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75年周恩来急召吴桂贤回北京:有个大任务,让你当国务院副总理

0
分享至

火车一路北上。吴桂贤回想自己从十三岁闯进西北国棉一厂,到三十七岁就坐进政治局会议室,人生转换之快,连她自己都时常觉得恍惚。列车到北京已是凌晨,工作人员把她送到国务院小礼堂。推门,室内只有周恩来和汪东兴。周恩来比前次见面更消瘦,仍打着精神:“有个大任务,让你当国务院副总理。”简单一句,把她推到新的台阶。



吴桂贤第一反应是摇头:“我干不了。”周恩来微微一笑,“没有谁天生会当干部,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短短两句话,既是鼓励,也是命令。半小时谈话结束,吴桂贤带着厚厚一摞文件离开。外面天刚蒙蒙亮,她站在台阶上,冷风吹来,才意识到这趟北京之行没有回程票。

时间倒退到1938年夏天,河南巩义战火逼近。吴家为逃兵祸举家迁陕西。贫寒、饥饿、捡煤渣,都在童年的记忆里扎根。1951年,十三岁的吴桂贤叩开西北国棉一厂大门,为了年龄问题哭过,也笑着围灯泡吹过“电灯”。她和纺机轰鸣声一起长大,扎手的棉纱练出一双老茧,也练出“赵梦桃小组”闻名全国的效率。



1964年,天安门城楼观礼,初见毛泽东;1969年,党的“九大”上被推举为中央委员;1973年升任政治局候补委员。一路看似平坦,实则每一步都靠技术革新的数据和夜班留下的汗水。进入中央后,67.2元工资没涨,茶水自费,每月账单让她直皱眉。她索性不喝茶,只要白开水。有人提醒影响形象,她回答:“省一分钱是一分钱。”

秘书、警卫一度都拒绝。直到那次弄丢文件的尴尬,她才勉强同意配备。一位老同志调侃:“进了中南海,连铁姑娘也得学会用文具匣。”吴桂贤笑笑,却把打错的字自己用墨水涂掉再重打,从不让别人代签。



1975年四届人大召开前,毛泽东提出用工农兵培养接班人。女性副总理的缺口,周恩来最后把目光锁定这位纺织女工。很少有人知道,为保证程序严谨,周恩来连夜调档,两小时内完成审查、呈报。毛泽东批示:“可以。”决策就这样定下。

3月,人民大会堂万人礼堂座无虚席。选举结果宣布:吴桂贤,国务院副总理。掌声持续了整整一分钟。她起身致谢,心里却惦记着车间的四台车。有人问她感觉如何,她说:“换了岗位,干劲一样。”此后两年,她主管轻工业,跑遍天津、上海、沈阳数十家厂区,提出“技术改造先算账”的理念,后来被写进文件。

1977年9月,她递交辞呈,理由只有一句:“技术现场需要我。”批准电文抵达咸阳当晚,她拎着工具包进厂,师傅们看呆了。“吴师傅,一会儿开夜班?”她点头,戴上工作帽继续挡车。这一年,她39岁。

1988年,深圳特区派人北上寻觅纺织行家。鸿华公司开出优厚条件,仍坚持要请吴桂贤本人。她从未想过南下再创业,犹豫之际,丈夫王振涛一句话点醒:“技术在沿海能迸出更大火花。”6月,夫妻抵深圳。当年年底,鸿华印染线投产,首季达标率九成八,深圳外贸集团的报表第一次出现纺织项目高位增长,很多人说这背后就是“吴师傅的车间管理表”。

1993年,吴桂贤主动退到二线,把位置留给年轻人。有人不解,她只说:“生产一线永远需要后浪。”此后,她在陕西、深圳两地穿梭,帮助老厂改造、培训技师。对于家庭,她一直亏欠。大儿子背蛋炒饭长大,小女儿两个月就断奶,谈起这些,她只淡淡一句:“选择了劳模,就得有牺牲。”



晚年,她常去国棉一厂职工活动室坐坐,看看旧纺机、听听梭子声,每次都笑得很轻。车间的小伙子问她最大经验是什么,她回答:“把经纬拉直,再细的纱也能织出好布。”话不多,却句句对应自己的人生轨迹:贫寒出身、技术成才、中央任职、南下创业,每一步都要先把经纬拉直。

吴桂贤这一生,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戏剧冲突。1975年那个凌晨的召见,一纸任命把她推到历史聚光灯下;但当光束散去,她依旧回到机台旁。有人说她“上去下得来”,这种淡定,源自工人阶级最朴素的本能:无论在哪条战线,先干好手里的活。

至今,她的劳动制服仍挂在西北国棉一厂展柜里,肩头那块被棉纱蹭得发亮的位置,格外醒目。它提醒后人:国家需要的时候,普通工人也能接过沉甸甸的担子;职责完成后,也能再握起扳手,把机器重新开动。

2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明月清风阁
明月清风阁
明清史
642文章数 15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