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
第一章
窗外,周日早晨的阳光懒洋洋地洒进厨房,五十六岁的李素梅却已忙活了一个多小时。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她也顾不上擦,手里正处理着一条刚宰杀不久的活鱼。鱼鳞四处飞溅,有几片沾在了她的围裙上。
“素梅啊,小军他们快到了吧?”六十五岁的丈夫王建国坐在客厅沙发上,眼睛没离开电视上的新闻节目,声音却飘进了厨房。
“快了,我正做着呢。”李素梅应了一声,手上的动作更快了。她将鱼腌制好,又转身去清洗青菜。水龙头哗哗作响,她却似乎听见了口袋里手机震动的声音。
擦了擦手,李素梅掏出手机,是继子王建军发来的微信:“阿姨,今天同事说要来家里吃饭,多做几个好菜啊,特别是你拿手的红烧鱼。小亮想吃海鲜,你看能不能做个龙虾?”
李素梅的手指在屏幕上停顿了片刻,回复了一个“好”字。
王建军是她嫁给王建国时带过来的儿子,如今已经三十五岁,结婚七年,有个五岁的儿子小亮。自从三年前王建国的老伴、王建军的亲生母亲因病去世,王建国经人介绍认识了李素梅并于一年前结婚后,这样的周日家庭聚餐就成了雷打不动的惯例。
十一点刚过,门铃响了。王建国起身开门,王建军一家三口站在门口。小亮第一个冲进来,鞋也不换就往客厅跑。
“小亮,换鞋!”李素梅从厨房探出头来提醒。
“没事没事,让孩子玩吧。”王建军提着两瓶饮料走进来,妻子孙莉跟在后面,笑着对李素梅点点头:“阿姨,又麻烦你了。”
“不麻烦,你们能来我高兴。”李素梅擦擦手,“菜马上就好,你们先看会电视。”
孙莉自然地坐到沙发上,拿起遥控器换到了综艺频道。王建国和王建军父子俩聊起了最近的工作。
厨房里,李素梅将最后一道清炒时蔬装盘,看着灶台上摆着的四菜一汤:红烧鱼、糖醋排骨、白灼虾、清炒时蔬和紫菜蛋花汤。她犹豫了一下,又从冰箱里拿出之前包好的饺子,烧水准备再煮些饺子。
“阿姨,今天没做海鲜吗?”王建军不知何时站在厨房门口,“小亮最近特别喜欢龙虾,下次记得做啊。”
李素梅张了张嘴,最终只是点点头:“好,下次做。”
饭桌上,王建军一家吃得津津有味。小亮专挑排骨吃,把不喜欢的青菜随意丢在桌上。孙莉一边给孩子夹菜,一边说:“阿姨的手艺是真好,这鱼做得比我妈做的还嫩。”
“喜欢就多吃点。”王建国笑着给孙子夹了块最大的排骨。
李素梅默默吃着饭,偶尔起身给大家添饭加汤。她注意到孙莉今天穿了一件新连衣裙,料子看起来价格不菲。
“莉莉这裙子真好看,新买的吧?”李素梅随口问道。
孙莉顿时眉开眼笑:“阿姨好眼力,昨天刚在万达买的,打完折还要一千二呢。”她转向王建军,“我就说该买吧,多衬我肤色。”
王建军扒拉着饭,含糊地应着:“你喜欢就行。”
饭后,孙莉主动帮忙收拾碗筷,但被李素梅拦住了:“就几个碗,我来就行,你们去休息。”
“那就辛苦阿姨了。”孙莉从善如流,回到客厅加入了丈夫和公公的聊天。
厨房里,李素梅打开水龙头,温水冲刷着碗碟上的油渍。客厅里不时传来孙莉清脆的笑声和王建国爽朗的笑声,听起来和谐温馨。李素梅却觉得腰间隐隐作痛——这是她多年站讲台落下的老毛病。
收拾完厨房,李素梅端着一盘切好的水果走出来,发现孙莉正在展示新买的名牌包包。
“爸,你看这个包,建军送我的生日礼物,限量款呢!”孙莉语气中带着炫耀。
王建国接过包看了看,咂咂嘴:“这得不少钱吧?”
“小一万呢。”王建军接口道,“不过莉莉喜欢,再贵也值。”
李素梅静静地坐在一旁的单人沙发上,听着他们谈论着上万的包、几千的裙子,想起自己那用了五年都舍不得换的皮包,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沙发扶手。
下午三点,王建军一家准备离开。孙莉从厨房拿出几个饭盒:“阿姨,这些剩菜我们带回去晚上吃,省得做了。”
李素梅点点头,帮忙将剩菜装盒。王建国拍拍儿子的肩:“下周想吃什么,提前跟你阿姨说。”
“小亮想吃螃蟹了,是吧儿子?”王建军摸摸小亮的头。
“螃蟹!大螃蟹!”小亮兴奋地跳起来。
“好,那就螃蟹。”王建国满口答应。
送走儿子一家,王建国满意地回到客厅,对正在擦桌子的李素梅说:“素梅啊,下周记得买几只肥点的螃蟹,小亮爱吃。”
李素梅擦桌子的手停顿了一下,轻声问:“现在的螃蟹不便宜吧?”
“贵能贵到哪去?一家人吃饭,开心最重要。”王建国不以为意,拿起遥控器打开电视。
李素梅没再说话,只是将抹布洗得格外用力。
第二天,李素梅像往常一样去菜市场买菜。经过海鲜摊位时,她特意问了下螃蟹的价格。摊主热情地介绍:“母蟹一百五一斤,公蟹一百二,都是新鲜的!”
李素梅心里算了算,买三四只就得近两百块,顶她三四天的菜钱。她犹豫了一下,还是走开了。
这一周,王建军又发来两次微信,一次是提醒买螃蟹,一次是说孙莉的父母可能也会来,让多准备几个菜。
周五晚上,李素梅正算着这个月的开销,王建国走进卧室,递给她一千块钱:“明天多买点好菜,亲家也来,不能寒酸了。”
李素梅接过钱,点点头:“知道了。”
王建国似乎看出她情绪不高,拍拍她的肩:“辛苦你了,每次都要忙活一整天。”
“没事,应该的。”李素梅勉强笑了笑。
夜深了,李素梅却睡不着。她轻手轻脚起床,从床头柜最底层拿出一个旧相册。照片上,她和前夫以及年幼的女儿笑得灿烂。那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前夫因病去世后,她一个人把女儿拉扯大,供她读完大学。如今女儿在外地成了家,一年也回不来几次。
合上相册,李素梅走到窗边。月光洒在她略显疲惫的脸上,她喃喃自语:“要是小慧在就好了。”小慧是她的女儿,嫁到了南方,每年只有春节能回来。
周六一早,李素梅还是去海鲜市场买了四只螃蟹,又买了不少好菜。结账时,看着手机上显示的消费金额——586元,她不禁皱了皱眉。这还只是部分食材,明天还得买些水果和饮料。
回到家,王建国正和几个老友在视频聊天,声音洪亮:“明天我儿子一家都来吃饭,还有亲家公亲家母,热闹着呢!”
看到李素梅回来,王建国匆匆结束通话,过来帮她提菜:“买这么多啊?”
“人多,怕不够。”李素梅将菜拎进厨房,分门别类放好。
王建国站在厨房门口,看似随意地说:“建军刚才来电话,说小亮最近学习有进步,明天还想吃你做的红烧肉。”
“嗯,我买了五花肉。”李素梅头也不抬地整理着食材。
“那什么...”王建国犹豫了一下,“莉莉妈妈喜欢吃海鲜,明天能不能再加个龙虾?”
李素梅整理食材的手停了下来。她转过身,看着王建国:“龙虾现在什么价钱,你知道吗?”
王建国摆摆手:“贵就贵点嘛,难得亲家来一次。”
“我养老金每月就5200,这周买菜已经花了快八百了。”李素梅语气平静,但手指紧紧攥着围裙。
王建国愣了一下,随即笑道:“我不是刚给了你一千吗?不够我再给你。”
李素梅盯着他看了几秒,转过身继续整理食材,声音低沉:“知道了,我明天早点去市场看看。”
王建国满意地点点头,哼着戏曲走回了客厅。李素梅站在厨房中央,听着客厅传来的戏曲声,感觉腰间的疼痛又隐隐发作起来。
第二章:龙虾风波
周日清晨五点,天还没亮透,李素梅就醒了。她轻手轻脚起床,怕吵醒还在熟睡的王建国。洗漱完毕,她走进厨房,开始准备今天的聚餐。
六点半,王建国打着哈欠走出卧室,看到餐桌上摆着热腾腾的稀饭和煎饼,李素梅还在厨房忙碌。
“起这么早?”王建国有些惊讶。
“得去海鲜市场抢新鲜的龙虾,去晚了就没了。”李素梅解下围裙,“你先吃,我这就去市场。”
清晨的市场人声鼎沸,李素梅径直走向海鲜区。问了几家摊位,龙虾的价格都高得让她咋舌——最便宜的也要两百多一斤。她转了好几圈,终于在一个相熟的摊主那里,以一百八一斤的价格买了两只不算大的龙虾。
“李老师,今天家里来客人啊?”摊主一边称重一边搭话。
“儿子一家回来吃饭。”李素梅付了四百三十块钱,感觉手心有些发汗。
“现在这物价真是越来越贵了。”摊主找零时感叹道,“我闺女昨天买件羽绒服,一千多块,眼睛都不眨一下。咱们那会儿,一个月工资才多少?”
李素梅勉强笑笑,提着装龙虾的袋子离开了市场。
回到家已是八点多,王建军发来微信:“阿姨,我们大概十一点到。小亮期待今天的龙虾呢!”
李素梅回复了一个笑脸,然后开始处理食材。龙虾在洗菜池里蠕动,她犹豫了一下,还是不忍心活煮,决定先放冰水里让它们失去知觉。
十点半,所有的菜都已准备就绪。红烧肉在锅里保温,鱼已腌好,蔬菜洗净切好,两只龙虾此刻静静地躺在蒸锅里,只等客人一到就开火蒸制。
十一点整,门铃准时响起。王建国赶紧去开门,不仅王建军一家,孙莉的父母也一起来了。小亮第一个冲进来,直奔厨房:“奶奶,龙虾呢?”
李素梅拉开蒸锅盖:“看,准备好了,一会儿就蒸。”
小亮满意地跑回客厅,大声宣布:“真的有龙虾!”
孙莉笑着走进厨房:“阿姨,辛苦你了。哟,这龙虾不小啊。”她凑近看了看,“是进口的吗?听说进口的肉质更甜。”
李素梅手上的动作顿了顿:“市场的摊主说是本地龙虾,新鲜的。”
孙莉似乎有些失望,但很快又笑起来:“本地的好,支持本地经济嘛。”
这顿饭,李素梅使出了浑身解数。红烧肉肥而不腻,清蒸鱼鲜嫩适口,当两只通红的龙虾上桌时,小亮兴奋得直拍手。
“奶奶好厉害!”小亮第一次这么热情地称呼李素梅。
王建国满面红光,不断给亲家夹菜:“尝尝素梅的手艺,她以前是老师,做什么都讲究。”
孙莉母亲尝了口龙虾,点点头:“火候掌握得好,不老不嫩。”
李素梅稍稍松了口气,正准备坐下吃饭,却发现座位已经坐满——大小七个人,餐桌旁只有六把椅子。
“阿姨,我再拿把椅子。”王建军刚要起身,李素梅摆摆手:“你们先吃,我厨房还煮着汤,得去看看。”
她在厨房守着即将沸腾的汤锅,听着餐厅里的谈笑风生。腰间的疼痛越来越明显,她不得不靠在橱柜上稍作休息。
“阿姨,汤好了吗?”孙莉探头问道。
“好了好了,这就端出去。”李素梅赶紧关火,将汤锅端上桌。
大家已吃得七七八八,孙莉正眉飞色舞地讲述他们最近去三亚旅游的经历:“那家海鲜自助餐,一人五百八,龙虾随便吃,建军一人就吃了三只!”
王建军笑道:“那不是为了回本嘛。”
孙莉父亲摇头:“现在的年轻人真舍得花钱,我们那会儿蜜月旅行就是去趟省会。”
“爸,你这就不懂了,生活要讲究品质。”孙莉说着亮出手腕上的新手链,“这是建军昨天给我买的,蒂芙尼的最新款。”
王建国好奇地问:“这得多少钱?”
“才一万二,打折季买的。”王建军轻描淡写地说。
李素梅正盛汤的手微微抖了一下,热汤溅到手背上,红了一片。她默默放下汤勺,用围裙擦了擦手。
饭后,孙莉破天荒地帮忙收拾碗筷。看着水槽里的龙虾壳,她感慨道:“这龙虾是不错,就是小了点儿。下次试试进口的吧,听说澳洲龙虾肉质更饱满。”
李素梅没接话,只是埋头刷锅。
客厅里,王建军正和王建国商量着什么。李素梅端水果出来时,只听王建国说:“行,到时候让你阿姨提前准备。”
“准备什么?”李素梅随口问。
“下周日是小亮生日,他想请几个小朋友来家里吃饭。”王建国笑道,“咱们得好好办一办。”
王建军接过话:“小亮说想让奶奶做一顿海鲜大餐,龙虾、螃蟹、鲍鱼都要有。”
李素梅手里的果盘差点没拿稳,她深吸一口气,轻声问:“鲍鱼现在很贵吧?”
“小孩子一年就一次生日,破费点应该的。”王建国不以为然。
孙莉走过来,笑着加了一句:“我爸妈说小亮生日他们也要来,再加他几个小朋友和家长,估计得准备两桌。”
李素梅感觉腰间的疼痛突然加剧,她不得不扶着沙发慢慢坐下。
“阿姨不舒服吗?”孙莉问。
“没事,就是有点累。”李素梅勉强笑笑。
王建国关切地说:“那你去休息会儿,这里我们来收拾。”
李素梅没有推辞,慢慢走回卧室。躺在床上,她听见外面孙莉压低的声音:“爸,下周日阿姨能行吗?要不我去酒店订一桌算了。”
王建国回答:“家里办热闹,酒店一桌得好几千,不划算。”
“那也是,”孙莉顿了顿,“那到时候就让阿姨辛苦点了。”
李素梅闭上眼睛,感觉太阳穴突突直跳。这一刻,她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女儿小慧。如果小慧在,一定会帮她说话,不会让她这么劳累。
下午客人离开后,王建国走进卧室,看到李素梅躺在床上,有些担心:“真不舒服?要不要去医院看看?”
李素梅摇摇头:“老毛病了,休息一下就好。”
王建国坐在床边,难得体贴地说:“下周小亮的生日,你要是觉得太累,我们就简单点办。”
李素梅看着他,突然问:“你知道我今天买龙虾花了多少钱吗?”
王建国一愣:“多少?”
“四百三。”李素梅平静地说,“两只不大的龙虾,四百三。我半个月的菜钱。”
王建国不自然地笑笑:“是嘛...没事,生日会的钱我来出,不够再跟我要。”
“建军一个月挣多少,你知道吗?”李素梅又问。
“听说他们夫妻俩加起来一个月两三万吧。”王建国语气有些自豪。
李素梅沉默了一会儿,轻声说:“我养老金一个月五千二。”
王建国拍拍她的手:“知道你不容易,等我下个月退休金发了,多给你点。”
李素梅没再说话,只是翻了个身,面朝墙壁。
晚上,李素梅收到女儿小慧的视频通话请求。屏幕上,小慧关切地问:“妈,你脸色不好,是不是太累了?”
“没有,就是今天你哥一家来吃饭,忙了点。”
小慧皱眉:“又每周日去吃饭?妈,你都快六十的人了,不能每周这么折腾。他们不能偶尔自己去外面吃吗?”
“一家人聚餐热闹,你爸喜欢。”李素梅勉强笑笑。
“妈,你就是太好说话。”小慧叹气,“下次他们来,让我哥他们也帮帮忙,不能光你一个人忙前忙后。”
挂断视频后,李素梅久久不能入睡。她起身来到客厅,从抽屉里找出一个旧计算器,开始计算这个月的开销:菜钱、水电费、物业费...最后,她盯着计算机上显示的数字——每月养老金5200元,支出平均4800元,结余400元。
这时,手机亮了,是王建军发来的微信:“阿姨,小亮同学妈妈说对海鲜过敏,生日会能不能准备两样非海鲜的菜?谢谢阿姨!”
李素梅盯着那条消息,手指在键盘上徘徊良久,最终什么也没回。
第三章:生日宴前的沉默
小亮生日前这一周,李素梅异常沉默。
周一早晨,她像往常一样去菜市场,但只买了最简单的蔬菜和一小块猪肉。王建国注意到餐桌上的菜色比往常简单,但没说什么。
周二晚上,王建军一家突然造访,带来一盒朋友送的芒果。孙莉笑着说:“阿姨,这芒果可甜了,你尝尝。”
李素梅接过水果,轻声道谢。小亮满屋子跑来跑去,最后钻进厨房,打开冰箱寻找零食。
“奶奶,没有冰淇淋了吗?”小亮失望地问。
“吃完了,还没买。”李素梅回答。
孙莉闻言走过来,拉开冷冻室看了看:“真的没了。小亮乖,明天妈妈给你买。”
王建军正和王建国讨论最近股市的波动,说到自己刚投了几万块买了一只看好股票。李素梅静静地坐在一旁削苹果,刀锋划过果皮,发出细微的沙沙声。
周三,李素梅去了趟银行,回来时手里拿着一个旧存折,坐在窗前看了很久。王建国午睡醒来,看见她一动不动地望着窗外,问:“想什么呢?”
李素梅回过神,合上存折:“没什么,想想小亮生日会要准备什么。”
“需要买什么提前告诉我,我给你钱。”王建国说着,递给她一个信封,“这是两千,先拿着。”
李素梅接过信封,没有说话。
周四下午,李素梅在小区遇见了邻居张阿姨。张阿姨关切地问:“素梅,最近看你气色不太好,是不是太累了?”
李素梅勉强笑笑:“还好,周日孙子过生日,要准备两桌菜,可能有点紧张。”
“两桌?”张阿姨惊讶道,“你一个人准备?怎么不去饭店办?”
李素梅摇摇头:“家里热闹些。”
“你呀,就是太好说话。”张阿姨压低声音,“我听说你继子一家每周都来吃饭,还专挑贵的点?要懂得拒绝,你都这岁数了,身体要紧。”
李素梅低头看着自己粗糙的手,轻声道:“一家人,不好意思拒绝。”
周五晚上,王建国和老友视频聊天后,高兴地对李素梅说:“老刘说他孙子过生日在酒店办的,一桌就要三千八!还是在家办划算。”
李素梅正在记账的手停了一下,铅笔尖在纸上戳出一个小洞。
周六一早,李素梅照常去采购。海鲜摊主一见到她就热情招呼:“李老师,今天龙虾不错,要留几只吗?”
李素梅摇摇头:“今天不要龙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