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2025世界中文大会举行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应邀参会的51个国家的61名青年汉学家,勉励他们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习近平强调,汉学源自中国、属于世界,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希望你们继续与汉学结伴、和中国同行,加强研究阐释,向世界介绍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这是一封立足中国、着眼世界、放眼未来的复信,也是给予中外文明互鉴的一份殷殷期许。
以中文为媒介架起的语言互通之桥、理解互信之桥、文明互鉴之桥,已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拓展全球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语言背后的文化融通与跨文化理解,也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奠定广阔的人文基础。
11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情况的汇报等。会议指出,要“接续奋进,久久为功,建立健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协调机制”“着力解决教育领域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统筹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和优化布局,不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最新部署,彰显了通过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的清晰路径,标志着教育强国建设进入深化协同、精准发力新阶段。
新期许,新阶段,新动能。
上周,从北京到天津,从举行2025中意大学校长对话会、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到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硝烟再燃,几场教育“重头戏”不约而同地聚焦“人才支撑”这一核心要素,给教育强国建设注入了新的动能。
11月13日在京举行的2025中意大学校长对话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意大利大学和科研部部长安娜·贝尼尼共同签署联合声明,在此前双方打造的以项目平台为支撑、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为重点、东西文明互鉴的合作新格局基础上,为双方构建更加开放互信的创新合作生态网络定下了基调。
如果说2025世界中文大会搭建的是一座全球语言文化交流的“立交桥”,2025中意大学校长对话会开辟的是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双边快车道”,那么透过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我们看到,一支支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队伍正在加速成长。从“全国赛”到“世界赛”的跨越,背后是中国职业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自信,也是中国教育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的行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从“科学教育”到“科技教育”,一字之差,传递出从“知识认知”到“实践创新”的鲜明战略转向。
这一转向直指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对广大中小学生而言,科技教育将不再是书本上的公式和遥远的发明故事,而是充满挑战与乐趣的设计、制作、实验、改进过程。此举并非弱化科学知识,而是着眼于把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真实力量,将创新的种子、实践的基因、动手的渴望植入学生心田,真正让“敢于创造、善于实践”成为新时代青少年的鲜明特质。
蓝图已就,播种正忙。我们期待,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阶段,会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作者系本报记者)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7日 第03版
作者:柴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