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奖现场,镜头扫过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悬念其实早在几天前就被“剧透”了。
国内外六个主流大模型给出预测,几乎清一色把影帝压在易烊千玺身上,像是在做一道标准答案已经写好的选择题。
![]()
高难度角色、高票房、高口碑,全都对上号。
一个被当成“项目”培养的孩子,怎么走着走着,变成了最年轻的金鸡影帝?
往后翻一翻,会发现答案一点也不悬。
![]()
易烊千玺的人生,很早就被按下了“启动键。
母亲出身普通,念到高中就因为家里条件离开学校,南下打工。
看着身边人把孩子丢在老家当“留守”,她心里打定主意:以后自家孩子,自己一定亲自带。
不仅要陪伴,还要改变命运。这个想法在很多中国父母身上都有,但她走得更极致一点。
两岁,易烊千玺被从湖南老家带到北京远郊。
五岁,一份吓退无数家长的“课表”开始执行:国标、民族、现代、拉丁、街舞、架子鼓、书法、变脸……
哪一项最有天赋,就往哪一项上压注。
舞蹈成了那条被选中的赛道。老师夸易烊千玺反应快、记动作快,母亲立刻加码。
易烊千玺的人生被压缩在几条公交线路上,昌平到市区来回折腾。
平日中午请假坐两小时车进城上课,周末早上六点起床,易烊千玺从少年宫出来,抓紧时间在路边吃两口东西,又冲向下一节课。
晚上十点多,母子俩才拎着舞鞋往家赶。地铁换公交,再换末班车。
![]()
车厢昏黄、乘客寥寥,母亲掏出一块菜板铺在腿上,这是孩子在车上的“课桌。
在很多人口中,这样的经历要么叫“心酸”,要么叫“鸡血”。易烊千玺给出的词却很冷静:习惯。
习惯早早理解“任务”和“结果”,习惯把童年活成一份KPI表。在这样的环境里,快乐和疲惫混在一起,反倒分不清。
母亲像项目经理一样亲力亲为,自己学拉丁舞回家纠动作,自己画练字格一摞一摞印,堆到儿子腰那么高。
从一开始,这个孩子就不是单纯在“长大”,而是在“被打造“。
![]()
在高度规划的人生里,总得挤出一条小小的缝。
外界看到的易烊千玺,是舞台上光鲜的少年,是TFBOYS里那个跳得最好、站得最稳的成员。
团队合体,粉丝应援,通告排到深夜,每一步都按着偶像工业的节奏走。
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其实藏得很隐蔽。
小时候,易烊千玺会把自己关在卧室,窗帘拉紧,门反锁。
桌上放着一排又一排纸人,有的长着翅膀,有的踩着老虎,被分成两个“阵营,在桌面上打仗。
作业写到一半,笔一放,手就伸向那些纸人。
在现实里无法决定去哪、做什么,只能按表演、按计划完成任务,可桌上的纸人全听指挥。
这种安静的“神游”,延续到了出道之后。
![]()
身边的助理一开始总想找话聊天,问易烊千玺累不累、吃没吃,得到的回应简单到不能再简单。
车开上路,后座就只剩下一个瘦高的身影和一路沉默。
买个汉堡、包个驴肉火烧递过去,对方点点头,继续望着窗外发呆。
在别人眼里很尴尬的空气,对易烊千玺来说却很安全。
这份内向,让他和“偶像”这个职业天然有点不对味。偶像需要不断对外输出状态:活泼、可爱、亲切、会说话。
而易烊千玺更倾向于“待着”。围观的人多了,会感到压抑,不愿意把自己放在正中央。
拍广告时,为了效果,工作人员希望他镜头前多笑一点。
要求可以完成,笑容可以给,但那种刻意切换出来的情绪,让整个人无比疲惫。
时间久了,身边人也适应了这个性格,不再强求易烊千玺热情回应。
于是,那张略带距离感的脸,在镜头里反而成了优势。不爱多说话的人,眼神里往往比台词更有内容。
那股安静、略带压抑的情绪,慢慢成了观众口中的“电影脸。
![]()
真正让易烊千玺改变的,是他十七岁那一年。
导演曹盾在一众年轻演员里,看中了这个少年,让易烊千玺演《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张小敬搭档。
看中的并不是粉丝数量,而是一种和年龄不匹配的沉稳。在曹盾眼里,这个人有机会成为“大材。
“大材,指的是能承受起雕刻、打磨、再加工的那种木头。这一次,易烊千玺不再只是“被使用的艺人”,而是被当成可以塑形的演员材料。
那段时间,易烊千玺恰好迷上了泥塑。刷到捏泥人的视频,看着平平无奇的一团泥,在手里慢慢长出眼窝、鼻梁和轮廓,很快就沉下心去找老师学。
从前的才艺课,很多都是别人安排,这一次是自己主动起意。
雕塑老师告诉易烊千玺:和泥巴较劲,其实是在和自己较劲。
手在捏的是形,心里琢磨的是人。慢慢地,就会追问“我是谁”“我想做成什么样的人。
这种“雕刻”的思路,被搬到了表演里。
![]()
拍《长安十二时辰》时,易烊千玺一开始还很依赖表演老师。
走到中段,他发现自己已经可以凭直觉处理角色,不再需要有人站在旁边“下指令,开始真正相信自己的判断。
后面几年,这块“木头”被连续丢进大片的火里:《少年的你》《送你一朵小红花》《长津湖》《奇迹·笨小孩》《满江红》……
票房一部比一部高,合作的几乎都是顶级导演。
易烊千玺20岁时,个人累计票房已经突破两百亿,一跃成为各家投资方眼中最稳当的一张牌。
母亲当年那个“要与众不同”的愿望,被完成得格外彻底。
![]()
![]()
拍完《满江红》之后,易烊千玺做了一个对流量艺人来说不算“聪明”的决定:停工了一阵。
央视《面对面》里,他坦言那段时间没接新戏。剧本不是没有,而是翻来翻去,总觉得少了一点让人眼睛一亮的冲动。
连续几年高强度拍摄,很容易被惯性推着走。这一次,他想踩一下刹车,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真正“够劲的角色。
这个角色后来来了,《小小的我》里的刘春和,一个脑瘫少年。
这类人物,对演员而言几乎等于一场大考。
动作、眼神、说话节奏稍微用力过头,就会变得表演痕迹太重,轻一点,又撑不起人物的生命力。
![]()
开机后,易烊千玺不断看回放,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抠。
手要抖到什么程度,眼神聚焦在什么位置,说话时哪几个字会被肌肉“绊住,全都一遍遍调。
从十七岁摸泥塑,到二十四岁“雕刻角色,这条路径走下来,一个从小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人,终于有了更多掌控感。
有人问易烊千玺,你最好的朋友是谁?
他说是自己。
听上去有点不可思议,可放在他的人生轨迹里就很好理解。
小时候,外界给的是安排;
出道后,外界给的是期待;
考编那年,外界给的是质疑。
能长久待在身边的,只剩下那个不断被打磨的“自己。
金鸡影帝这座奖杯,落在今天的易烊千玺手里,并不只是“年轻”“票房”“角色难度”的叠加。
这是一个从“项目”起步、在系统里长大的人,经过一次次撞墙、停步、回望之后,交出的阶段性答卷。
易烊千玺走到这里,用了二十四年,先把自己“捏”成一个演员,再去拿那个影帝称号。
![]()
这条路,不只是被推着走到这,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很辛苦,也没有人能复制易烊千玺的路。
当然也有人质疑,他的演技一般,不过是资本捧红的人罢了,对于这种争议,你怎么看?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