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日本真敢介入台海问题吗?

0
分享至

11月7日,高市早苗在日本国会答辩时就“台湾有事”表示,如果伴随出动军舰和使用武力,可能会构成“存亡危机事态”。

根据日本法律,如发生被认定为威胁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即便并未直接遭受攻击,日本也将可以行使集体自卫权。

10日,高市在国会答辩时坚称,其言论遵循日本政府的一贯见解,无意撤回。



那么日本真敢介入台海问题吗?

且听下文分析。

一、日本介入的前提,突破“宪法与法律”框架。

1.“和平宪法”的约束

战后日本的根本法律基础是《日本国宪法》,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九条:

放弃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

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

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按法律日本根本无权对外用兵,更谈不上介入台海冲突。

然而,战后几十年,日本通过多次“解释”和制度演变,逐渐在宪法框架下扩展了“自卫权”的内涵。

2.“专守防卫”与自卫队合法性

日本政府的长期立场是:

宪法并未否认“作为主权国家的固有自卫权”;

只要是“专守防卫”、仅在“本国遭受武力攻击或面临紧迫危机”时才行使武力,就不违宪;

自卫队属于“必要最小限度的防卫力量”,不算“战争力量”。

因此,日本事实上拥有一支规模不小、技术先进的军队,只是冠以“自卫队”的名称,战略原则为“专守防卫”,即不主动发动战争,但可以进行防御性行动。



3. 2015年安保法制与“集体自卫权”

真正使“台海问题”与日本法律体系直接挂钩的,是安倍政府在2014–2015年推动的“安保法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宪法第九条的“突破性解释”:

允许在“存立危机事态”下行使“集体自卫权”;

所谓“存立危机事态”,指即便日本本土尚未受到直接攻击,但若“与日本关系密切的国家”遭武力攻击,导致日本的存立受到“威胁”,则日本可以动用武力援助。

谁是“与日本关系密切的国家”?现实中主要指美国及可能的少数盟友。

这就形成了一个关键逻辑:如果台海冲突中,美国对中国发生军事冲突,而东京认为“美国的安全和地区秩序崩溃将严重威胁日本的生存”,则可以将其认定为“存立危机事态”,依法行使集体自卫权,包括出动自卫队配合美军行动。

换句话说——法律上,日本已经为“在一定条件下介入涉台冲突”预留了通道。

二、“要不要”的考量:日本“要不要为此承担巨额风险和代价”。

1.日本长期把中国台湾视作“日本安全的一部分”

近年来,日本防务文件中对台湾海峡的表述不断升级:

早期是“关注地区局势”;

后来改为“台湾海峡的和平与稳定极为重要”;

2021年起明确写入“台湾的安全与日本的安全密不可分”。

日本政界,尤其是保守派与安保圈日益形成共识:

一旦中国台湾“失守”或被大陆通过武力统一,

将导致:

第一岛链出现巨大安全缺口;

东大空海力量更接近冲绳与本州;

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前沿基地体系被迫后撤;

日本本身面临更大的军事压力,特别是与中国的钓鱼岛(尖阁诸岛)争端。

因此,日本的主流安全认知趋向于认为:“中国台湾问题不是远处的地缘风险,而是日本自身安全的前沿防线。”



2.地缘与经济利益:海上生命线与高科技产业链

中国台湾海峡对日本的重要性不仅在安全层面,也在经济层面:

海上交通线:

日本能源和贸易高度依赖海运,关键航线经过东海和南海;

台海冲突将严重扰乱海上交通线,石油、天然气、原材料都受影响。

科技与产业链:

中国台湾是全球半导体制造重镇(如台积电);

日本芯片材料、设备企业与台湾联系紧密;

台海危机将冲击日本高科技产业和制造业基础。

这使得日本认为自己不是“事不关己的旁观者”,而是一个利害攸关方。

3.对华认知变化:从“经济合作伙伴”到“最大战略挑战”

冷战结束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日本对中国的基本定位是“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潜在安全竞争者”。但近年来随着:

东海方向的军事对峙;

钓鱼岛问题的常态化对立;

中国军力大幅提升;

中美对抗加剧;

日本在官方文件中逐渐把中国定位为“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在某些表述上甚至超过了对俄罗斯的警惕程度。

在这种氛围下,台湾被视作“对华博弈的重要前线”和“影响地区力量平衡的关键棋子”。



三、日本“能不能”的现实:军事能力与地缘条件

日本有能力介入吗?

1. 军事能力:日本的军力是中型强国。

日本自卫队在规模上看似不如周边大国,但在技术水平、装备现代化程度、海空作战能力等方面处于世界前列:

海上:

拥有多艘“准航母”(如“出云”级、正在改装以搭载F-35B);

先进驱逐舰、宙斯盾舰、潜艇力量强大;

海上反潜作战能力世界领先。

空中:

F-15J、F-35A/B 等现代战机;

完整空中预警、指挥与防空体系。

陆上:

近年来重点加强“离岛防卫”,在西南诸岛部署反舰、反空导弹部队;

强化两栖作战与快速机动部队。

若限定在“西南方向防御”和“配合同盟行动”,日本拥有相当可观的作战能力。

2,地缘条件:天然的“第二战场”与“后勤基地”

地理上,日本距台湾并不遥远:

冲绳本岛到中国台湾约650公里;

与中国台湾最近的与那国岛仅约110公里;

美国在日本的基地(如嘉手纳空军基地、横须贺海军基地)可作为前沿支撑点。

在台海一旦爆发冲突的情形下,日本领土及其周边空海域,极有可能成为:

美国出动军力的中转地与后勤基地;

中国远程打击的重要目标区域;

冲突扩大的第二战场。

因此,“不介入”并不意味着“能完全置身事外”,战争本身就可能把日本卷入其中。



四、日本国内的民意。

1.民意分化:对华警惕提升,但对战争仍高度抗拒

战后日本社会普遍存在强烈的“和平主义”情绪,经历长期“和平红利”,多数民众对海外军事冲突持反感态度。但同时,近年来:对中国的警惕与不信任上升;对朝鲜导弹试验的恐惧;对俄罗斯乌克兰战争的反思;

使得日本民意对“加强防卫”“防范安全风险”的支持度提高。

民众的典型态度可能是:支持强化防卫、与美国合作;但不希望陷入大规模热战,更不希望本土遭到打击。

当台海发生冲突时,日本是否直接出兵、如何程度介入,将在国会和社会引发激烈争议。政府必须平衡“安全焦虑”与“战争恐惧”,稍有不慎就会付出政治代价。

2. 政治结构:自民党主导下的安全政策方向

目前日本长期由自民党执政,保守派势力强,对强化防卫与修宪抱有较强意愿。自民党与一些右翼政客通过:不断渲染“中国威胁”;强调台湾与日本安全的联系;加强与台湾当局的“准外交”互动;

来拉高日本社会对台湾问题的关注度,为“未来介入预留政治空间”。

不过,日本政坛仍存在相当一部分谨慎派和反战力量,任何涉及实际使用武力的决定都会受到审视和掣肘。



五、美日同盟与美国因素:日本并非独立变量

谈日本是否介入台海,很难撇开美国。在安全问题上,日本既是“同盟伙伴”,又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带节奏者”。

1.美日安保条约:基地提供与共同防卫

美日安保条约规定:美国可以在日本驻军和使用基地;日本遭受武力攻击时,美军有义务协防;日本则为美军提供基地使用、后勤保障等。

美国虽未以《台湾关系法》形式对日本做类似承诺,但实际战略结构是:若美军为台湾与中国开战,极大概率会以驻日基地为主要出发地和补给点;若中国对这些基地实施打击,日本将被自动拉入战争。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在“介入或不介入”之间的选择空间其实有限:

若全力配合美国,将深度卷入冲突;若明确拒绝配合,将严重动摇美日同盟,带来长期战略成本。

2.美国的期待与压力

美国在亚太战略布局中越来越强调盟友的“负担分担”和“前线参与”,包括:

要求日本提高防卫预算(日本已计划在中期内将国防支出提高到接近GDP 2%);

鼓励日本在东海、南海问题上“表态”与“露面”;

拉拢日本参与四方安全对话(QUAD)等机制。

台海一旦危机升级,美国必然向日本施压,要求提供:

基地与空域海域使用;

后勤、情报、监视侦察支持;

甚至希望自卫队直接在前线扮演辅助作战角色。

因此,日本是否介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采取多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以及两国事先协调的行动计划。



六、可能介入方式:从“最低限度”到“深度卷入”的梯度实际上,日本可能采取多层次、不同强度的介入方式。

可以按从低到高分为以下几级:

1. 低强度介入:后勤与基地支持(最可能)

允许美军全面使用日本基地执行对台支援或对华作战任务;

开放空域、港口、补给设施;

提供情报、监视、通信等支援;

自卫队不直接对中国开火,但在日本周边强化警戒。

这种模式对日本而言,是风险与责任最小但又难以完全回避的基本状态。一旦美国下决心军事介入台湾,日本几乎不可能拒绝提供基地支持,否则美日同盟根基动摇。

2. 中强度介入:周边防卫与“间接交战”

以“日本周边事态”“武力攻击预备事态”等名义,自卫队在琉球和西南诸岛部署防空、反舰力量;

对进入日本“领空/领海”的中国军机军舰进行拦截和驱离;

若中国对日本基地、舰艇展开攻击,日本将进行反击。

这种情形下,日本未必在“中国台湾本岛附近海空域”与中国直接作战,但会在日本周边与之发生军事对抗,从法律上界定为“日本自卫”。

3. 高强度介入:直接参与台海军事行动

自卫队舰机进入台海附近空海域,与美军协同作战;

使用导弹、战机,对中国目标实施直接打击;

可能与中国海空力量发生正面战斗。

这种层次的介入风险极大:

中国将视日本为战争一方,可能对日本本土和基地实施打击;

战争影响将远超“局部冲突”,日本社会和经济承受巨大冲击。

从现实判断,日本政府会极度谨慎是否跨入这一层次,只有在以下情况才可能接近:

台海冲突升级为中美全面军事对抗;

中国对日本领土、基地实施了明确攻击;

日本判断“若不出手,将面临更大的长期安全灾难”。



七、中长期趋势:日本介入意愿和能力在走向何方?

尽管顾虑重重,日本在过去十年中安全政策明显“右转”和“军备常态化”。

1.防卫预算与能力增强

日本已宣布将在数年内将防卫预算大幅提升,目标接近GDP的2%,与北约标准看齐;

强化导弹防御与“反击能力”(即对敌基地攻击能力);

在西南诸岛持续增强驻军和防御部署。

这些变化使得日本在未来具备更强的军事介入能力,即使仍打着“自卫”的旗号。

2.对台关系的“准官方化”

虽然日本在法律上仍承认“一个中国”,但对台关系不断升温:

国会议员团频繁访问台湾;

与台湾在经济、安全、防疫等领域合作强化;

公开在防务文件中强调台海对日本安全的重要性。

这种政治和舆论层面的铺垫,是为未来可能在台海局势中采取更明确立场打基础。

3.与美国和其他盟友的多边协作

日本积极参与:

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

与英国、澳大利亚以及欧洲国家在印太进行联合演习;

推动“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

这凸显一个趋势:日本将自己越来越视为“对抗中国崛起的阵营一员”,其对台海的战略关注度自然随之提升。

八、综合判断:在什么情形下日本更可能采取何种行动?

综合上述因素,可以给出一个相对现实的判断:

1.日本“不介入”的可能性很低

在台海爆发重大军事冲突、尤其是美国决定介入的前提下,日本完全“置身事外”的可能性非常低。原因包括:

美日同盟机制与驻日美军基地客观上会把日本卷入;

安保法制已为“集体自卫权”预留了法律空间;

日本自身将台海视为国家安全的关键地缘点。

即便政府公开宣称“不直接卷入”,在实际操作层面也很难拒绝美国对基地、空域、后勤的使用。

2, 最可能的情形:有限度介入+周边自卫

在多数现实情景中,日本很可能采取以下模式:

允许和支持美军从日本基地出击;

提供后勤、情报、警戒与搜救支援;

强化在琉球等地的防空反舰部署;

在遭受攻击时,以“自卫”为名做出反击,事实上与中国间接开战。

这种介入方式既满足对美同盟需求,也可在国内政治上包装成“防卫日本本土与周边”的被动行为。

3. 深度武装介入的门槛较高,但不能完全排除

若出现以下情况,深度介入的门槛将大大降低:

中国对驻日美军基地展开大规模打击,造成人员伤亡;

中国在东海方向对日本领土或船只实施军事行为;

台海冲突形成中美高度对抗,美方明确要求日本共同作战,并承诺战后安全与经济补偿;

日本国内舆论在“恐惧与愤怒”驱动下支持强硬回应。

在这种极端情形下,日本有可能在台海周边直接与解放军发生武装冲突,甚至参与对中国的海空打击行动。但这会将日本推入高风险的战争深水区,代价极其巨大,因此不会轻易跨越。



结语: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

日本并不是“完全不敢介入”的和平主义国家,

也不是“必然冲到前线”的激进军事国家,而是一个在美日同盟、对华警惕、自身安全焦虑与庞大风险之间不断权衡的国家。

在台海问题上,日本的基本态度可以概括为:

  1. 希望通过威慑与外交避免战争;
  2. 既要支持美国、制衡中国,又害怕真正打起来;
  3. 一旦战争不可避免,日本将很难完全置身事外,但会尽可能控制介入程度;
  4. 若战火直接波及日本或被迫卷入全面对抗,日本可能不得不“硬着头皮上”,但那绝不是轻率或主动的选择。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高博新视野 incentive-icons
高博新视野
一览天下趣事。
7486文章数 713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