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
我家十四口人,挤在城西的棚户区。
邻居家的电表,成了我们全家的救命稻草。
偷电成了生存的智慧,从爷爷的收音机到侄子的游戏机,
都指望那根悄悄接过去的电线。
邻居张工程师总是和气生财,从不过问电费异常。
直到他出差前,将电压调到了450伏。
第一章 屋檐下的十四张嘴
城西的棚户区像一块褪色的补丁,勉强缝合在繁华都市的边缘。李建国家那间不足六十平米的瓦房,外墙爬满了裂缝,每逢雨天,屋里就得摆满接水的盆盆罐罐。可就是这样一间破屋,却硬生生挤下了李家十四口人。
“大国,再去查查线,你爷爷的收音机又不响了!”李建国朝大儿子喊道,手里还忙着修理一个旧电水壶。这个五十六岁的汉子,是李家名副其实的顶梁柱,在附近工地做零工维持全家生计。
李大国应声而出,这个三十出头的汉子熟练地掀开院子角落的一块破木板,露出里面缠绕的电线。他小心翼翼地调整着那根从邻居家电表悄悄接过来的电线,确保接触良好。
“爸,应该是接触不良,现在好了。”大国拍拍手上的灰。
屋里,七十多岁的李老爷子满意地听着收音机里的戏曲,跟着哼唱起来。几个半大的孩子围着一台旧电视机,看着画面时不时闪烁的动画片。厨房里,李建国的妻子王秀兰和两个儿媳正在用电磁炉准备一大家子的晚饭。
“省着点用,同时开太多电器又该跳闸了。”王秀兰提醒道,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
这是李家再普通不过的傍晚。十四口人,四代同堂,全靠李建国和三个儿子打零工的收入过活。微薄的收入付完孩子们的学费和基本生活费后,所剩无几,电费成了这个家庭沉重的负担。
三年前的一个夜晚,李建国和大国发现邻居张工程师家的电线恰好经过他们家院子一角。在生活所迫下,他们铤而走险,悄悄接了一根线。起初只是偶尔给老爷子收音机用用,后来逐渐蔓延到照明、做饭、看电视,如今甚至连手机充电都依赖这条“生命线”。
张工程师是个和气的中年人,独居在隔壁一栋相对整洁的平房里。李家人总担心偷电的事会被发现,但奇怪的是,张工程师似乎从未察觉,每次在巷子口遇到都会客气地打招呼,甚至会关心李老爷子身体如何。
“爸,我总觉得心里不踏实。”有一天晚饭时,大国忍不住说,“今天下午我看见张工在电表箱前站了好久,会不会是发现了什么?”
李建国扒拉了一口饭,沉默片刻后说:“别自己吓自己。咱们也是没办法,等下半年大国你工地结款了,咱们就把线撤了。”
这样的对话在李家发生过无数次,但每当面临实际困难,偷电又成了“不得已”的选择。
周末的午后,天气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李家的几个孩子热得满头是汗,最小的孙女不停哭闹。王秀兰心疼孙子孙女,终于忍不住说:“开会儿空调吧,就一会儿。”
李建国叹了口气,点点头。当空调启动的声音响起时,全家人都松了一口气,享受着难得的凉爽。
然而,好景不长。不到十分钟,随着“啪”一声响,整个屋子陷入寂静——跳闸了。
“又跳了!跟你们说了不能同时用太多电器!”李建国怒气冲冲地走向电闸处,大国紧跟其后。
在院子角落那个简陋的电表箱前,父子俩手忙脚乱地恢复供电。就在这时,张工程师恰好从外面回来,看到了这一幕。
“李师傅,电路又出问题了?”张工平静地问道,脸上看不出什么特别的表情。
李建国心里一紧,赶紧赔笑:“是啊,老房子线路老化,总出问题。不好意思啊,是不是影响到你家了?”
“没有,我就随口问问。”张工笑了笑,“需要帮忙吗?我对电路还算在行。”
“不用不用,已经修好了。”李建国连忙摆手,心跳如擂鼓。
张工点点头,没再说什么,转身回了自己家。李建国和大国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不安。
“他肯定发现了。”大国压低声音说。
“别瞎猜。”李建国嘴上这么说,眉头却紧紧锁着。
随后的日子里,李家更加小心谨慎地用电,甚至制定了用电时间表,错开高功率电器的使用时间。奇怪的是,张工对此事只字未提,见面时依然客客气气,甚至有一次还送给李老爷子一包好茶。
渐渐地,李家人放松了警惕。也许张工真的没发现,或者发现了也不在乎,毕竟他一个人住,电费能有多少呢?
夏去秋来,天气转凉,用电高峰似乎过去了。李家的生活依旧拮据,偷电成了这个大家庭心照不宣的秘密,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
十月的一个傍晚,张工敲响了李家的门。他穿着整齐,身边放着一个行李箱。
“李师傅,我明天要出差一段时间,可能得一个月左右。”张工笑着说,“能麻烦你们帮我看着点家吗?收个快递什么的。”
“当然当然,您放心。”李建国连连答应,心里暗自松了口气——原来不是发现偷电的事。
“那就多谢了。”张工点点头,目光不经意地扫过李家院子里那根不太显眼的电线,嘴角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
李建国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他只是为又有一个月不用担心偷电被发觉而感到庆幸。
当晚,李家难得地同时开启了电视、空调和电磁炉,享受着“安全”的电力。没有人知道,在张工家的电表箱里,电压表的指针悄悄指向了一个异常的数字。
第二章 调压
张工程师离开后的第一天,李家人依然保持着谨慎,按照之前制定的用电时间表轮流使用电器。但到了第三天,见一切如常,戒备心渐渐松懈了。
“爸,反正张工不在家,咱们就放开用几天吧。”小儿子小李提议道,“这天热的,晚上都睡不好觉。”
李建国瞪了他一眼:“就你事多!该怎么用还怎么用。”
但说归说,李建国自己也在闷热的夜晚动摇了。当小孙女因热哭闹时,他最终还是默许了王秀兰开启空调。
令人意外的是,即使同时开启多个电器,电闸也没有跳。李大国检查了线路,一切正常,仿佛电压比平时稳定得多。
“可能是电厂调整了电压。”大国自作聪明地解释,“最近天气热,用电量大,提高点电压也正常。”
李建国将信将疑,但见电器运行正常,也就没再多想。渐渐地,李家的用电越来越放肆,甚至同时使用空调、电磁炉、热水器和电视机,电闸也安然无恙。
一周后的傍晚,李家客厅里异常热闹。电视上正播放着时下最火的综艺节目,几个孩子围坐在前面看得津津有味。厨房里,王秀兰和两个儿媳正在准备晚饭,电磁炉上炖着一大锅肉,电饭煲冒着蒸汽。客厅角落,老爷子的收音机咿咿呀呀地唱着京剧,而卧室里的空调则呼呼地送着凉风。
“咱家这几天用电这么痛快,真是难得。”王秀兰一边炒菜一边说。
“是啊,要是以后都这样就好了。”大儿媳接话道。
李建国坐在门槛上,看着这一片“繁荣”景象,心里却隐隐有些不安。他总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劲,但又说不上来哪里不对。
就在这时,客厅的电视突然闪烁了几下,伴随着轻微的“嗡嗡”声。几个孩子吓了一跳,大国赶紧上前查看。
“没事,电压有点不稳。”大国调整了一下电视后的线路,画面恢复了正常。
几乎同时,厨房的灯光也微妙地闪烁了一下,电磁炉发出的声音似乎比平时更加尖锐。
“这肉怎么炖了这么久还不烂?”王秀兰用筷子戳了戳锅里的肉,疑惑地说。
“妈,是您心急了吧,才炖了半小时。”二儿媳笑道。
李建国站起身,走到院子角落的电表箱前。电表正常运转,看不出什么异常。他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拨通了一个在电厂工作的远房亲戚的电话。
“表叔,我是建国啊。想问问最近咱们这片区电压是不是调整了?感觉这几天电压挺足的。”
“电压?没听说啊。倒是前几天有邻居反映电压不稳,电厂还说会派人检查来着。怎么了,你家电器有问题?”
“没,就随便问问。”李建国匆匆挂断电话,心里的不安更加浓重了。
返回屋内,李建国提议道:“要不咱们还是省着点用电?我总觉得不太对劲。”
“爸,您就是太小心了。”大国不以为然,“电压稳定还不好吗?咱们好不容易能舒坦几天。”
家人们纷纷附和,都被连日的“舒适”麻痹了警惕。李建国看着家人们满足的表情,把到嘴的话又咽了回去。
接下来的几天,李家的用电有增无减。甚至连以往舍不得用的电热水器,现在也天天开着,美其名曰“孩子们洗澡舒服”。
然而,细微的异常现象越来越多。电灯时而异常明亮,时而昏暗;电器的运行声音比平时大;新买的灯泡没几天就坏了;电视和手机充电时,摸上去有轻微的麻痹感。
最奇怪的是,一向运行平稳的旧空调,现在启动时总会发出一股淡淡的焦糊味,虽然很快又会散去。
“爸,空调是不是该加氟了?”大国闻着味道,担心地问。
“明天我找人来看看。”李建国答道,但心里明白,这不像缺氟的症状。
周一早晨,李家发生了一件怪事。当王秀兰像往常一样开启电磁炉准备早餐时,电磁炉突然发出刺耳的“滋滋”声,面板上的指示灯疯狂闪烁,随后冒出一缕青烟,彻底不工作了。
“这怎么回事?才用了一年多就坏了!”王秀兰心疼地看着瘫痪的电磁炉。
同一天下午,老爷子的收音机也出了问题。听着戏曲的老爷子突然抱怨说声音失真,像是“鬼哭狼嚎”。大国检查时,发现收音机外壳烫得厉害。
接连的电器故障让李家笼罩在一片不安中。李建国坚决要求减少用电,但天气依然炎热,家人们的抱怨让他不得不妥协。
周五晚上,李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社区工作人员小赵,进行季度用电安全宣传。
“李叔,最近用电还好吧?电厂说这片区电压有点不稳定,让大家注意点。”小赵随口说道。
李建国心里一紧,忙问:“电压不稳定?怎么回事?”
“不太清楚,就说如果发现电器异常,最好及时报修。”小赵递过一份宣传册,“这是安全用电须知,您家里电器多,更得注意。”
小赵离开后,李建国仔细阅读宣传册,当看到“电压过高会导致电器损坏,甚至引发火灾”时,他的手微微颤抖。
当晚,李建国做了个噩梦,梦见所有电器同时起火,整个家陷入一片火海。他惊醒过来,浑身是汗,决定天一亮就去找懂电的人来检查。
然而,第二天清晨,当他在巷口遇到刚晨练回来的邻居老周时,却得知了一个令人安心的消息。
“老李,听说没?电厂这两天在检修线路,电压可能会有点波动,不过已经结束了。”老周擦着汗说。
“真的?你怎么知道的?”
“社区群里发的通知啊!你不是没进群吧?”
李建国长舒一口气,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原来是虚惊一场。
他哪里知道,老周所谓的“社区群通知”,不过是张工程师出差前群发的一条假消息。而真正的危险,正在暗流涌动。
第三章 暗流涌动
张工程师出差后的第二周,李家的电器异常现象有增无减。
周二晚上,全家正围坐看电视时,画面突然剧烈闪烁,伴随着刺耳的静电噪音,随后陷入黑暗。大国重新启动电视后,发现屏幕左上角多了一道细微的裂纹。
“这裂纹哪来的?刚才还没有呢。”王秀兰疑惑地问。
“可能是屏幕老化了吧。”大国不确定地说,默默调低了电视音量。
周四早晨,更令人不安的事情发生了。当王秀兰开启电水壶烧水时,壶身突然发出不正常的嗡鸣声,接着一股塑料烧焦的味道弥漫开来。李建国迅速拔掉插头,发现插座已经微微变色,边缘有熔化的痕迹。
“这不对劲,绝对不对劲。”李建国喃喃自语,手指轻触发烫的插座,猛地缩了回来。
当天下午,他请来了在电器维修店工作的远房侄子小明。小明检查了李家的线路和电器后,皱紧了眉头。
“叔,你家这电压肯定有问题,太高了。这些电器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再这样下去非坏了不可。”
“能看出是什么原因吗?”李建国急切地问。
小明摇摇头:“不好说,可能是片区电网的问题。我建议你们买个稳压器,再买个电压表随时监测。”
李建国赶紧让大国去买来了电压表和稳压器。当电压表接上电源时,指针猛地摆到了一个令人心惊的数字——245伏。
“正常应该是220伏,这太高了!”大国惊呼道。
李家顿时陷入恐慌。王秀兰立刻关掉了所有正在使用的电器,仿佛它们随时会爆炸一样。
“我就说有问题!”李建国跌坐在椅子上,脸色苍白。
当晚,李家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经过激烈讨论,大家决定减少用电,只开必要的照明,并且派人轮流监测电压变化。
然而,夏天的炎热和生活的便利让这一决定难以坚持。不到两天,空调再次开启,电视也重新响起,只是这次加装了稳压器。
令人不解的是,即使用上稳压器,电器的异常仍然存在。手机充电时发热严重;电灯亮度不稳定;甚至连新买的电风扇转速也时快时慢。
李建国再次联系社区,询问电压问题。得到的回复是片区电网正常,建议有问题的住户检查自家线路。
“是不是张工家的问题?”一天晚上,王秀兰突然说,“咱家的电不是从他家电表接出来的吗?”
李建国醍醐灌顶,第二天一早便去找电工老周,想请他看看张工家的电表。不巧的是,老周去了外地女儿家,要一周后才回来。
无奈之下,李建国试图联系张工程师,但电话始终无法接通。他又不敢贸然进入张工家检查,只能作罢。
周末的傍晚,李老爷子突然感觉头晕恶心,家人慌忙把他送到医院。检查后医生说是轻微中暑,建议老人居住环境要保持适宜温度。
这一事件彻底击垮了李家的节电决心。炎炎夏日,不能让老人受罪啊!空调再次全力运转,其他电器也纷纷重启。
李建国自我安慰道:“也许就是片区电压问题,再过几天就好了。”
他并不知道,张工程师家那个精心改造的电表箱内,电压表的指针正稳稳地指向450伏。而李家的稳压器,根本不足以应对如此异常的电压。
周一夜里,李家发生了一场小火灾。当全家熟睡时,客厅里的老旧电视机突然冒烟起火,幸好大国起夜发现及时,用灭火器扑灭了火源。
“电视根本没开,怎么会自燃呢?”第二天,大国对着一片狼藉的电视机残骸,百思不得其解。
火灾事件让李家再次陷入恐慌。李建国坚决要求全面停用非必要电器,只保留照明和冰箱。
然而,生活的压力再次让决心动摇。王秀兰的电磁炉坏了后,家里只能靠一个电热锅做饭,效率低下,常常耽误孩子们上学的时间。
“爸,要不我再去买个新的稳压器?也许之前那个质量不好。”大国提议。
李建国沉默良久,最终点了点头。此刻的他,只盼着张工程师早日回来,结束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
他万万没有想到,张工不仅知道一切,而且正期待着某种结果的发生。
第四章 电火洗礼
周六的下午,天色阴沉,闷热的空气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李家人却对此毫不知情,依然进行着周末的日常。
客厅里,几个孩子看着电视上的动画片,不时为剧情发出笑声。厨房中,王秀兰和儿媳们正在准备晚餐,电饭锅冒着蒸汽,电炖锅咕嘟作响。卧室里,李老爷子吹着空调,听着收音机里的戏曲,悠然自得。
李建国坐在门口的小凳上,看着电压表上徘徊在240伏左右的指针,眉头紧锁。自从安装了新买的稳压器后,电器似乎平稳多了,但他心中的不安却与日俱增。
“爸,进来吧,外面热。”大国招呼道。
李建国刚站起身,突然一道闪电划破天空,紧接着雷声轰鸣,暴雨倾盆而下。
几乎在同一时间,屋里的灯光疯狂闪烁起来,电视画面扭曲变形,发出刺耳的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