聊个扎心的事儿:每次刷到 “天才少年 20 岁拿诺奖”“95 后 CEO 靠天赋年入千万” 的新闻,你是不是也偷偷摸了摸自己的脑袋,暗戳戳怀疑 “我这脑子是不是少装了个‘天赋芯片’”?

从小到大,我们被 “天赋决定论” PUA 得够惨.学画画没天赋?别浪费纸了;学乐器没天赋?别瞎折腾了;连上班搞业务,都有人说 “你没这方面天赋,再努力也没用”。

可偏偏有个叫稻盛和夫的人,一辈子都在跟这个 “常识” 对着干。

他不是什么天生的商业奇才,早年找工作差点没饭吃;搞技术研发,一开始连像样的设备都没有;创办京瓷的时候,团队里没几个 “天赋异禀” 的人,甚至还有人中途跑路。

但就是这么个 “无天赋选手”,硬生生把两家公司做到世界 500 强,还在 78 岁高龄接手快破产的日航,一年就扭亏为盈。

别人问他 “你到底靠啥”,他没说什么高深的大道理,就一句话:“如果没有天赋,那就一直重复。”

这话听着特像鸡汤,甚至有点 “笨办法” 的味道,可你细琢磨就会发现,这老头藏着的,是一套反常识的 “生存作弊码”。

咱们今天就扒开揉碎了说,看看他的 “重复” 到底跟咱们理解的 “死磕” 有啥不一样,又为啥能让 “没天赋” 的人逆袭。



一、先戳破 “天赋神话”:你看到的 “天生会”,其实是 “偷偷练”

首先得颠覆一个认知:90% 的 “天赋”,都是 “重复” 披的马甲。

咱们总觉得别人 “一上手就会”,其实是没看到人家背后 “练到吐” 的日子。

稻盛和夫刚进松风工业的时候,就是个标准的 “职场菜鸟”。

那时候他学的是有机化学,结果公司让他搞无机陶瓷,完全是跨领域的 “硬啃”。实验室里的设备老掉牙,原料配比全靠蒙,同事们要么摸鱼要么抱怨,说 “这活儿没天赋根本干不了,咱们还是混日子吧”。

稻盛和夫也懵啊,他哪有什么 “陶瓷天赋”?但他没跟着摆烂,反而搬了铺盖住进实验室,每天就干一件事:重复调配方、烧陶瓷、拆样品。

你以为他是 “傻练”?才不是。

他的重复里藏着 “小心机”:每次调配方,只改一个变量,要么多加点氧化铝,要么把温度调高 5 度;每次烧完,都把样品敲碎,用放大镜看内部结构,记在本子上。

今天失败了,明天就盯着昨天的记录改,改完再烧,烧完再看。

就这么重复了三个多月,他终于做出了符合要求的陶瓷材料,把同事们都看傻了:“你是不是突然开窍有天赋了?”

稻盛和夫后来回忆说:“哪有什么开窍,我就是把别人觉得‘没必要重复’的步骤,多走了几十遍。” 你看,咱们总把 “天赋” 当成 “一步登天” 的通行证,其实大多数时候,“天赋” 只是 “重复到极致” 的副产品。

就像你看别人弹钢琴行云流水,觉得 “他天生就会”,可你没看到他小时候每天重复练音阶,手指磨出茧子;你看别人写文案下笔有神,觉得 “他天生有文采”,可你没看到他每天重复改稿子,删了又写写了又删。

甚至你看小区里卖早点的阿姨,包包子又快又好看,你说 “她天生手巧”,可你没看到她凌晨三点起床,重复包了几千个包子才练出这手艺。

更扎心的是:很多人嘴里的 “没天赋”,其实是 “没耐心重复” 的借口。

你学英语,背了三天单词就嫌烦,说 “我没语言天赋”;你学剪辑,剪了两个视频觉得累,说 “我没创意天赋”;你做销售,跑了三趟客户没成交,说 “我没沟通天赋”。

说白了,你不是没天赋,是没熬过 “重复的阵痛期”,就像种地,刚播下种子就想收获,看到土地没动静就说 “这地没长庄稼的天赋”,你说可笑不可笑?

稻盛和夫年轻时也犯过这毛病。

刚学陶瓷的时候,他也想 “走捷径”,模仿别人的配方,结果烧出来的全是废品。后来他才明白:“天赋就像天上的流星,看着亮,其实转瞬即逝;而重复就像脚下的路,看着普通,走多了自然就到了目的地。”

我们总盯着流星发呆,却忘了低头走路,这才是 “没天赋” 的真正原因。



二、别把 “重复” 当 “傻练”:高手的重复,都是 “带脑子的迭代”

接下来再颠覆一个认知:不是所有重复都能逆袭,无效的重复只会让你变成 “熟练的废人”。

很多人觉得 “重复就是每天干同一件事”,比如每天背 10 个单词却从不复习,每天写一篇文章却从不改错别字,每天跑 5 公里却从不调整姿势,这种重复,跟拉磨的驴没区别,转了一万圈还是在原地,还抱怨 “我都这么努力了怎么没进步”。

而稻盛和夫的 “重复”,是带着脑子的 “迭代式重复”,简单说,就是 “每次重复都比上一次多改进一点”,就像玩游戏打怪,每次死了都总结经验,下次再打就多升一级,慢慢就成了高手。

当年京瓷要研发一种 “多层陶瓷电容器”,这在当时是个世界级难题。

一开始,团队里的工程师们也走了 “傻练” 的弯路:他们每天重复烧制陶瓷片,却从不分析失败的原因,烧了几百次还是不行。

有人开始打退堂鼓:“这活儿需要天赋,咱们没这本事,放弃吧。”

稻盛和夫没放弃,他带着团队改了 “重复策略”:

第一步,把每次烧制的过程拆成 10 个步骤,从原料搅拌到温度控制,每个步骤都记下来;第二步,每次失败后,只找一个最可能的原因,,比如这次是原料搅拌不均匀,下次就专门改进搅拌时间;第三步,改进后再烧,烧完再分析,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把经验记在 “错题本” 上。

就这么 “迭代式重复” 了半年,他们终于成功了。

后来有人问稻盛和夫:“你当时就不怕一直失败吗?” 他笑着说:“我怕的不是重复失败,是重复同样的失败。

如果每次失败都能找到一个问题,那失败一次就离成功近一步,这样的重复,越练越有底气。”

你看,这就是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普通人的重复是 “复制粘贴”,高手的重复是 “修改保存”。

就像你煮面条,第一次煮糊了,第二次还是用同样的火候、同样的时间,结果还是糊,这是 “傻练”;但如果你第一次糊了,下次把火候调小一点,时间缩短一点,第三次再根据口感调整水量,慢慢就煮出好吃的面条了,这就是 “迭代式重复”。

稻盛和夫在创办第二电信(KDDI)的时候,也用了这招。

当时日本电信市场被 NTT 垄断,很多人觉得 “跟巨头竞争需要天赋,咱们没机会”。

但稻盛和夫不这么想,他带着团队每天 “重复” 做一件事:调研用户需求。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