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南京只有一个中心新街口,那个地方非常热闹,商场很多,人们挤来挤去,买东西吃饭都往那里跑,那时候没有别的选择,大家都把它当作市中心,不管有什么重要事情,比如开会或者举办活动,基本都在新街口附近进行,它不光是地理上的中心,也是大家心里的中心。
![]()
后来河西开始发展起来,在九十年代末的时候,那里还是一片荒地,政府先建了银行大楼和奥体中心,把金融和体育方面的功能慢慢移过去,到了2010年以后,那边的高楼多起来了,地铁也通了,人也多了起来,但一开始很多人不太愿意去,觉得河西太远,结果过了几年发现,住在那儿挺舒服,上班也很方便,就渐渐成了第二个中心。
![]()
2015年江北新区获批,这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之前南京主要向北扩展,比如鼓楼和玄武这些区域,但江北新区实现了跨江发展,相当于彻底调整了城市主轴方向,政府在这片区域规划了380多平方公里全新土地,完全避开老城区拆迁困难和道路不畅的问题,路网设计采用小地块加密布局,还修建地下环线,随着地铁11号线、13号线和S8南延线开通,开车通行比新街口还要顺畅。
![]()
江北核心区有个地下城工程,市民中心、美术馆和图书馆全都集中在这一块儿,走几步路就能到,这在老城区根本没法想象,老城区的房子挨得太紧,公共空间早就被挤没了,南京北站预计2025年建成,到时候会变成一个集商业、居住和轨道交通于一体的超级枢纽,就跟上海虹桥差不多,这地方不只是火车站,更像是人们生活的一个区域。
河西现在的情况有点不上不下,金融公司都聚在这里,但最近几年发展变慢了,从2023年起开始搞“中央科创区”,把华为、阿里云这些科技企业请进来,想靠它们带动转型,以前只做金融这一块,现在要把科创和消费也加进来,三样一起撑着往前走,说实在的,转变起来肯定不轻松,但总比停在原地要好。
![]()
很多人不清楚雨花的情况,其实它是隐藏的经济核心,软件谷去年的收入占了南京的百分之四十和全省的百分之二十,到2025年目标是达到四千五百亿,接近南京万亿GDP的一半,它位置很好,处在河西和南部新城之间,像一条脊椎连接起两边,中兴和国电南自这些大公司都在这里,孵化的企业超过一万家,连续五年增长速度都超过百分之十五,这在长三角地区也不多见。
多中心发展能够顺利推进,靠的是制度层面的有力支持,2022年南京市在国土规划中明确了“一核三极”布局,2023年这一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过江交通设施也在快速加强,预计到2025年将新增三条地铁线路和四条过江隧道,通行效率比过去提升一倍,江北地区享有省级管理权限,雨花台区获得专项补助资金,南部新城通过发行债券推动城市更新,这些举措并非依赖市场自发形成,而是由政府积极引导和推动的。
![]()
回顾南京中心的迁移过程,它从来都不是偶然发生的,春秋时期依靠水运,中心就在长干里一带,明清时靠着漕运,城南最热闹,民国开始修马路,新街口逐渐冒头,如今依赖地铁、数字基建和政策倾斜,形成五极并立的格局,这不是自然生长出来的,而像一场静悄悄的城市手术,切掉旧的结构,换上新的骨架。
有人觉得这样挺好,因为资源分散了压力就小了,也有人想念新街口的热闹,认为新中心太冷清,我觉得城市就像人一样,不能总待在一个地方不动,要学会分担任务,保持平衡,不断进步,南京现在搞五极联动,其实就是为了给将来腾出发展空间,不让一个地方承受太多负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