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奖刚落幕,掌声还没散,质疑声已经炸了锅。
易烊千玺24岁封帝,宋佳二度封后,表面看是“实力与流量兼得”的圆满结局;可细究下去,却透着一股精心编排的默契感,尤其是当影帝影后都在拍张艺谋新片《惊蛰无声》的消息一出,公众的怀疑就不再是酸葡萄心理,而是对评奖公信力的本能警惕。
![]()
不是说,易烊千玺不配演戏。他在《小小的我》里饰演脑瘫少年,确实下了苦功,肢体控制、眼神细节都有突破。
但问题是:一个出道12年、资源顶级、团队豪华的顶流偶像,拿奖和普通人拿奖,从来不是同一套标准。
![]()
金鸡奖作为中国电影三大奖之一,本该是行业专业性的标杆,如今却越来越像“资源兑现仪式”,你配合大导演拍戏,我就给你奖项背书,彼此心照不宣。
更值得玩味的是时间点。
易烊千玺刚凭《少年的你》提名金像奖,又靠《送你一朵小红花》收割票房,如今再拿金鸡影帝,三座重要奖项(金鸡、百花、金像)已握其二。
![]()
按这个节奏,《惊蛰无声》上映时,“金鸡影帝领衔主演”的宣传语,就能直接印上海报,奖项成了营销工具,艺术反倒成了副产品。
![]()
而张艺谋作为本届评委会主任,全程未回避自己与获奖者的关联,这本身就是程序硬伤。哪怕他本人没投票,哪怕评选流程“合规”,只要结果呈现出明显的利益交集,公众的信任就会崩塌。
这不是阴谋论,而是基本常识:裁判员不能同时是教练员,更不能是球员的未来雇主。
再看女配角之争,钟楚曦击败惠英红、蒋勤勤等老戏骨摘奖,连她自己都激动落泪,显然也没料到。
![]()
网友质疑并非无理取闹,惠英红在《浅色黎明》中的表演沉稳内敛,蒋勤勤在《狐妖》里颠覆形象,而钟楚曦的角色虽有亮点,但论厚度与完成度,难言碾压。若非背后有其他考量,何以如此?
金鸡奖的问题,从来不在某一个人是否优秀,而在整个评奖机制越来越脱离观众感知。
普通观众走进影院,看到的是故事是否动人、表演是否真实;而评奖圈层却在谈“行业贡献”“未来潜力”“资源整合”。当奖项不再回应大众审美,它就成了圈内人的自娱自乐。
![]()
曾几何时,金鸡奖是陈凯歌《霸王别姬》、张艺谋《秋菊打官司》的加冕礼,那时的获奖者,无论资历深浅,作品都经得起十年回看。
如今呢?有些获奖影片上映三天就悄无声息,豆瓣评分不及格,观众连名字都记不住,这样的“最佳”,意义何在?
更讽刺的是,在中国电影120周年之际,我们本该庆祝的是电影艺术的传承与突破,结果却陷入“谁该得奖”的口水战。
宋佳感言中那句“我们永远是一台戏,不是一人戏”,说得漂亮,可现实却是:奖项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头部演员,新人、独立电影人、小成本佳作几乎无路可走。
![]()
金鸡奖若想重拾公信力,光靠“恭喜获奖”不够,必须做到三点:
一是评委利益回避制度透明化,张艺谋这类正在合作项目的导演,绝不应担任评委会主任;
二是扩大评委构成,引入更多一线创作者、影评人、甚至观众代表,打破“大佬说了算”的封闭生态;
三是回归作品本身,别让奖项成为下一部商业大片的预售广告。
![]()
否则,金鸡奖迟早变成“资源分配大会”。台上领奖的是演员,台下数钱的是资本,而真正热爱电影的观众,只能在热搜评论区问一句:“这奖,还能信吗?”
艺术可以有门槛,但公正不该有暗箱。金鸡若真想啼鸣,先得把笼子打开,让阳光照进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