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从“大而全”到“小快灵”,济南人大以精准立法赋能城市交通治理

0
分享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梦瑶 通讯员 王春雷

当千年泉脉遇见现代地铁,如何共生?当大城繁复衍生治理难题,如何破解?济南,以法治为笔,以民生为墨,交出了一份“保泉优先、立法精准、服务入微、系统筑基”的交通治理答卷,在保障市民出行的同时,也为大城市治理现代化写下了扎实的“济南注脚”,悄然绘就一座城市的温暖与秩序。


保泉为先:

地铁与千年泉脉共生

“年底就能坐地铁来逛公园了!”家住燕山立交附近的陈女士在泉城公园游玩时,满怀期待地谈起即将开通的地铁4号线。按照规划,2025年底,全长40.3公里的济南地铁4号线将正式通车,为济南东西向交通再添一条重要动脉。

地铁出行,是济南市民期盼已久的愿景。然而,因泉水保护这一重大课题,地铁建设曾长期停滞。

泉水是济南的城市名片,但南高北低的地势与独特的岩溶水文地质,一度让地铁成为建设“禁区”。以4号线为例,该线路距趵突泉仅约1.4公里,离黑虎泉约1.5公里,施工难度极大。特别是在泉城公园站至千佛山站区间,一公里范围内分布着近300个溶洞,见洞率高达69.72%,施工环境宛如一座“蜂巢”。

如何既建地铁、又保泉水?答案写在《济南市城市轨道交通条例》中。

这部2023年正式施行的法规,将“优先保泉”确立为核心原则,明确规定在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与运营全过程中,必须开展泉水环境影响评价,合理避让泉脉,并实施全过程动态监测。

在法治保障之外,技术攻坚同步推进。中铁十四局与济南轨道交通集团联合研发“数字孪生+物联网”系统,构建地下泉水的三维实时监测网络,实现“可视化保泉”。这项技术如同为地下水系做了一次精细的“CT扫描”,施工中可随时掌握水位与水脉变化。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即便在2022年轨道交通建设高峰期,趵突泉水位仍达到30.27米的历史高位;2024年4月,泉城公园至千佛山区间盾构施工,在国内首次实现地铁盾构穿越泉水岩溶区;至2025年5月,趵突泉与黑虎泉水位不降反升,泉水实现持续喷涌22年。

如今,济南的地下交通网络正逐步织密成网,不仅能有效疏解城区客流、缓解交通压力,还通过打造一批特色文化车站,构建“轨道上的文化长廊”,为强省会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

精准立法:

小切口破解大城市难题

停车难、打车乱、电动车上楼……这些典型的“城市病”是城市治理必须面对的课题。

“以前每天傍晚都得抢车位,回来稍晚就没位置了。”家住历下区某老旧小区的刘先生回忆,“现在推行‘一点一策’,小区周边新增了夜间临时车位,方便多了。”


“一点一策”源于《济南市停车条例》。该条例摒弃“一刀切”思维,明确区县政府需对停车矛盾突出区域制定综合改善方案;推进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时,必须统筹考虑公共停车需求,落实相关用地规划。

着眼于缓解居民停车难,济南多措并举增加车位供给,推动停车资源共享。自《济南市停车条例》实施以来,全市已建设700余处公共停车场,新增泊位23.3万个。预计到2025年底,还将完成108个公共停车场建设,新增约3.5万个泊位。

随着社会变迁,巡游出租车行业长期面临经营权固化、利益分配不尽合理等问题;网约车作为新兴业态,在便利出行的同时,也伴生无序扩张的乱象。在此背景下,立法规范出租车经营服务、推动新老业态融合发展,成为必然选择。

《济南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明确对巡游车和网约车实行统一管理,并建立起全流程动态监管机制。数据显示,2024年,济南网约车合规率从70.3%大幅提升至93.1%,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同期出租车投诉量下降47.94%,行业从“无序竞争”迈向“规范运营”。

济南是名副其实的“电动车之城”,全市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超过480万辆。随之而来的“电动车上楼”“飞线充电”等行为,严重威胁市民生命财产安全。《济南市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总共仅21条,聚焦停放、充电等关键环节,明确“禁止停放或充电的区域”,并设定相应罚则。这是山东省首部针对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的“小切口”立法。

“法规实施后,小区里电动车进电梯的现象明显减少了。”历城区某小区物业经理表示,“我们开展管理工作也更有底气了。”

从“大而全”的框架性立法,到“小快灵”的精准施策,济南以灵活的立法形式和精准的制度设计,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治理效果,不仅提升治理效能,更让法治成为护航市民美好生活的坚实力量。

法治温度:

于细节点亮市民出行

城市的核心是人。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衡量一切工作的重要标尺,更是立法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这一理念,已深深融入济南人大立法的肌理之中。


在济南市中心医院停车场,市民李晓月刚取完药出来。“30分钟免费停车太贴心了!以前15分钟根本不够,交1小时钱又浪费。”她说,《济南市停车条例》中设置的免费停放时间,“解决的是实实在在的难题”。

除医院、车站、机场等重要枢纽配套停车场提供15分钟免费时间外,其他政府定价停车场均提供30分钟免费时长,残疾人车辆更享受免费停车待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驾驶残疾人专用车辆的市民还可享受更为优惠的免费停车待遇。“这些规定看似小事,却体现了对市民出行习惯的深刻理解与尊重。”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评论道。

《济南市停车条例》的温情不止于此。在非严管道路上,当交警系统发现违停车辆后,会首先向车主发送“10分钟提醒短信”。只要车主在规定时间内将车辆驶离,便可免于处罚。此外,半年内车辆和驾驶人均无交通违法记录的第一次违法停车行为,济南交警实行“首违警告”,不罚款、不扣分,给予当事人改正机会。这种“教育先行、惩罚后置”的人性化执法模式,赢得市民广泛好评。市民赵先生深有感触:“它既维护了法律的严肃性,也给了一次纠错的机会,让冰冷的条文有了温度。”

针对长期以来困扰市民的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难题,济南也交出了一份创新答卷。近年来,济南公交精准施策,推出独具特色的小巷公交。“这些灵活的小巴穿行于狭窄街巷,直接开进老旧社区。”一位驾驶小巷公交的张师傅自豪地介绍,“我们还不断丰富服务类型,推出定制公交、文旅专线等多种模式。特别是串联趵突泉、大明湖等景点的泉城观光巴士,已成为济南一张流动的、靓丽的城市名片。”

这一系列围绕“人”的精准立法与创新实践,结出丰硕成果。2024年,济南市成功获评“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与“全国绿色出行城市”双项荣誉。绿色、便捷、高效的交通体系,正日益成为济南这座千年古城的新标签。从停车条例的细节打磨,到公交网络的毛细血管疏通,济南用立法传递城市温度,用服务提升民生品质,生动诠释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深刻内涵。

系统筑基:

法治体系赋能城市未来

截至2025年底,全市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有81部,涉及交通领域的法规有7部,占总量的9%,系统构建了现代化城市交通治理的法规制度框架,实现立法与治理同频、制度与实践共振,为城市交通治理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自2022年起,我们坚持‘真管用、能落地、解难题’的导向,每年聚焦一个交通关键领域开展立法攻坚,稳步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立法覆盖。”济南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济南已形成覆盖公共交通、客运出租、轨道交通、停车管理、电动自行车等多维度的全链条法规体系,逐步织密城市交通治理的法治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济南的交通立法并非孤立推进,而是注重系统布局与前瞻谋划。我们在立法过程中特别强调法规之间的协同性与衔接度,通过制度联动实现交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融合发展。”该负责人进一步说明。例如,《济南市城市轨道交通条例》注重与全市综合交通规划相衔接,在线路设计与站点建设中提前预留立体换乘空间;《济南市停车条例》则与国土空间规划、公共交通网络深度融合,引导市民形成绿色出行习惯;而《济南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明确“公交优先、适度发展”原则,从制度上规范新旧业态的协同发展。

在系统化、协同化的立法保障下,济南交通治理成效逐步显现,城市交通活力显著增强。根据市公安部门数据,交通拥堵指数较去年下降3.6%,通行速度提升5%。一份来自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2025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显示,济南的城市排名已跃居至全国第五,特别是在“城市韧性”与“宜居指数”两项关键指标上表现突出,立法工作在其中发挥了基础性、引领性作用。

“每一部法规的出台都很实用,都能帮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济南市人大代表冯威这样评价。这句朴素的感受,正是对济南交通立法工作最真实的认可。

泉水流淌,地铁穿梭,公交成网,慢行怡人……一个更加畅通、温暖、宜居的新济南,正沿着法治轨道,稳步向前。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齐鲁壹点 incentive-icons
齐鲁壹点
找记者,上壹点!
591437文章数 8241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