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诗人梅·萨顿有一句名言:“当我打扫窗户和擦亮家具时,我感到一种奇怪的快乐。这简单的劳动让我心绪宁静。”

在生活中,幸福的家庭往往也是相似的——环境明亮整洁,日常井然有序。
![]()
那些喜欢把家里打理得很干净的人,不仅收获了表现的整洁,还牢牢地把控住了一个家庭的福气。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把家里打整干净,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习惯,还是一个人正向的内心世界、性格特质乃至生活哲学的外部展现。
![]()
家里整洁,内心也更有秩序
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心理激活理论被认为是一个核心要点:即人们可以通过特定的行为,去激活积极的情绪状态。
简单的、能立刻看到成果的行动,更是对抗抑郁和无力的无上良药。
做家务本来就是一项特别低门槛、高反馈的活动。擦擦洗洗、清洁打扫,
不会让人产生多少思考上内耗,反而会在完成打扫后,用焕然一新的环境,给人带来大量的满足感与愉悦感。
所以当我们在工作、情感中受挫时,整理家务也就成为了,能简单直接地帮助我们调适心情,重建内心秩序感的最佳选择。
2013年日本上映了一部《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里面的主人公二子玉川薰,
就是因为没有收纳整理的能力,家里总是一团糟,还一连被三个男朋友抛弃。
![]()
后来在绰号“紫菜包饭”的金牌清洁师辉子的帮助下,薰学会了整理家的奥义,
并通过充满仪式感的整理收纳,薰重新找回了内心的秩序感,也以此开启了新的美好人生。
![]()
一屋扫清,人生也更有掌控感
中国有句古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放在当下的家庭生活中,当然没有那么夸张。
但把家里每天打扫干净,也能帮助我们增加自我对人生的掌控感。
控制感本身也是人基本的心理需求,我们需要感到自己对环境和生活拥有掌控力。
面对这个越来越不可控的世界,当外部环境愈发变得动荡不安,我们也会更加珍惜生活中那些可控的领域。
![]()
打扫也是获得控制感最有效的方式,通过收纳和整理你的家,你立刻能在一个个东西的归位中,
找到实在的确定感,从而感到自己的人生也重回控制。
英伟达的CEO黄仁勋从15岁时开始在餐厅打工,他曾在采访中表示,“我打扫过的厕所比任何CEO都多。”
在打扫中他不仅学会了很多生活技能,还学会如何将混乱变整洁,并在这种整洁中找到对压力的掌控感——用完成一件琐事来赢得对人生的掌控。
这样的心态也让他在日后的创业中,用“一屋扫清”的心态,在高标准与高效率之间取得平衡。
![]()
家里整洁了,做其他事也就容易了
打扫一个几年来囤货不整理,凌乱无比的家,会让专业人员都觉得无从下手。但将使用完的拖把归位,却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很多家里总是保持整洁的人,也深谙心理学中的能量管理模型。
他们明白一个人的心力是有限的,而杂乱的环境会不断打断我们的专注力,让我们觉得身心俱疲。
整洁的环境则是一个相对“省心”的形式,它能让我们把宝贵的时间和心力聚焦于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来。
况且,因为他们在居家生活中总是有意地保持整洁,整理家务也就变成一件很轻松的事。
![]()
只需要拿出日常的琐碎时间,就能维持住一个干净、有秩序的家,
打扫家务也就根本不会变成我们生活里的“阻力”,而是推动我们去做更重要的事的动力了。
总之,“喜欢把家里打扫得干净”的行为,可远远不是习惯或是洁癖那么简单,
它真正所暴露的“人生真相”是:
这些人往往是充满生活智慧的“环境心理学家”,他们懂得通过塑造和维护一个有序、洁净的外部生活空间——家,以此来滋养内心的秩序感、
![]()
控制感和安宁感,从而更自信地面对他们复杂的人生。
所以,当你感到焦虑、失控或情绪低落时,不妨也试试从打扫你的房间开始。
这个简单的行动,或许就是你重新拿回生活主动权、为自己注入积极能量的第一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