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俄印三角这个概念,早在1998年就被俄罗斯当时的总理普里马科夫提出来了。那时候俄罗斯想拉着中国和印度一块儿,形成一个东方力量来平衡西方的压力。三国地理位置正好连成一片,俄罗斯在北边,中国在东边,印度在南边,能覆盖亚洲大块区域,还能触及太平洋、印度洋和欧洲边缘。起初大家觉得这想法挺靠谱,尤其是中印经济起飞,俄罗斯也喊出向东看的政策,看起来能对冲西方霸权。
![]()
但实际情况发展下来,这个三角没真正立起来。2002年三国外长开始定期碰头,谈谈反恐、能源啥的,表面上有点动静。可问题一大堆,首先中印之间那些边境纠纷老是闹腾,2020年加勒万河谷那事儿就把关系搞得很僵。印度那边经济上离不开中国市场,但战略上总爱往美国那边靠,参加美日澳印的四方对话,搞印太战略啥的。
俄罗斯呢,自从2022年乌克兰事儿后,更依赖中国和印度的市场,但自身影响力在下滑,在国际场合说话分量不如从前。美国那边也不闲着,通过各种手段拉拢印度,压缩三国合作的空隙。金砖和上合这些组织起来了,吸纳了不少原本中俄印能谈的议题,结果这个三角就渐渐淡出视线,没啥实质进展。
![]()
其实中俄印三角的麻烦根子在于信任不足。中印领土问题没解决,印度又在美俄中间摇摆,买俄油的同时跟美国签协议,这种操作让合作基础不稳。俄罗斯想当带头大哥,但经济军事实力跟不上趟儿,普里马科夫的构想听起来好,执行起来难。到了2017年后,中印边境对峙加疫情影响,三边会晤都停了。2024年联合国大会上,俄罗斯发言时位置都不太显眼,印度则忙着跟美欧协调。总的看,这个三角从愿景到停滞,暴露了大国间地缘博弈的复杂性,不是说建就能建的。
![]()
转过头来看,中国没在那儿纠结旧框架,而是悄无声息地搞了个新大三角,以自己为中心,联手东盟和海合会。东盟那十个国家,柬埔寨、印尼、老挝、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越南、文莱、菲律宾,加起来面积449万平方公里,人口超6.7亿。中国从2009年就成了东盟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贸易额高达9823亿美元,增长7.8%。各种项目推着合作走深实,比如中老铁路2021年通车,中泰铁路在建,雅万高铁2023年跑起来了。这些不光是轨道,还带起产业链、金融对接,让双方经济黏合得更紧。
![]()
海合会那边,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阿曼、巴林六个国家,石油天然气资源占全球大头,2024年GDP总和2.19万亿美元,排世界第九。中国是他们最大贸易伙伴,去年贸易额4070亿美元。三方各有长处,中国制造业强,东盟劳动力多,海合会能源足,合起来覆盖21亿人口,经济规模24万亿美元,对全球增长贡献45%。这不是简单拼凑,而是建独立产业链和能源网,避开西方主导的规则。
![]()
关键节点是2025年5月27日,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开第一次会。李强总理出席,主题是共创机遇共享繁荣。三方联合声明里,同意加强一带一路对接,推基础设施、金融合作、本币结算啥的。峰会后,商务理事会成立,物流走廊扩展,数字平台开发。这些事儿让全球南方国家看到新路径,不再靠传统地缘对抗,而是互补共赢。
这个新大三角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显而易见。旧的中俄印三角卡在中印矛盾和外部干扰上,新框架更灵活,经济导向强。全球多极化趋势下,三方合作注入确定性,尤其在贸易战阴影里。东盟和中国升级自贸区3.0版,涵盖数字绿色经济,海合会也跟进能源转型。比起中俄印的被动,新三角主动塑造规则,恢复多边信心。
![]()
全球南方新叙事,中国东盟海合会峰会释放信号,开创国际合作范式。不是挑战谁,而是注入确定性。未来世界格局,多极化加速,东方力量通过经济整合崛起。
中俄印三角为什么没成?外部压力大,美国印太战略分化,内部信任缺,中印边境摩擦频。俄罗斯经济政策限制合作,中国企业吃亏。印度在中美俄间游走,输出民主革命后继乏力。
对比新大三角,峰会后行动实。2025年10月,东盟又签强化版自贸协定,应对关税威胁。海合会能源输出稳定,中国制造输入,东盟劳动力衔接。1+1+1大于3效应,亚洲跨区域合作范式创新。
这个转变有内涵,大国博弈从对抗转共赢。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时,这样的三角提供动力。未来清晰可见,多边机制恢复信心,全球南方自强。
话说中俄印三角构想虽美,现实骨感。新大三角接地气,经济实惠。格局变迁,就这么一步步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