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归侨抗日女战神:被日寇悬赏5000大洋,身怀六甲仍血战到底,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

0
分享至



在抗日战争中,有这样一位传奇女子,她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中国的贞德”。

2009年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又入选“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她就是抗日民族女英雄、印尼归侨李林。



年轻时的李林,怀着满腔热血从福建泉州侨乡奔赴前线。在晋绥边区的战场上,她英姿飒爽,骑马指挥骑兵突袭日军,宛如一朵绽放在烽火中的红玫瑰。



1940年4月,日伪军集中兵力对晋绥边区进行“扫荡”。24岁的李林紧握着双枪,不幸被敌人射中后,仍毙伤日伪军6人。身负重伤的她靠在土坯上,剧痛袭来,心中却惦记着远方的亲人。

此时,她想起离家时母亲塞给她的绣着“平安”的手帕,也想起了深爱的丈夫和口袋里未曾寄出的家书。

枪声渐密,看着围上来的日军,李林摸了摸隆起的腹部,和未曾见过人世间的孩子告别。

然后毅然举起枪,对准自己的胸膛。

那封未寄出的家书,是她用鲜血做的最后的诀别,晕染成一朵倔强的花。

80多年后,这封信被捐献到山西档案馆,字里行间的温柔与刚毅,诉说着一位女性在烽火中对国与家的守护,以及她与丈夫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恋。



01

从南洋到华北,侨乡玫瑰毅然奔赴战场

李林,原名李秀若,1915年冬生于福建龙溪县石码镇。因家境贫寒,她刚出生便被遗弃在寺庙廊柱下,后被婚后不育的陈茶收养,取乳名翠英。

4岁时,翠英随养母赴印尼与养父李瑞奇团聚。9岁时,李秀若进入养父创办的华侨小学,一位老教师偷偷讲授的中国历史,点燃了她的民族情怀。

1929年,14岁的李秀若随养母回国,考入陈嘉庚创办的厦门集美中学。她热爱体育、音乐,更痴迷文学,尤其钟爱屠格涅夫的作品。



李林与集美学校同学合影(前排左一为李林)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华打破平静,李秀若辗转杭州、上海、北平求学。目睹各地抗战热潮,她心中的救国理想愈发强烈,主动投身抗日救亡活动。

1936年西安事变后,李秀若放弃学业,因敬佩列宁,改名“李林”(取列宁谐音),奔赴太原踏上武装抗日之路。

这一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给组织的信中写道:“我已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员,今天的我与过去不同了!”



入党不到一个月,她便请缨上前线:“前线需要能打仗的人,我要用枪杆打鬼子!”随后,她被派往大同学习军事,学生装换成灰布军装,书本换成步枪,还主动学骑马射击,练就跨马开双枪的本领。

1937年5月,李林赴雁北开展群众工作,为游击战争做准备。6月,她瞒着家人北上,将母亲绣的“平安”帕藏进枕下。

“七七”事变后,雁北陷入战火。李林抵达平鲁,挨家挨户动员群众:“鬼子烧房杀人,咱们不能等着挨打,拿锄头也要拼!”

短短3个月,22岁的她组建起200多人的游击队,成为晋绥边区最年轻的女游击队长。



4个月里,李林率部打了20多场胜仗。日伪军气急败坏,悬赏5000元大洋捉拿她,声称“活捉李林者,赏与她同等重量的白银”。

而百姓们却争相想见这位从国外回来的女英雄,纷纷赞叹:“这女子真了不起,巾帼不让须眉!”“她是咱们的民族英雄!”

02

烽火里的并蒂莲,绽放绚烂的爱情之花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爱情如同黑暗中的烛光,给人带来温暖与希望。

李林的一生虽短暂,却在炮火中绽放出了绚烂的爱情之花。

李林早在太原牺盟会军政训练班时,就遇见了那个让她心动的人——屈健。

屈健是河南桐柏人,也是雁北洪涛山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两人因国民党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而产生交集。

1938年年初,晋绥边委会正式成立,屈健与武养民、李林共同组成领导核心,三人分工协作:屈健主要负责建立各县牺盟会组织、培训基层抗日干部;武养民统筹战地动员工作;李林则专注于对敌武装斗争,带领游击队打击日伪军。



李林(前排右二)与参加晋西北军政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一起

一天午后,李林在骑兵营训练场上练习骑马射击,战马被枪声惊到,她被掀翻在地,左腿被马镫划出一道深深的口子。

正在隔壁窑洞整理抗日宣传材料的屈健,听到声音后急忙赶来。他蹲在土炕边,小心翼翼地为李林处理伤口,当碘酒擦过破损的皮肤,李林忍不住皱眉时,屈健笨拙地转移话题,讲起自己小时候砍柴摔伤的事。

之后,屈健每天处理完工作,就准时来陪着李林,给她换药,给她读报纸上的战况,两人一起为胜利欢笑,为百姓受难愤怒。

半个月后,李林能拄着拐杖下地行走了,屈健扶着她到窑洞外散步。雁北的夜晚格外宁静,星空清澈。屈健指着天上的猎户座,说牺牲的战友都在那儿看着他们。

李林想起辛弃疾的词,轻声念起“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屈健自然地接道“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人相视一笑,眼里的光比星星还亮。

1938年7月,他们被双双调到晋绥工委,屈健负责组织工作,李林负责宣传工作。后来,屈健任主要负责人,李林改任组织委员,他们经常一起讨论工作,彼此亲近起来。

他们同住一个院子,分住两个相连的窑洞,晚上为节省灯油,只点一盏灯,常常在油灯下聊起彼此感兴趣的话题。

李林说起自己在南洋、厦门和上海的经历,两人之间的称呼也逐渐亲昵起来。

然而,晋西北区党委来电要调李林回区党委机关工作。分离在即,屈健委婉地问李林能否不回后方,留在雁北打游击,李林没有明确回应。

过了几天,屈健又写纸条给她,问她愿不愿意在雁北解决个人问题,李林依旧沉默。

最后,李林在纸上写了“爱谁?谁爱?”四个字,屈健终于鼓起勇气表白:“我爱你,行不行?”李林又问这是不是真心话,屈健激动地点头,两颗心终于融合在一起。



但因为前线战事吃紧,两人很快又各奔东西,只能通过战友传递的纸条寄托牵挂。

1938年12月,经组织批准,他俩在沈庄窝村一个窑洞里举行了简单的结婚仪式,主婚人是晋绥边地委书记赵仲池。

他们没有嫁妆,没有彩礼,家具只有炕上的小炕桌。窗子上贴了红纸剪的双喜字,屈健的炕上多了一床李林的被子。

新婚之夜,机关同志们闹了一夜。“屈委员报告恋爱经过!”大家这样起哄叫着。屈健实在推不脱,说了一句:“我们的恋爱经过就是传纸条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李林和屈健结婚后,生活过得十分幸福。李林喜欢吃辣椒,有一回屈健出差回来,背包胀得鼓鼓的,进屋就说:“我给你带好东西来了,你猜是什么?”

李林怎么也猜不着,便用拳头捶打屈健:“快说!快说!”屈健把包打开,倒出了一大堆鲜红的辣椒。

李林欢喜极了,拉着屈健转圈。屈健有些不好意思,说:“莫发疯了,别人看见,影响不好。”李林却满不在乎:“咱们是革命夫妻,高兴了就该笑,怕什么!”

一天,骑兵营接到突袭日军设在朔县粮站的任务。出发前夜,屈健揣着个布包,来到李林的窑洞。

他打开布包,里面是一块磨得锃亮的马蹄铁,说这是骑兵的护身符,他在镇上铁匠铺守了俩钟头才打好。铁匠师傅说马蹄铁沾过战马的汗,能给战士挡子弹。

李林接过马蹄铁,心里暖得发烫,她从贴身荷包里掏出一块青色粗布,上面用红丝线绣着两朵紧紧相依的并蒂莲,说这是她养伤时绣的,她娘说过“并蒂莲”能保一家人平安,现在送给屈健。

李林与屈健婚后的日子,虽然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但有烽火岁月里偷来的细碎温馨。

03

未送达的家书:是留给家国的最后温柔

1939年深冬,李林率领的独立支队骑兵营完成了对日军运输线的突袭后,转移到桑干河沿岸的小村庄休整。

连日作战,战士们疲惫不堪,可李林却趁着雪后初晴,踏上河面上尚未冻实的薄冰,走向岸边的沙棘丛。

她记得屈健说过,晋北的沙棘耐寒,即便冻透了也带着股韧劲,就像这里的百姓。

回到临时住处的土窑,她从挎包里摸出信纸,那是从敌人宣传单背面裁下的,她落笔时,笔尖在纸上顿了顿:“健,今天桑干河结了薄冰,我踩着冰走了走,鞋底的脚步声撞着冰块响,像跑马……还有这叶子像你上次给我讲的晋北故事,看着涩,嚼着却有股劲儿。”



屈健收到信时,正冒着雪在山村办冬学。他把叶子夹进自己的笔记本,在旁边写道:“等开春,带你去看桑干河化冰,像不像你说的泉州海潮?”

1940年,李林发现自己怀孕了。

她在给屈健的信里羞怯地说:“有个小生命在跟着我骑马了,你说他长大了,会像你一样写文章,还是像我一样打枪?”屈健收到信,画了个举着枪和笔的歪歪扭扭小人,还托人捎去用群众捐的旧棉花拼的、针脚歪扭的棉背心,那是他熬夜缝的,被针扎了好几次手。

日子艰苦但美好,然而,这样的时光太过短暂。

4月的一天傍晚,枪声打破了晋绥边区平静的夜空。

李林派出的侦察部队获得情报:日伪军集中1.2万兵力,要对晋绥边区进行第九次扫荡,李林等500余人被日军包围,情况紧急。


李林果断决定,带领大家突围。出发前,她抚摸着腹部,给屈健写了最后一封信,没提危险,只说:“你去后的那天,刮了大风,不知你受凉了没有,我很担心。在一块儿时,有时还会吵吵嘴,分开了却非常想念你……我写到这里,我们的孩子又在乱动了,但我会保护好他的,请你放心……”



这封信,最终没能寄出。李林向山沟冲去,敌人连发子弹扫射。她抓紧马鬃,转过来呼唤:“同志们跟着我冲啊!”为掩护大家突围,她一马当先,将敌人引向远方。

身后再次响起密集的枪声,担心有战友未突围,李林又带领骑兵冲进敌阵。敌人的机关枪无情扫射。

敌人想活捉她,李林毫不犹豫地把皮包里的文件撕得粉碎,助战友成功解困。

不幸的是,李林被敌人包围,战马中弹,她右腿和前胸重伤。自知无力突围的她,毅然将最后一颗子弹射向自己,壮烈牺牲,年仅24岁。



平鲁东平太荫凉山,李林在此处壮烈牺牲

李林牺牲的当天,通信员跑来找正在小山村养病的屈健,屈健才得知妻子牺牲的消息。他马上赶到寄放李林遗体的小郭家窑,想再看看她最后一眼。



屈健在李林身上找到了一封信,大部分的内容已经被血迹染红了,依稀可以看到那句“我们的孩子又在乱动了……”

“日寇又欠下了我家两条人命。”屈健心如刀绞、痛苦万分,他不仅失去了心爱的妻子,还有他们爱情的结晶。

李林牺牲后,屈健化悲痛为力量,继续革命事业。

屈健独身十年,直到1950年才再婚。

他常向家人讲述李林的故事,并强调家中永远有她的位置。

1982年,屈健撰写文章《忆李林》。1984年,平鲁县为李林烈士塑像,屈健捐款时附言:李林烈士牺牲于1940年4月26日,特汇404元2角6分,作为对烈士的怀念暨塑像、修建展厅之薄助。

屈健还曾多次赴漳州寻访她的家人,直至1986年才与他们取得联系。



1995年4月26日,屈健一家在平鲁李林烈士陵园李林墓之墓道祭奠李林。前左起依次为:屈健、夫人袁瑛;后左起依次为屈健子女屈小冰、屈庆乙、屈海云

屈健的女儿屈庆乙曾在采访中表示,李林烈士舍己为国的英雄壮举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全家人,她的母亲和弟弟从内心深处都特别崇敬她,把“李妈妈”当成一家人。

屈庆乙说:“清明节的时候,我父亲还带着我妈妈和弟弟,一起从北京去山西李林烈士陵园祭扫。”



到北京工作后,每年4月26日李林的忌日,屈健都要去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遥向西南方向悼念她。

屈庆乙说:“我想我父亲是想带着李妈妈看看她没有见过的五星红旗,看看新中国的天安门,看看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在江西卫视《跨越时空的回信》舞台上,屈庆乙给逝去的李林烈士写了一封回信。“在我们家里,永远都为您留着一个位置,一个妈妈的位置。”





李林烈士的一生,如同一首激昂的战歌,奏响了爱国与奉献的最强音。

李林与屈健之间的爱情,更是一段可歌可泣的佳话。他们在战火中相识相知,在革命中相爱相守。他们的爱情从不是烽火里的点缀,而是彼此扛着枪、往前冲的果敢,因为知道身后有家,才敢向着炮火,一步也不后退。

李林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她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勇拼搏,砥砺前行。

参考来源:

映像PICS:《女英雄李林的战地爱情》

平鲁文旅集团:《屈健与女英雄李林》

江西卫视《跨越时空的回信》

共青团中央:《她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牺牲时已怀有三个月身孕》中国新闻社:《从归侨学子到抗日女英雄,她怎么做到的?》

党史博采:《归侨学子,被周总理称赞的漳州籍抗日女英雄,有“中国贞德”之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婚姻与家庭 incentive-icons
婚姻与家庭
《婚姻与家庭》杂志官方号 婚姻与家庭杂志社主体运营
5352文章数 58348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