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北梦原 陈华 张嫱 李彦斌
“十四五”时期,我国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加速领跑。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超过18%。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领域,一大批企业竞逐产业新赛道,激活发展新引擎,释放出强劲动能。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数个万亿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正在走来。
新能源产业飞速发展,充电“小巨人”动能澎湃
青岛崂山脚下,一座身披一体化光伏幕墙的现代化建筑划破城市天际线。这是特来电总部基地大楼,3个多月前刚刚投用。大楼融合玻璃光伏、梯次储能、汽车充放电、极速立体泊车、自动充电等功能,实现100%绿能替代,被誉为全球首座“超阶零碳数字建筑”。
在特来电充电网云平台调度中心的大屏上,全国范围内所有充电站的实时数据不断跳动。截至今年9月,企业累计投建充电终端已超过84万个,服务用户数达到4400万,日充电量最高可达6600万度。更引人注目的是其累计充电量的加速攀升:突破第一个100亿度用了7年,而第五个100亿度,仅用了7个月。
成绩的取得,并非一蹴而就。2014年,刚刚成立的特来电打破“单桩充电”思维,提出了“充电网”的技术路线。“最初,我们的充电网路线在市场中并不被充分理解。”特来电副总裁、首席科学家穆晓鹏回忆道,“但我们坚信,随着电动汽车大规模增长,充电网将成为唯一的基础支撑,这是从无序充电到有序充电的必然转变。”
10余年间,基于充电网技术的智能群充系统不断迭代。2023年,特来电推出群充4.0系统,模块利用率提升30%,充电枪线更是减重50%,用户体验持续改善;2025年,发布110千伏100兆瓦数字化超充站,实现重卡的“油电同速”。如今,特来电已攻克20项充电网核心及“卡脖子”技术,拥有超过1400项知识产权,成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内电动汽车充电行业的头部运营商。
特来电的快速发展,是我国新能源产业飞速发展的缩影。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从5年前的160余万个飙升至超过1800万个。这个全球最大的充电网络催生出千亿级新产业,业内预计,到2030年,充电市场将加速迈向万亿级规模。
特来电董事长于德翔对行业未来充满信心:“国家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明确,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不断优化,这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特来电将继续深耕充电网生态,强化技术创新和数据赋能,同时致力于打造核心竞争力,以更强的韧性、更足的底气,奔赴下一个高质量发展的五年。”
低空经济加速起飞,商业化载人运营正在路上
10月13日,在安徽省合肥市骆岗公园里,一架翼展约8米的航空器一亮相便引来众多市民的围观。
这架名为VT35的复合翼载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航空器,由低空经济行业龙头企业亿航智能最新研制,采用串列翼双座布局,搭载8个分布式升力螺旋桨实现垂直起降,并通过尾推桨和固定翼实现巡航飞行,满载设计航程突破200公里。
据亿航智能首席运营官王钊介绍,VT35紧凑的机体设计,不仅降低了地面运行风险,也在基础设施适配性上实现关键突破,可以适配绝大部分城市起降场地。“未来,公园、写字楼楼顶、露天停车场等,都可能成为VT35的停靠点。届时,乘客无需前往机场即可实现‘点对点、门到门’式空中出行。”王钊说。
骆岗公园前身是合肥骆岗机场。随着新建的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正式投用,原骆岗机场逐渐演变为现在的骆岗公园。距离VT35不远处,有一座呈螺旋上升造型的建筑,远远看去给人一种蓄势腾飞的感觉,这里正是合肥城市空中交通枢纽港。
进入这座枢纽港,未来的无人驾驶载人飞行商业运营场景一目了然,给人一种“未来已来”的现代感。乘务大厅里整齐摆放着数台智能购票机,有需要的乘客可以通过刷身份证或者输入身份证号现场购票。购票之后,再经过安检等环节,就可以进入候机区等待乘机。
整个枢纽港总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是全国首个成规模的城市空中交通枢纽港,可以运营10台到20台航空器,目前正处于测试状态。
“工作人员请注意,飞行器即将起飞,请最后检查一遍设备!”随着工作人员发出指令,一架eVTOL航空器螺旋桨开始飞速旋转,发出沉沉的蜂鸣声,随后“拔地而起”跃上天际……
亿航智能副总裁、合翼航空总经理李晓娜向记者介绍,这款EH216-S是全球首个“三证齐全”的无人驾驶eVTOL航空器,现在正处于压力测试阶段,“只有确保安全,行业发展才有未来”。
近年来,我国低空经济乘势而上、加速起飞。全国约30个省份、40多个城市制定或启动低空经济相关政策规划,打造“天空之城”;数万家企业聚集低空经济赛道,竞逐“千米之下”新蓝海。据中国民航局预测,今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
新材料支撑新产业,煤炭里“榨出”新型高端冷却液
一代材料,一代产业。新材料产业作为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一批重大关键材料取得突破性进展。2024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突破8万亿元,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今年8月,山西伊田煤业有限公司智慧矿山数据机房改造项目完工投运。改造升级后,机房内既听不见大功率风扇的轰鸣作响,也感受不到设备运转产生的滚滚热浪。6台浸没式液冷机柜高效运行,清澈透明的太行“云动SJ-04”单相浸没式介电冷却液在服务器周围静谧流动,机房温度稳定在35℃~40℃的适宜区间,保障着矿山数字心脏的强劲跳动。
介电冷却液是专为高功率电子设备设计的新型散热材料,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储能系统等领域。冷却液需7×24小时不间断工作数十年,必须极端稳定,不能氧化、水解或分解。很难想象,这样充满科技感的材料是从煤炭中提炼出来的。
“在大多数人眼中,煤炭是用来燃烧的。但在我们潞安,通过先进的煤制油技术(CTL),煤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山西潞安太行润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研发中心主任张晓军向记者介绍说。
冷却液的研发之路,是在没有路标的领域中开辟出来的创新征程。“这是一个全新赛道,行业内没有任何成熟的案例或现成的配方可供参考。我们与数据中心用户、设备制造商结成紧密的创新联合体,从实际应用场景反推,摸索产品的性能指标与工艺路径。”张晓军介绍说,研发团队根据煤制基础油的特点,量身定制了一套“复合添加剂包”,反复实验,筛选配方,最终攻克了难关。产品应用于伊田煤业后,机房PUE值(能源使用效率)显著降低,系统整体能耗降低30%以上。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智能驾驶等高性能计算与存储需求的爆发式增长,芯片功率密度持续攀升,传统风冷技术已逼近散热“天花板”,这为浸没式液冷技术创造了巨大的刚性市场需求。
太行润滑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张春风表示,面对历史性机遇,企业将持续深化技术研发,优化浸没式冷却液导热性能,通过工艺创新推动成本进一步优化,积极拓展应用场景,加快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竞争优势。
来源:工人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