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议会刚刚给“台独”分子沈伯洋递上了话筒,几天后,德国财政部长克林拜尔就要踏上访华的飞机。这一幕,怎么看怎么别扭。一边是政治上挑衅中国核心利益,一边却又满怀期待地向中国市场伸出橄榄枝。
![]()
德国这出“双面外交”的戏码,已经成了观察中德关系走向的一面镜子,也折射出德国内部政治的分裂和对华政策的混乱。
中方的回应也别具意味:对挑衅毫不含糊,坚守底线,但对合作也没关门,克林拜尔依然被欢迎来谈生意。这种“你来我不拒、但你先掂量清楚”的姿态,既体现了中国的战略定力,也给德国出了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到底是要政治表演,还是要现实合作?
议会挑衅踩线,中德互信被撕裂
沈伯洋的这次“德国之行”,并非走马观花。他在德国议会公开发言,渲染所谓“中国的虚假信息”,还拿台海议题做文章。这种行为,对于任何一个尊重一个中国原则的国家来说,都是极其敏感的。而德国,作为中国的重要经贸伙伴,却给了这样的人一个国家级别的平台,这无疑是在中国的核心利益上投下一颗“政治震撼弹”。
![]()
中国外交部的回应很直接,明确指出德国此举严重违反了一个中国原则,干涉了中国内政,损害了中德之间的政治互信。这是德国议会以“民主”之名,实则挑战中国主权的行为。而在这之前,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刚在台湾问题上发表过不当言论,访华时也遭遇了冷处理。这一连串行为,显然不是巧合。
德国部分政客似乎正在把涉华议题当成国内政治的“秀场”。这类“踩红线”操作,短期内可能在国内某些选民中赢得掌声,但从长期看,却是在透支德国对外关系的信用。特别是在中德之间,这种政治上的挑衅让本该稳定发展的合作关系蒙上了阴影,也让德国政府内部那些主张务实合作的声音陷入被动。
![]()
更关键的是,这些挑战一个中国原则的行为,不只是对中国的不尊重,也是德国外交政策“自我打脸”的表现。毕竟,德国总理府和外交部在对华问题上本就存在分歧,而议会又“自立门户”,只会让德国在国际舞台上显得越来越缺乏一致性和可信度。
经济压力滚滚来,德国靠中国解燃眉
政治动作闹得热热闹闹,但现实摆在眼前——德国经济正在经受一场不小的“寒流”。制造业低迷、能源价格高企、通胀难控,再加上对外贸易的不确定性,德国这个“欧洲经济火车头”眼下也开始“喘不过气”。在这样的背景下,克林拜尔的访华,就不难理解了。
德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不是今天才有。中国连续多年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出口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布局深度,也远超欧洲其他国家。德国工业联合会曾警告,一旦与中国“脱钩”,德国GDP可能缩水0.8%,数十万个就业岗位将面临风险。对一个制造业立国的经济体来说,这种损失可不是小数目。
![]()
而此次克林拜尔访华的主要任务,也说得很清楚。他希望推动经贸合作、稳定供应链,为德国企业争取更有利的市场环境。这不仅是为德国经济“止血”,更是希望借助中国市场的活力,为德国经济注入一剂“强心针”。
德国企业界的态度其实早已摆在台面上。宝马、大众、巴斯夫等巨头们多次表态,希望继续深耕中国市场,反对“脱钩论调”。这些企业用真金白银投下信任票的时候,德国政府却在政治上频频“添堵”,这让经济界感到困惑,也让中方感到难以信任。
德国政府在政治上搞“价值观外交”,在经济上却又想保住中国市场,这样“脚踩两条船”的做法,终究是走不远的。现实已经说明,脱离经济逻辑的政治表演,换不来任何合作的回报。德国若真想和中国继续合作,就得在政策上说到做到,而不是一边挑衅一边求合作。
![]()
对华政策分裂,德国外交陷入“内耗”
德国外交这几年的表现实在不够统一。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谁抓话筒谁说了算”。执政联盟由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组成,可这几家在对华立场上,几乎是三张嘴、三个调。
绿党主导的外交部,一直主打“人权”“价值观”,对中国态度强硬。外长瓦德富尔在台海问题上的言论就是典型代表。而总理朔尔茨所在的社民党,则更倾向于务实合作,强调经济利益,主张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自民党虽然在财政和市场政策上偏向自由,也支持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但在舆论上却又时不时跟着绿党的节奏起舞。
![]()
议会之所以能给沈伯洋这种人物提供讲台,正是因为德国政坛内部缺乏对华议题的统一共识。一些议员借涉华话题刷存在感,顺便讨好外部盟友——尤其是美国——这早已不是秘密。而德国政府面对这种“议会外交”,往往也无法有效制约,导致对外释放出混乱甚至矛盾的信号。
中国回应对挑衅行为坚决反击,明确表达不满;另一方面,对于务实合作的请求,并未关门。克林拜尔访华被中方接受,本身就是一种信号:合作可以继续谈,但要有起码的尊重。你不能刚刚在人前扇了一巴掌,转脸又想在背后握手,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这种“软中带硬”的外交策略,其实就是把选择权交还给德国。中方不搞一刀切,不把合作渠道关死,但也绝不装聋作哑。如果德国真有意在对华政策上统一口径、展现诚意,就该先管好自己的“议会”和“部长”,别再让这种“精神分裂式”的外交继续上演。
![]()
一门心思搞合作,先别踩错节奏
中德关系今天的尴尬局面,归根结底,是德国内部政治上的分裂和战略上的短视造成的。一边靠中国市场发展经济,一边又想在政治上当“人权卫士”,这种两头讨好的策略,注定左右为难。
中国的态度一直很清楚:核心利益不容挑战,合作大门始终敞开。德国若真把中国当成战略伙伴,就该尊重中国的主权和底线,别再试图在台海问题上玩火。中德关系的未来,是要靠相互尊重来维护的,而不是靠政治秀和舆论炒作。
![]()
克林拜尔此时访华,既是一次机会,也是一场考验。机会在于,如果德国真的想重启务实合作,中国不会拒绝;考验在于,德国是否有能力在内部形成统一的对华政策,是否能拿出真正的诚意来解决分歧,而不是继续用“左手拉拢、右手挑衅”的方式打擦边球。
中德关系的走向,不只是两国的事,也关乎整个中欧关系的稳定与发展。德国若想在这个复杂的国际格局中保持领导力,就不能再对中国说“我们是朋友”,又在议会里搞小动作。世界已经变了,外交也不能再靠“表演”维持表面和平。
信息来源:沈伯洋跑到德国,国台办回应——京报网2025年11月14日
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将在北京举行——人民网2025年11月15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