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时报访谈丨吕建中:“十五五”时期要推进能源边界和角色重塑

0
分享至



——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特聘研究员、中国石油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原专职副主任吕建中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一鸣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我国“十五五”及更长时期的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其中能源议题贯穿于经济发展、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优化布局、绿色转型、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其基础性、全局性及战略性地位愈发凸显。近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特聘研究员、中国石油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原专职副主任吕建中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认为,随着能源变革和转型发展,能源已从单纯的生产要素和行业门类,升级为重塑经济结构、保障国家安全、引领绿色发展的核心变量。面向未来,谋划能源高质量发展,有必要“跳出能源看能源”,及时把握能源变革带来的新机遇,大力推进能源边界和角色重塑,以新质生产力引领能源强国建设。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看待“十五五”时期能源产业面临的内外部形势?

吕建中: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经历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特别是数智化与绿色化双轮驱动的转型浪潮,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国民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的爆发式增长,以及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无不以稳定、充沛、可靠的电力供应为基石。这意味着,全社会对能源特别是电力的需求,将在总量和结构上发生质的飞跃,对电力品质(如稳定性、清洁度、可调节性)的要求也将更高。据统计,2020年至2024年,我国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均保持在大于1的水平,2024年为1.36,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也已接近30%,2025年7月、8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连续两个月超过万亿千瓦时。

尽管目前国内一些地区存在着新能源消纳和外输难、弃风弃光现象较严重的问题,但总体上看,应属于结构性和阶段性问题。为适应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的需要,“十五五”时期,需围绕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目标,继续加大能源基础设施投资,保持新型电力系统、油气氢管网等建设的适度超前和能力的适度宽松,确保在极端情况下能源供应安全稳定可靠。

中国经济时报:能源产业在“十五五”时期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吕建中:在传统观念中,能源产业主要被视为提供基础产品的上游行业。然而,以光伏、风电、储能、氢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已彻底突破了传统“采油、挖煤、发电、输电”的行业栅栏,演变为一个链条长、带动力强、覆盖面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大批新能源基地的崛起,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产业转移、优化生产力布局等,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从上游的硅料、稀土等关键材料,到中游的光伏组件、风电叶片、电池电芯等智能制造,再到下游的电站开发、智能运维、能源管理服务,新能源构建了一条纵深化、网络化的庞大产业链。它不仅自身创造了巨大的产值和就业,更强力拉动了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数字化解决方案等一系列关联产业发展。纵观全球经济发展史,每一次经济周期的跨越,无不伴随着具有广泛带动效应的新兴产业崛起。新能源产业投资规模大、技术迭代快、市场前景广阔,是提振投资信心、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可以成为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稳定器”和“助推器”。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利用能源产业的广阔场景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吕建中:能源系统,尤其是向绿色低碳转型的清洁能源系统,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要求推动清洁能源在铁路、公交、环卫、重卡、农机、物流等领域开放应用,打造清洁能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应用场景。同时,推动能源行业清洁低碳转型,创新数字化智能化能源生产运行管理、智能电网、绿电直供、虚拟电厂、车网互动等一批应用场景。

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深度融合了先进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电力电子技术,是实现源、网、荷、储智能互动和多能互补的复杂巨系统。氢能产业涵盖了从制氢、储运到燃料电池全链条的技术攻关,关联了化工、材料、交通等多个学科。核能技术正向更安全、更高效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聚变能等前沿领域迈进。储能领域更是技术路线百花齐放,从抽水蓄能到电化学储能,从压缩空气到飞轮储能,每一种技术的突破都可能重塑能源供需格局。通过在这些重点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开放应用场景,我们不仅能解决能源自身的发展问题,更能反向驱动相关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的进步,形成能源需求牵引科技创新,科技创新驱动能源变革”的良性循环。

中国经济时报:锚定“双碳”目标,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关乎未来的关键一役,“十五五”期间如何推动能源行业的绿色转型?

吕建中:能源活动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全球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化石能源燃烧,而目前化石能源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依然高达80%,能源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无疑是实现“双碳”目标,特别是确保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的主战场和决定性环节。

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加强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有效控制化石能源的消费增长,持续提高新能源的供应比例。未来新增能源电力需求将主要由清洁能源满足,持续推进对化石能源的安全可靠替代。当然,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统筹能源安全与绿色转型的关系,先立后破,通盘谋划。能源转型本身也是一场价值重塑,它将催生庞大的绿色投资,催生碳交易、绿色金融等新兴市场,引导生产要素向绿色低碳领域集聚,从根本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全面绿色转型。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看待“十五五”期间保障能源安全的内涵?

吕建中:过去很长一个时期,保障能源安全的核心在于确保传统化石能源的稳定供应,特别是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较高,需要有效应对国际地缘政治带来的进口风险。为此,通过构建多元化进口渠道、建立战略储备等方式,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然而,随着电气化进程的加速,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持续攀升,能源安全的重心正发生历史性调整。新型电力系统以其高度的复杂性和电力主体的多元化,在提升灵活性和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电力系统安全已与天气等自然因素高度关联,极端寒潮、持续高温、罕见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既在短时间内剧烈冲击用电负荷,又影响能源生产输送能力能源安全的内涵已开始从单纯保障“能源供应”,逐步转变为确保以电力为核心的“综合能源系统”的韧性、可靠与稳定。

随着能源边界和角色的变化,我们必须打破原有的行业壁垒和思维定式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能够适应能源系统复杂性、交叉性特征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放开放宽市场准入,打破垄断,鼓励各类所有制、各类技术路线的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激发创新活力。唯有以系统思维统揽全局,以改革勇气破除藩篱,才能驾驭这场波澜壮阔的能源革命,加速迈向能源强国。


总 监 制丨王列军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邹 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经济时报 incentive-icons
中国经济时报
国研中心主办的综合性经济日报
40959文章数 6385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