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14日,美国驻希腊大使金伯利·吉尔福伊尔(Kimberly Guilfoyle)在接受希腊媒体采访时,对中国控股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公开表达“不满”。这位刚刚履新的大使直言,华盛顿对中远海运掌控该港口“深感遗憾”,并称美国愿意通过加大在希腊其他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来“平衡”中国在当地的影响力。
表面看,这只是又一轮围绕“中资港口安全风险”的舆论炒作。但如果把时间线、话语方式和利益指向放在一起看,就会发现:华盛顿又一次习惯拿“通牒”去给别人画线。
所谓“深感遗憾”,配上“平衡影响力”,话说得很外交,指向却一点也不含糊:美国不满意中国在地中海要道拥有这样一个关键港口,希望通过政治和资本手段,逼着希腊在关键基础设施上重新站队。
比雷埃夫斯港是什么位置?该港位于地中海核心节点,是连接亚洲至欧洲航线的必经之地。中远海运集团自2016年控股运营以来,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持续上升,多年保持在地中海主要集装箱港的前列。其重要性不止于经济层面,更是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欧洲的支点之一。
对希腊来说,这个港口是从主权债务危机废墟里爬出来的支点之一;对中国来说,这是打通亚洲—欧洲物流通道的一块关键拼图;对美国来说,则被视作“需要重新评估的安全风险点”。
吉尔福伊尔在采访中释放出的关键信号有三个:
第一,重新给比雷埃夫斯港贴标签。
她用“战略要地”“安全关切”这类话语,把一个商业上已经跑顺的港口重新拉回“地缘安全”框架里,试图把原本围绕效率和收益的讨论,扭回到“阵营站队”问题上。
第二,拿“投资平衡”做诱饵。
一边用“中资控股令人遗憾”这种说法给希腊国内舆论上压力,一边抛出“美国可以在其他港口加大投资”的说法,目标是引导雅典在未来基础设施项目上更多选择美欧资本,逐步削弱中远在比港的实际控制力和议价权。
第三,把中国当作“负面参照系”。
她在谈及希腊“能源枢纽”“东地中海安全”时,多次把“削弱来自东方的影响力”与“加强美国存在”绑定,用的是典型的“你要么选我们,要么选他们”的冷战式话术。
对北京而言,这类表态并不新鲜。
过去几年,从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到以色列海法港,凡是中方参与或控股的关键港口,都不同程度遭到美方和部分盟友的安全化、威胁化叙事。但这次的不同在于——吉尔福伊尔选在她上任初期,以高度政治化的方式把比雷埃夫斯港摆上台面,等于公开宣示:新一届华盛顿团队依然把中资港口当作要重点出手的方向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争议从来不只围绕比雷埃夫斯港。此前,中国在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以色列海法港等项目上同样遭遇过各种打着“安全”旗号的政治化阻力。美国一边把中企参与的港口列入所谓“潜在安全威胁”清单,一边持续放大“军事风险”叙事,加大对中方“物流外交”的遏制。对北京而言,有效的反制不能停留在口头抗议,而要在关键资源配置上打出更加精准的反压。
![]()
对美豆大宗采购再度放缓
几乎在吉尔福伊尔放话的同一时段,另一条与中国相关的消息出现在农产品市场。
路透等多家媒体注意到,在此前一段时间短暂回暖之后,中国对美国大豆的大宗新增采购再度明显放缓,原本被白宫视作“中美经贸缓和象征”的那份大豆采购协议,在执行层面并没有体现出预期中的放量。
从美国农业部公布的出口销售数据和几家主流期货平台的成交记录看,中国追加采购美国大豆的大宗订单明显减少。10月底还频繁出现的集中采购,进入11月以后几乎看不到新的大单,节奏明显陷入停滞。
从时间点和规模上看,很难用季节性波动来解释这轮变化。2025年年初,美国方面曾宣称已与中国达成一份年末采购协议,计划在最后两个月内交付至少1200万吨大豆,并在未来三年内每年额外采购约2500万吨。白宫当时高调对外释放的信号是:经过一轮对话之后,中美在农业领域“重启互利合作”,美国农场主可以重新看到订单希望。
但现实情况是:协议文本可以很快对外宣布,真正落到船期和仓单上的订单,却需要企业在具体价格、关税和运费之下算账。对中国企业来说,关心的从来不是某一个政治团队如何包装协议,而是进口一船货到底赚还是赔。
公开数据表明,即便中方暂停了额外加征的部分农产品关税,美国大豆进口仍要面对13%的关税负担,再叠加本身报价高于巴西货源这一现实,到岸综合成本明显偏高。在价格高度敏感、以商业收益为导向的进口机制下,中国企业自然更愿意把新增订单投向巴西或阿根廷的大豆。
另一方面,中国在前一轮南美供应窗口期已集中采购了大量大豆,国内港口库存一度处于高位。这意味着,在保障国内供应安全的前提下,中企并不存在必须立刻对美豆“按协议补仓”的刚性需求。
这样一来,表面上看是“中国没有按美国预期加快采购节奏”,本质上却是:在现有关税和价格条件下,帮美国农场主兜底,等同于让中方企业替华盛顿的对华关税政策买单,这种事情没有理由自掏腰包去做。
对外界而言,最直观的画面就是:白宫拿着一份写满数字的经贸协议对外宣称“达成成果”,同时,美国驻希腊大使在地中海另一端对中资港口发出施压言论;而在统计表里,中国企业则用不下单、不多单的方式,悄悄把握住了主动权。
中方怎么回击这种施压
如果把港口与大豆放在同一张坐标系里看,就会发现一个清晰的对照:美国习惯在安全和外交场合用高分贝话语给对方施压,中国更倾向于在贸易与供应链层面,通过调整节奏、改换货源,把成本悄悄转回给对方。
在比雷埃夫斯港上,美方的逻辑大致是:
通过大使高调发言,给希腊政坛和舆论施压,让中远控股的港口项目不断被拖进“安全争议”里;
抛出“美国会加大对其他港口投资”的模糊承诺,为自己塑造“替希腊寻找更安全伙伴”的姿态;
以此向更大范围的欧洲释放信号:凡是中方参与的关键基础设施,都可能随时被华盛顿拿出来做文章。
而在大豆上,中方企业的反应路径则截然不同:
把前期南美集中采购和现有库存吃透,把粮食安全底牌握在手里;
在保证国内供应的前提下,对美豆增量订单保持弹性,通过不追高、不急买的方式,让市场报价回归现实;
用真实的采购决策,回应华盛顿在关税和协定上的强硬做派。
这样的“港口+大豆”组合,很难看成一次临时起意的配合,更像是双方在多层级、跨领域较量中逐步形成的一套操作体系。
美国在港口问题上习惯挑动“安全焦虑”,把中方资本塑造成“潜在威胁”;中国则在农产品贸易中用市场逻辑,让对方感受到,关税和政治化操作最终会反噬本国企业和选民。前者依赖的是话语权和舆论扩音,后者动用的是物流、关税和实际订单。
从北京的角度看,对类似挑衅,该表态时当然会提出严正交涉——对于任何以“安全”为名干涉中国与他国正常经贸合作的做法,中方都不会接受。但真正有分量的回应往往在另一条线展开:在港口、航运、农产品等一系列节点上,自主调整合作伙伴和订单配置,让那些把“对华施压”当成政治筹码的势力,付出长期的经济代价。
对于希腊这样的国家而言,现实选择也摆在眼前:比雷埃夫斯港这些年与中远合作带来的就业和吞吐量是看得见的收益,而美国抛出的所谓“平衡性投资”,能否落地、落到哪一类资产上,能不能撑起长期收益,都需要时间检验。对这种对比,中方没有必要用太多形容词,实际项目跑出来的结果,本身就是最有说服力的回应。
谁在为对华政策买单
回看这一波操作,最大的讽刺在于——美方以为中方会被话术吓住,却未料到后者的回应早已从“口头声明”走向“实质调整”。这场博弈的核心,已经超出了大豆或港口本身,真正被拉上台面的,是两国的战略定力以及各自手里工具包的厚度。
美国近年来在对华政策上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多点施压—单点收割”路径,比雷埃夫斯港只是其中一环,政治意义远远高于经济价值。中国这边的应对,也已经从单一的外交表态,扩展到港口、农业、供应链、金融调节等多种工具,试图搭起一整套更系统的反制框架。
从这个意义上讲,吉尔福伊尔在雅典的那番话,更多暴露的是华盛顿对华策略的惯性和焦虑:一方面对中国在海外的基础设施布局心存不安,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中国这个全球性市场和制造中心,希望在限制中国影响力与继续利用中国市场红利之间“左右逢源”。
而中方用大豆订单节奏给出的回应则很直接:合作可以谈,但前提是彼此尊重,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单方面通牒;贸易可以做,但条件由市场和成本说话,不会替别人的错误政策兜底。
谁在为这套对华政策买单?看一看美国农场主对出口前景的真实判断,看一看希腊普通港口工人对比雷埃夫斯港这些年的变化,再看一看中远在地中海持续扩展的航线网络,答案已经在现实里写得很清楚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