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对做过一番检讨,认为自己不应该“以貌取人”,于是留下了这个成语,一直流传至今。然而在中国古代,却经常出现“以貌取人”的历史事件。比如在北宋年间,就有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官员,他还深受皇帝的器重,本能成为当朝宰相,后却因相貌问题而不受重用,长期被放在外地做官。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呢?
![]()
一、北宋才俊
此人名叫赵昌言,字仲谟,是汾州孝义(今山西孝义)人。赵昌言在年轻就已经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赵逢、高锡、寇准皆称许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赵昌言参加科举考试,他的文章文采飞扬,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以“贡部首荐”的身份参加廷试。宋太宗也对赵昌言的印象很好,“擢置甲科,为将作监丞、通判鄂州”。
在之后的几年间,赵昌言不断得到提拔,很快就做到了御史中丞。有一次,宋太宗在金明池举行宴会。按照惯例,赵昌言是没有资格参加的,然而宋太宗却特地召他参加。到了雍熙四年(987年),步入官场仅九年的赵昌言被任命为枢密副使。之后,赵昌言受好友牵连,一度被贬到外地,但到了淳化四年(993年),他重返朝廷,出任参知政事。
![]()
二、得遇良机
参知政事是北宋新设的官职,相当于副宰相,也就是说,此时的赵昌言距离相位只有一步之遥而已。前面已经说过,宋太宗对赵昌言十分欣赏,是有意让他做宰相的。早在雍熙四年(987年),宋太宗曾向赵普咨询此事。而赵普对赵昌言的印象很差,认为此人性情“刚戾”,在赵昌言卷入朋友的案件时,还建议将其处死。
担任参知政事没过多久,赵昌言就得到了一个新的机会。此时,四川地区爆发了王小波、李顺领导的起义,义军占领成都等大部分地区,还建立起了政权。朝中许多人主张招抚,只要赵昌言认为应该武力镇压。在这种情况下,宋太宗决定派赵昌言领兵出征,还赏赐“精铠、良马、白金五千两”。很明显,赵昌言凯旋回朝之日,就是拜相之时。
![]()
三、遭受猜忌
然而,赵昌言才出发不久,就有人对宋太宗说起了坏话。史书并没有记载是什么人在进谗言,但此人应该是宋太宗的亲信。他对宋太宗说赵昌言这个人没有子嗣,面相也有问题,“鼻折山根,颇有反相”,因此“不宜遣握兵入蜀”。这番话让宋太宗对赵昌言产生了猜忌,毕竟北宋的江山以及他自己的皇位,都不是正常方式获得的。
宋太宗立即下旨,让赵昌言停止入蜀,而是驻守凤翔。战事结束后,赵昌言也未能回朝,还丢掉了参知政事的职务。此后的时间,赵昌言长期在外地做官,多次上表请求还京,也没有得到准许。大中样符二年(1009年),赵昌言病死在了知镇州、户部侍郎的职务上。赵昌言性情刚强,“虽屡经摈斥,未尝少自抑损”。另外,他还发现推荐了两位后来的宰相,即李沆、王旦。不过,他自己却因相貌而错失相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