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11 月 16 日消息,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年度文件中警示投资者:人工智能(AI)技术可能对其业务造成重大负面影响。
据 AlphaSense 平台的一项分析显示,截至今年,已有 418 家市值超 10 亿美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71.06 亿元人民币)的上市公司在文件中提到了与 AI 相关的声誉风险因素,这一数字较 2024 年增长 46%,约为 2023 年水平的 9 倍。
这些文件指出,AI 数据集可能通过生成偏见性或错误信息、破坏数据安全,或侵犯他人权利等方式,损害企业声誉。
例如,Take-Two 公司在 2024 年向 SEC 提交的文件中首次将 AI 列为风险因素,并在 2025 年的文件中将相关内容篇幅扩充逾一倍。该公司首席执行官 Strauss Zelnick 向 Business Insider 表示:“我们所有人如今使用 AI 的程度,已远超一年前乃至更早时期。随着应用范围扩大、实验增多、落地深化,潜在风险也随之上升。”
此类警示涵盖广泛行业:
- 支付巨头 Visa 在本月早些时候提交的 SEC 文件中指出,随着其在商业场景中大规模部署“智能体 AI”(agentic AI),“错误或争议性支付事件可能增加,退单率上升,并引发声誉损害”;
- 消费品制造商高乐氏(Clorox)在 8 月报告中警示,AI 工具“可能泄露机密或敏感信息”;
- 美妆品牌 e.l.f. Beauty 则在 5 月备案中表示:“我们能否及时适应 AI 领域涌现的新监管要求、技术变革、伦理标准及利益相关方期待,将实质性影响公司运营、财务状况与声誉。”
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 M. Todd Henderson 指出,企业依法须在 SEC 备案中及时更新风险因素,尤其当新风险出现或既有风险发生实质性变化时,此举旨在“警示投资者”,促使其充分知悉可能严重损害企业价值的潜在威胁,这是信息披露制度的有意设计。
Henderson 强调:“企业必须披露‘已知的未知’(known unknowns)。”
他认为,企业高管将 AI 风险纳入正式披露,表明其视该技术潜在影响为重大事项,其重视程度甚至可能超过 20 世纪 90 年代末互联网兴起之时。“当时,企业披露普遍呈现‘谨慎乐观’基调”,他补充道,“且彼时互联网似乎仅对零售商与纸质出版商构成威胁,而非绝大多数行业。”
相较之下,当前 AI 相关风险警示措辞更为严峻。跨行业企业普遍警告:AI 可能引发严重后果。Henderson 举例称:“数据遭黑客窃取固然是重大事件,但若部署的 AI‘幻觉频发’,后果可能更为严重。错误的医疗诊断、法律意见或工程结论,可能酿成动摇企业根基的重大失误。”
员工对 AI 的滥用亦不容忽视。会计事务所毕马威(KPMG)与墨尔本大学于 2024 年 11 月至 2025 年 1 月开展的一项全球调查(覆盖 32,352 名员工)显示:约 66% 的受访者曾未经审慎评估便直接采纳 AI 输出内容;72% 表示因使用 AI 而降低了工作投入程度。
尽管风险显著,企业仍高度认可 AI 在提升生产力方面的巨大潜力,并竞相加大投入。据管理咨询公司贝恩(Bain & Co.)数据,2024 年企业平均 AI 总支出较 2023 年翻倍,达 1,030 万美元(调查对象为年营收 5,000 万美元至超 50 亿美元的企业)。
Take-Two 的 Zelnick 表示,AI 正切实提升其员工效率:“我们正着力减轻重复性工作负担,让人得以将时间与智力集中于更具创造性的工作。例如,我们部分手游关卡已主要由 AI 生成,几年前可不是这样。”
尽管这位《侠盗猎车手》(Grand Theft Auto)系列掌舵人承认 AI 潜藏风险,但他强调:拒绝采用 AI 同样危险,这一两难困境亦明确反映于众多企业(包括 Take-Two 自身)的 SEC 备案中。
“未能及时采纳新技术,本身即构成重大风险,”Zelnick 坦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