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立足西部丰厚的文化根脉,依托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简牍与丝绸之路文明研究教师团队”“简牍研究院”等平台,以简牍学与丝绸之路文明研究为两翼,历经20载深耕不辍、矢志探索,精心构建出“学科交叉+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了“文化浸润—学术筑基—创新引领”三维贯通育人新路径,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与智力贡献。
学科交叉破壁垒 构建“1+N”融合体系
学院积极践行“新文科”建设理念,以简牍研究为战略支点,打破学科边界,创新实施“1+N”多学科深度融合模式(“1”即简牍学核心,“N”即中国史、考古学、艺术学、法学等关联学科)。在课程体系方面,学院精心打造以简牍文献学、简牍语言文字研究、简牍与丝绸之路文明研究为支撑的课程群,并有机融入考古学的田野方法论、艺术学的文物修复技艺、法学的古代律法解读等跨学科内容,全面培养学生“文字释读—文物保护—文化阐释”的综合素养与多维能力。该模式已成功入选教育部门“新文科”改革项目,并被10余所高校借鉴采纳,纳入历史学、考古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彰显了教学成果的示范引领与辐射带动效应。
科教融合育能力 搭建“科研—教学”转化平台
学院秉持“科研反哺教学、教学滋养科研”的理念,将重大科研项目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打造“读书班+工作坊+讲坛”三位一体的科研育人平台。2009年成立“简牍读书班”,每周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精研简牍文献,10余年累计举办500余期,实现本科生与“汉简原典”的深度对话;开设“简牍与丝路文明研究生工作坊”,邀请王子今等国内外顶尖学者授课,培养学生文献解读与学术思维能力;面向本科生举办“简读西北工作坊”和“执简以往”讲坛,年均邀请20-30位专家交流,助力学生把握学科发展脉搏。
此外,学院构建的“科研问题向教学内容转化”机制成效显著:学生积极参与国家级项目,近5年考研升学率超80%。
校地协同强实践 激活文化资源育人效能
依托甘肃丰厚的文博资源,学院精心构建“N院N馆”校地协同育人机制,与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等30余家单位共建高水平实践基地,将“丝绸之路田野考察”纳入本科生培养方案,年均开展简牍整理、遗址考察等实践活动20余场。自1980年起,学院师生便扎根河西走廊,深度参与悬泉置遗址、居延遗址等考古发掘,引导学生在“触摸历史”的现场感悟中深化理论认知、培育学术情怀。学院“田野考古+文物修复+文化传播”的三级实践体系,不仅入选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更在甘肃、青海等丝路沿线省份推广。
校地协同的价值更体现在服务地方与国家战略方面:学院联合甘肃省文物局举办四期“丝绸之路甘肃段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人才”培训班,累计培训500余人次,提升基层文博单位专业能力;立足简牍学研究优势,为“丝绸之路:长安至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提供学术支撑,张德芳教授基于悬泉汉简所取得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获“甘肃省丝绸之路申遗工作专家特别贡献奖”,实现了“教学实践—文化保护—国家战略”的同频共振。
国际合作拓视野 讲好中国丝路故事
为打破“地域局限、视野狭窄”的瓶颈,学院搭建中外融通的国际合作平台,与瑞典斯文赫定基金会、希腊雅典大学等机构建立深度战略合作;联合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攻关“居延汉简档案整理”重大项目,推动中国简牍文献走向世界;2023-2024年选派40余名学生赴雅典大学完成“古希腊考古、历史和文学学士学位项目”学习,对比研究丝绸之路与古希腊文明的交流互鉴。
这种“走出去+引进来”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更让简牍与丝绸之路文明研究成为“中国话语”的重要载体。学院教师撰写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在西北汉简中的体现和印证》一文,为全球视野下的文明演进研究提供中国视角,相关成果被30余家媒体报道。
20载深耕不辍,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通过学科交叉、科教融合、校地协同与国际合作四大支柱,成功构建了特色鲜明的育人体系,既有效破解了“冷门绝学”传承难题,又将甘肃丝路文化资源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动能,彰显了西部高校的育人担当与学术实力。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学院将锚定三大核心发展方向持续发力:完善“简牍学+数字人文”课程群,利用信息技术赋能传统学科,让汉简“活”在屏幕上、“走进”课堂里;拓展“高校—文博机构—地方政府”协同网络,推动更多教学成果转化为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际效能;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学术合作,让丝绸之路文明研究成为中外文明互鉴的桥梁。通过多措并举齐发力,学院致力于培养更多兼具学术素养与家国情怀的拔尖创新人才,为文化强国建设、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作者:田澍 侯培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