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流感每年导致全球 300-65 万人因呼吸道疾病死亡,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防控手段。但流感病毒的 “变异套路”(抗原漂移、抗原转移)总让传统疫苗 “力不从心”。近期,《Vaccines》期刊推出 “流感病毒疫苗研发” 专题,汇集 9 项前沿研究,涵盖 mRNA 技术、纳米递送系统、黏膜疫苗等创新方向。从儿童疫苗接种方案优化到通用疫苗研发突破,这些研究不仅解答了 “为什么疫苗有时不管用”,更勾勒出下一代流感疫苗的清晰蓝图 ——更安全、更广谱、更持久,甚至能一劳永逸抵御所有流感毒株。推荐阅读:
![]()
一、流感防控的 “老大难”:病毒变异让疫苗 “追着跑”
每年冬天,流感都会如期而至,它不像普通感冒那样 “温和”,而是能引发肺炎、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 “隐形杀手”。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 300-500 万流感重症病例,29-65 万人因此丧命,老人、小孩和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是高危群体。
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核心手段,但流感病毒堪称 “变异高手”,它有两个 “杀手锏”:抗原漂移和抗原转移。抗原漂移是病毒基因的小幅度突变,就像换了件 “小外套”,让人体免疫系统认不出;抗原转移则是不同毒株基因重组,直接变成全新毒株,可能引发大流行。这种超强的变异能力,导致传统疫苗必须每年更新,还常出现 “毒株 mismatch”(匹配度不足)的问题,防护效果大打折扣。
更麻烦的是,人体免疫系统还有 “记忆偏见”—— 也就是原始抗原印记(OAS)。比如你小时候感染过某种流感毒株,之后接种新疫苗时,免疫系统会更倾向于启动对旧毒株的记忆反应,对新毒株的防护力就会下降。这些难题,都让流感疫苗研发陷入 “年年更新、却总跟不上变异” 的循环。
二、9 项前沿研究:解锁流感疫苗的 “革新密码”
为了破解这些难题,全球科研团队都在发力。这次专题收录的 9 项研究,既有针对特定人群的接种优化,也有颠覆传统的技术创新,每一项都可能改变未来流感防控格局。
(一)为什么打了疫苗还中招?抗原印记在 “搞鬼”
西班牙科尔多瓦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原始抗原印记(OAS)会影响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疫苗效果。他们让年轻人和老年人接种针对 2022 年 A/Victoria 型 H1N1 毒株的疫苗,结果发现,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人,体内对 2019 年旧毒株的抗体水平更高,对新毒株的免疫反应反而偏弱。
研究还通过生物信息学 B 细胞表位图谱分析发现,流感病毒的血凝素蛋白头部发生了微小的氨基酸变化(这就是抗原漂移),但人体免疫系统还是执着于回忆 “老对手” 的特征。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打了疫苗还会感染 —— 免疫系统被 “旧记忆” 带偏了。
这项研究提醒我们,未来疫苗研发必须考虑 “免疫印记” 的影响,不能只盯着当前流行毒株,还要兼顾不同人群的免疫史,才能开发出更广谱的疫苗。
(二)应对禽流感大流行:佐剂让疫苗 “战斗力翻倍”
近年来,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H5N1 病毒持续扩散,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巴西布坦坦研究所的团队研发了三款基于鸡蛋培养的拆分灭活疫苗,分别针对不同分支的 H5N1/H5N8 毒株,并添加了一种名为 IB160 的角鲨烷水包油乳剂佐剂。
实验显示,接种两剂含佐剂的疫苗后,人体产生了高浓度的中和抗体,血凝素抑制效价和微量中和效价都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这种疫苗对部分旧毒株也有一定交叉反应性。研究人员表示,佐剂优化和 “初次 - 加强” 接种方案,能显著提升疫苗的免疫原性,为应对禽流感大流行提供了快速响应的技术储备。
(三)儿童接种新方案:6-11 个月宝宝建议打两剂
对于 6-35 个月的婴幼儿,流感疫苗的接种剂量和效果一直是家长关心的重点。韩国 SK 生物科学公司和高丽大学安山医院的团队,在 2023-2024 流感季开展了一项多中心研究,对 333 名接种细胞培养四价流感疫苗(SKYCellflu®)的婴幼儿进行追踪。
结果令人安心:这款疫苗没有报告严重不良反应,整体流感感染率仅 4.5%。更关键的发现是,6-11 个月的宝宝接种两剂疫苗后,感染率仅 0.8%,而接种一剂的宝宝感染率为 3.8%。这说明,对于之前没接种过流感疫苗的婴幼儿,两剂接种方案能提供更可靠的保护。
(四)给疫苗装 “导航”:双靶向蛋白让免疫反应更强
中国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团队提出了一个巧妙的思路:给疫苗加个 “导航系统”,让它精准找到免疫细胞。他们将格里菲斯辛(GRFT)与树突状细胞靶向纳米抗体(VHH54、VHH74)融合,制成双靶向融合蛋白,添加到 H9N2 禽流感灭活疫苗中。
树突状细胞是免疫系统的 “哨兵”,能激活全身免疫反应。实验显示,这种改良疫苗能显著增强鸡的体液免疫、黏膜免疫和细胞免疫,对异源毒株的保护率高达 90%。这个方法为开发下一代高效疫苗提供了新方向 —— 通过靶向递送,让疫苗 “有的放矢”,用更少的抗原激发更强的免疫反应。
(五)鼻腔喷雾疫苗:安全无传播风险,黏膜防护更直接
打针怕疼?未来可能只需鼻腔喷一喷就能接种流感疫苗。美国 FluGen 公司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两款单复制鼻内流感疫苗(M2SR、BM2SR),通过 Ferrets(雪貂)和小鼠模型测试发现,这种疫苗接种后不会在体内复制,也不会通过呼吸道传播,更不会与 circulating 流感毒株发生基因重组,安全性拉满。
Phase 1 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它不仅安全,还能同时激发黏膜免疫和全身免疫。黏膜免疫是人体的 “第一道防线”,能在病毒入侵的入口(呼吸道)直接发挥作用,防护更及时。这种疫苗结合了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和减毒活疫苗的免疫原性,堪称 “鱼和熊掌兼得”。
(六)减毒疫苗新突破:只对 “特定酶” 敏感,安全性提升 100 倍
厦门大学的团队研发了一种 “智能减毒疫苗”,原理特别有意思:他们改造了 H1N1 流感病毒的血凝素 cleavage site(切割位点),让它只能被胰凝乳蛋白酶激活。
人体呼吸道内几乎没有这种酶,所以疫苗病毒进入人体后无法复制,安全性比原始毒株提升 100 倍;但接种后能激发强烈的体液免疫和黏膜免疫,对致死剂量的 H1N1 和 H5N1 毒株都能提供 100% 保护。这种设计既保证了安全性,又保留了广谱防护能力,为开发多病毒防护疫苗提供了新思路。
(七)2023-2024 流感季数据:疫苗对老人保护力超 50%
意大利巴勒莫大学的团队分析了 2023-2024 流感季西西里岛的监测数据,1230 名流感样症状患者中,29.2% 确诊流感,其中 96.2% 是 A (H1N1) pdm09 亚型。
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发现,该季流感疫苗的整体保护效力(VE)为 41.4%,儿童(7 个月 - 14 岁)为 37.9%,而 65 岁以上老人的保护效力高达 52.7%。这说明,虽然疫苗保护力不算 “满分”,但对高危人群仍能提供显著保护,而持续的病毒监测和抗原特征分析,是优化疫苗配方的关键。
(八)早接种 + 早治疗:降低重症肺炎风险的 “黄金组合”
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的团队分析了 2010-2020 年加泰罗尼亚地区 5080 名流感住院患者的数据,发现了一个重要结论:季节性接种疫苗并在症状出现 48 小时内接受抗病毒治疗,能显著降低重症流感患者发展为肺炎的风险。
这再次强调了 “预防为先” 的重要性 —— 接种疫苗不是 “一劳永逸”,但能降低重症风险;即使感染,早期干预也能避免病情恶化,两者结合才是应对流感的 “最优解”。
(九)通用流感疫苗:纳米技术 + mRNA,告别 “年年打”
印度科研团队的综述文章指出,当前流感疫苗面临四大挑战:毒株匹配度不足、保护效力有限、免疫持续时间短、老人等人群反应不佳。而纳米技术和mRNA技术的崛起,正在改变这一现状。
纳米技术能制造出脂质体、聚合物纳米颗粒、病毒样颗粒等 “递送载体”,让抗原更精准地到达免疫细胞,提升免疫反应;mRNA 技术则能快速设计疫苗 —— 只需知道病毒基因序列,就能在短时间内合成疫苗,还能通过设计靶向保守抗原,实现对多种毒株的交叉保护。这些技术的结合,让 “通用流感疫苗” 从梦想走向现实,未来可能只需接种一次,就能长期抵御所有流感毒株。
三、下一代流感疫苗:更安全、更广谱、更便捷
综合这 9 项研究,下一代流感疫苗的发展方向已经非常清晰,核心关键词是 “革新”:
在技术平台上,mRNA、重组蛋白、纳米载体将逐步替代传统鸡蛋培养技术,让疫苗研发周期更短、针对性更强;在接种方式上,鼻内、黏膜接种将成为主流,摆脱打针的痛苦,尤其适合儿童和老人;在防护效果上,通过靶向递送、佐剂优化、抗原设计,疫苗将实现 “广谱保护”,不仅能应对已知毒株,还能抵御变异株;在适用人群上,将针对儿童、老人、免疫低下人群制定个性化接种方案,让防护更精准。
更令人期待的是,通用流感疫苗的研发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跨学科合作 —— virology、纳米技术、计算生物学和临床免疫学的碰撞,曾经遥远的 “一劳永逸防流感” 目标,正在一步步靠近。
四、给普通人的接种与防护建议
看完这些前沿研究,大家可能会问:“现在该怎么接种流感疫苗?” 结合最新研究结论,给大家几个实用建议:
接种要及时:每年流感季前完成接种,老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优先接种;
儿童接种遵医嘱:6-11 个月的疫苗初种宝宝,建议接种两剂,间隔 4 周左右,提升保护效果;
不要忽视抗病毒治疗:如果出现流感症状,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
关注疫苗新技术:未来鼻喷疫苗、通用疫苗上市后,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尤其适合害怕打针的人群;
防护不能单靠疫苗: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措施,能减少病毒传播,与疫苗形成 “双重防护”。
流感疫苗的研发,是一场与病毒变异的 “持久战”。而这些前沿研究告诉我们,人类正在从 “被动防御” 转向 “主动出击”—— 不再追着变异毒株跑,而是用技术创新打造 “万能防护盾”。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终将摆脱 “年年打疫苗” 的麻烦,真正实现对流感的有效控制。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生物制品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
生物制品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不本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