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秦直道(秦朝)
![]()
历史信息:秦始皇三十五年(前 212 年)由蒙恬主持修建,南起咸阳云阳林光宫(今陕西淳化),北至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全长约 736 公里,宽 20-60 米,是古代 “军用高速公路”。采用 “夯土叠筑” 工艺,每层夯土厚度仅 10 厘米,经两千多年风雨仍有部分路段可行车。
核心价值:解决了北方边防军粮运输难题,骑兵沿直道三日可达阴山前线,比绕行河谷缩短半月行程。秦末刘邦经此道进入咸阳,汉武帝曾沿直道北击匈奴。现存内蒙古东胜段遗址,路面残留车辙深度达 20 厘米,见证其昔日繁忙。
2. 都江堰(战国・秦国)
历史信息: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 256 年),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上,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辅以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设施。
核心价值:首创 “无坝引水” 模式,鱼嘴将岷江分为内江(灌溉)与外江(泄洪),飞沙堰自动排沙,宝瓶口精准控流,使成都平原从 “水旱灾害频发” 变为 “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持续发挥作用,灌溉面积从先秦的 100 万亩扩展至如今的 1000 多万亩,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活性水利工程。
3. 京杭大运河(春秋至元代)
历史信息:始建于春秋末期(前 486 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沟通江淮;隋代炀帝扩建,形成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抵余杭(今杭州)的 2700 公里运河;元代截弯取直,弃洛阳改走山东,形成现今 1794 公里的京杭大运河。
核心价值: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历代漕运量占全国粮食运输的 70% 以上。唐代通过运河将江南丝绸运抵长安,宋代经此输送军粮至北方边境,元代成为大都(今北京)的经济生命线。现存江苏扬州段、浙江杭州段仍通航,是世界上使用最久的运河。
4. 赵州桥(隋代)
![]()
历史信息: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元年(595-605 年),工匠李春主持修建,位于河北赵县洨河上,原名安济桥,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全长 50.82 米,跨径 37.02 米,桥宽 9.6 米。
核心价值:首创 “敞肩拱” 结构,两端各设两个小拱,既减轻桥体自重 20%,又增强泄洪能力,比欧洲同类桥梁早 1200 年。采用 “腰铁嵌接” 技术,28 道拱券石用铁腰相连,缝隙灌糯米灰浆密封,历经 10 次水灾、8 次战乱仍完好。1991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 “以矩定弧” 的测量技艺至今仍具研究价值。
5. 坎儿井(汉代至清代)
历史信息:始建于西汉,汉武帝时期在西域推广,现存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修缮,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四部分组成,总长超 5000 公里,被誉为 “地下运河”。
核心价值:针对干旱地区设计,暗渠深埋地下避免蒸发,竖井间距 30-50 米用于取土和通风,将天山雪水引至绿洲。清末吐鲁番 40% 的耕地依赖坎儿井灌溉,现存最古老的 “老坎儿井” 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仍能日产水 30 立方米,是绿洲文明的生命线。
6. 南京明城墙(明代)
历史信息:明洪武二年至洪武二十六年(1369-1393 年)修建,由朱元璋主持,周长 35.3 公里,设 13 座城门,城墙高 14-21 米,顶宽 4-10 米,用砖约 3.5 亿块,每块砖刻有产地、工匠姓名。
核心价值:首创 “瓮城 - 护城河 - 城墙” 三重防御体系,聚宝门(今中华门)瓮城设 27 个藏兵洞,可容纳 3000 士兵。墙体采用 “糯米灰浆 + 桐油” 粘合,砖缝紧密,历经 600 多年仍基本完好。现存城墙长度超 25 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古代城垣。
7. 灵渠(秦朝)
![]()
历史信息: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三年(前 221 - 前 214 年),史禄主持开凿,位于广西兴安,连接湘江与漓江,全长 37.4 公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核心价值:通过 “陡门”(船闸雏形)调节水位,使船只翻山越岭,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为秦军南征百越提供后勤保障,加速岭南汉化。陡门设计比欧洲早 1000 年,现存 36 座古陡门遗址。2018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至今仍灌溉着兴安 3 万多亩农田。
8. 乐山大佛(唐代)
历史信息:唐开元元年至贞元十九年(713-803 年),海通和尚发起修建,位于四川乐山凌云山临江峭壁,通高 71 米,头高 14.7 米,肩宽 24 米,历时 90 年建成。
核心价值:不仅是世界最大石刻弥勒佛坐像,更兼具水利功能 —— 佛身左侧的 “九曲栈道” 与右侧的 “凌云栈道” 可分流江水,减少汛期对崖壁的冲击。采用 “分层开凿、即时排水” 工艺,佛像内部设隐蔽排水系统,避免风化。现存佛身虽有部分残缺,但仍保持唐代造像风格。
9. 秦始皇陵(秦朝)
历史信息:秦王政元年至秦二世二年(前 247 - 前 208 年)修建,由李斯主持设计,位于陕西临潼骊山北麓,陵园面积 2.5 平方公里,核心是高 55 米的封土堆,地下宫殿未发掘。
核心价值: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完备的帝王陵寝,采用 “以山为陵” 布局,陪葬坑达 400 多个,出土的兵马俑坑再现秦军军阵,铜车马展现秦代青铜铸造巅峰技艺。据《史记》记载,地宫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现代物探证实地下确有强汞异常,印证史料记载。
10. 敦煌莫高窟(前秦至元代)
![]()
历史信息: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 年),僧人乐僔开凿第一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等十余个朝代扩建,现存 735 个洞窟、4.5 万平方米壁画、2415 尊彩塑。
核心价值:丝绸之路上的文化枢纽,壁画融合中原、西域、印度艺术风格,记录了古代社会生活与宗教信仰。唐代洞窟规模最大,第 96 窟 “北大像” 高 35.5 米,是莫高窟第一大佛。1900 年发现的藏经洞出土 5 万余件文物,涵盖文书、绘画等,是研究中古史的珍贵资料。
11. 布达拉宫(唐代至清代)
历史信息:公元 7 世纪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始建,毁于吐蕃内乱,清代顺治二年(1645 年)五世达赖喇嘛重建,后经多次扩建,形成占地 36 万平方米的建筑群,位于西藏拉萨红山之巅。
核心价值:世界上海拔最高(3700 米)的宫殿式建筑群,融合藏式碉楼、汉式歇山顶、尼泊尔式金顶等风格。宫殿外墙用 “白马草” 夯筑,可防震保温,内部收藏 8 万余件文物,包括《甘珠尔》经卷、明清瓷器。1994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藏汉文化交流的象征。
12. 应县木塔(辽代)
历史信息:辽清宁二年(1056 年)修建,位于山西应县佛宫寺内,原名佛宫寺释迦塔,高 67.31 米,是世界现存最高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塔,无一根铁钉。
核心价值:采用 “斗拱” 结构承重,共 54 种斗拱相互咬合,形成弹性框架,历经 7 次大地震仍屹立不倒。塔身呈八角形,五层六檐,底层直径 30.27 米,每层均设木质楼梯。塔内供奉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是佛教文化与建筑技术的完美结合,与比萨斜塔、埃菲尔铁塔并称 “世界三大奇塔”。
13. 泉州洛阳桥(宋代)
![]()
历史信息: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 年),郡守蔡襄主持修建,位于福建泉州洛阳江入海口,全长 834 米,宽 7 米,是世界上最早的筏形基础石拱桥。
核心价值:首创 “筏形基础” 技术,用长条石铺成水下基础,再建桥墩;利用 “种蛎固基法”,在桥墩上养殖牡蛎,使石块紧密粘合,抵御海潮冲击。桥上设 500 余个扶栏石刻、28 尊石狮,刻有历代修桥碑记。作为泉州港的配套工程,见证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14. 大明宫(唐代)
历史信息:唐贞观八年(634 年)李世民为太上皇李渊修建,龙朔二年(662 年)扩建,占地 3.2 平方公里,是明清故宫的 4.5 倍,位于陕西西安龙首原。
核心价值:唐代政治中心,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构成中轴线,含元殿台基高 15 米,殿前龙尾道坡度平缓,可容万人朝会。宫殿采用 “夯土台基 + 木构梁架”,屋顶覆琉璃瓦,尽显盛唐气象。唐末毁于战乱,现存含元殿遗址、麟德殿遗址,是研究唐代宫殿制度的重要遗存。
15. 芍陂(春秋至汉代)
历史信息:春秋时期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前 598 - 前 591 年),令尹孙叔敖主持修建,位于安徽寿县,汉代王景主持修缮,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
核心价值:采用 “筑堤截水” 模式,周长约 100 公里,可灌溉农田万顷,汉代时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 “四大水利工程”。陂内设 36 座水门调节水位,雨季蓄水,旱季放水,使寿县成为 “淮河流域粮仓”。现存遗址仍发挥灌溉作用,2015 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16. 郑国渠(战国・秦国)
![]()
历史信息:战国韩桓惠王时期(公元前 246 年),韩国水工郑国主持修建,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西起泾水瓠口(今泾阳),东至洛水,全长约 150 公里。采用 “沿山开渠” 设计,利用泾水含沙量大的特点,通过夯土渠堤引导水流,沿途接纳冶峪、清峪等支流,形成庞大灌溉网络。《史记・河渠书》明确记载其 “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旁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因工程浩大,耗时十余年完工。
核心价值:首创 “淤灌改土” 技术,将关中盐碱地(古称 “斥卤”)改良为良田,灌溉面积达 4 万余顷(约合今 280 万亩),使秦国粮食亩产翻倍,“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直接支撑秦国统一六国的军需。现存泾阳渠首遗址仍可见夯土堤岸,2016 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其 “因势利导” 的治水理念,对后世关中水利影响深远。
17. 明长城(明代)
历史信息: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 年),历经明太祖至明神宗 200 余年修缮,形成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辽宁虎山的防御体系,总长 8851.8 公里(含墙体、壕堑、关隘)。墙体因地制宜采用多种工艺:黄土高原段用 “版筑夯土”,华北山区用 “砖石包砌”,辽东段用 “石砌 + 夯土混合”,并设敌台(每 500 米 1 座)、烽火台(传递军情,2 小时可传千里)、关城(如居庸关、山海关),辅以九边重镇(辽东、宣府等)驻军防守。
核心价值:抵御蒙古部落与女真族南下,保护北方农业区免受劫掠,促进边疆贸易(如张家口 “茶马互市”)。现存八达岭、慕田峪段保存完好,敌台内部 “上下两层、箭窗分布” 的设计,体现明代军事工程的精密性。2007 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巅峰之作,其 “分区防守、梯次预警” 模式,对现代防御工程仍有借鉴意义。
18. 苏州宝带桥(唐代)
历史信息:唐元和十一年(816 年),苏州刺史王仲舒主持修建,位于苏州吴中区澹台湖口,因王仲舒捐出宝带资助建桥得名。桥体为多孔石拱桥,全长 317 米,宽 4.1 米,共 53 孔,其中中间 3 孔高 6.5 米,便于大型船只通行,两侧孔高 2.5 米,兼顾泄洪与行人通行。采用 “青石纵联分节并列砌法”,桥墩呈船形(迎水端尖,减少水流冲击),桥身平缓无栏杆,方便纤夫拉纤。
核心价值:解决太湖流域 “泄洪” 与 “通航” 的双重需求 ——53 孔设计可快速排洪,避免澹台湖汛期溃堤;中间高孔保障江南漕运船只(如运粮船、官船)通行,是唐代江南水利与交通结合的典范。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 年)修缮时增设栏杆,现存桥体仍保持唐代主体结构,2001 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是中国现存最长的多孔石拱桥之一。
19. 洪泽湖大堤(明清)
![]()
历史信息:明永乐年间(1403-1424 年)为保护明祖陵与淮安城始建,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扩建,位于江苏洪泽湖东岸,北起淮阴码头镇,南至盱眙堆头村,总长 67.25 公里。核心工艺为 “石工墙”:用重达千斤的青石,以糯米灰浆砌筑,墙高 7-10 米,顶宽 4-6 米;堤上设 “滚水坝”(如高家堰滚水坝)调节水位,清代又增 “坦坡”(堤外斜坡铺碎石)防浪蚀,堤内挖 “减水河” 分流洪水。
核心价值:明清时期 “治淮关键工程”,抵御淮河洪水冲击淮安(明清漕运枢纽),保障京杭大运河漕运畅通,同时灌溉洪泽湖周边 200 余万亩农田。现存石工墙完好段达 50 余公里,是中国现存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代人工大堤,2014 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其 “分级防洪、错峰泄流” 理念,至今仍影响淮河流域防洪设计。
20. 钓鱼城(南宋)
历史信息:南宋淳祐三年(1243 年),四川制置使余玠为抵御蒙古军主持筑城,位于重庆合川钓鱼山,总面积 2.5 平方公里。城墙依山而建,周长 6 公里,设 7 座城门(如始关门、护国门),城门均筑于悬崖之上,辅以 “一字城墙”(从主峰延伸至江边,阻断敌军绕袭);城内凿有 92 口井、10 余处池塘,可储水自给,还设兵工厂、粮仓,形成 “自给自足的防御堡垒”。
核心价值:南宋抗蒙战争的 “东方麦加”—— 从 1243 年至 1279 年,坚守 36 年,多次击退蒙古军,1259 年蒙哥汗(元宪宗)在此战死,导致蒙古军暂缓攻宋,同时影响蒙古西征进程(旭烈兀暂停进攻埃及)。城内存有 “九口锅” 兵工厂遗址、护国门城墙等遗迹,2012 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中 “以少胜多、以弱抵强” 的典范。#历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