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6日,由中国文联指导,中国影协、福建省电影局主办的“时代光影 人民心声——电影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暨中国电影120周年座谈会”在福建厦门召开。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张政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彦,中宣部电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长毛羽,中国影协主席陈道明,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祝希娟、乔榛、肖桂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第3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委员会主任、著名导演张艺谋,中国影协顾问、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永久荣誉会长吴思远,中国影协副主席张冀、傅若清,演员张译,导演陈思诚作交流发言。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高世名,中国文联原党组成员、中国影协原分党组书记张宏,福建省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王建南,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国云,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影协顾问丁荫楠,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张丕民,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童刚,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荣誉理事长明振江,著名表演艺术家牛犇、梁家辉、王馥荔,著名编剧王兴东,中国影协副主席于冬、尹鸿、黄晓明、霍廷霄,中国影协第十届副主席尹力、任仲伦、喇培康以及中国文联、中宣部电影局、福建省、厦门市有关负责同志,中国影协分党组、各部门、各团体会员负责同志,第3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委员、获奖者和提名者代表,高校专家学者以及行业代表参加座谈会。会议由中国影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邓光辉主持。
此次座谈会是电影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2025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的重要活动。会议以“时代光影 人民心声”为主题,大家表示,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履职尽责,以更多精品力作致敬历史、讴歌时代、服务人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电影力量。
![]()
会议现场
01
赓续传统 再启新程
会上,大家共同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精神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重要精神,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承载着党和国家对电影事业的未来期许,也明确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远时期,中国电影的政策导向与发展目标。
张政表示,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列为“十五五”时期主要目标,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这为站在两个甲子交汇点的中国电影,指明了前进方向。
具体到讲好新时代中国电影故事,张政表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正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国电影人手握技术优势、生活形态优势和文化沉淀优势。获得第3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的《好东西》展现了上海女性的情感与生活方式,就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生活形态的绝佳案例,“我们要把技术、生活、文化优势转化为创作动能,让中国电影既扎根本土,又能被世界理解。”
中国电影120年始终与民族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张彦表示,我们要持续营造良好创作生态,提升原创能力,让电影既记录时代、又引领风尚,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精神纽带,“电影诞生以来,始终在应对冲击中成长,如今面对新技术、新媒介的挑战,聪明的电影人同样能守住核心、创新求变,光影艺术的本质不变,只要我们把握好文化根脉与艺术规律,就能在时代浪潮中行稳致远。”
今年适逢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毛羽表示,这120年,是中国电影与时代同频、为时代立传的120年;是中国电影为人民画像、与人民同行的120年;是中国电影高擎文化自信、铸就民族气派的120年;是中国电影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的120年。
“回望120年,中国电影积累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立场、坚持文以载道、坚持改革创新等宝贵经验与优良传统。”毛羽指出,“站在120周年的历史新起点,面对下一个甲子的征程与‘十五五’关键期,我们要投身时代、深入人民,创作更多优秀电影;要深化改革,持续激发行业活力;要拥抱科技、主动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要培育电影经济,延伸产业链条;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激发创作活力。陈道明坦言,这是每个时代文艺工作者面对的共同命题。他表示,在技术爆炸、观念更新的当下,电影人需要冷静思考、笃定前行,“电脑特效能制造奇观,算法能分析观众偏好,但技术永远替代不了活生生的创作者。剧本是一剧之本,是‘核心武器’,我们不能依赖技术捷径,而忽视了需要时间与耐心沉淀的创作心法,否则作品只会形炫而神散,唯有内心充盈平静,在浮躁中守清醒、不为流量浮名所累,专注作品的艺术价值,才能迸发真正的创作活力。”
02
崇德尚艺 守正创新
崇德尚艺、守正创新是此次座谈会的共识。
“120年的中国电影史是一部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史,我也有幸成为其中一段历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祝希娟表示,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时代在变、技术在变,但是一代代中国电影人对电影事业的热爱忠诚从未改变。“这份初心是我对艺术本身的敬畏,也是对人民和观众的负责。”
仲呈祥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发出建设文化强国的号召,而建设电影强国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要求新时代电影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深刻认识电影在国家文化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坚持以文化人,为电影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作为电影人,我们必须坚持终身学习。”乔榛在交流中表示,要向社会学习百态、向人民学习真情、向前辈学习风骨、向年轻人学习新潮,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与情感资料库,“这样在艺术创作时,灵感才会从积累中自然迸发”。
中国电影120年风雨历程,积淀了深厚的优良传统与宝贵经验。站在前人肩膀上创作,既要心怀敬畏、坚守初心,更要勇于创新,让电影艺术焕发新生,肖桂云结合《决战之后》的拍摄实践表示,“传统是创新的基石,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与观众审美的变化,我们必须在坚守核心价值的前提下,用影像叙事替代生硬说教,让中国电影在守正创新中薪火相传。”
“守正创新出精品是党和人民赋予中影集团的时代使命。”傅若清表示,中影集团将“为人民创作”的初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仅围绕建军百年、改革开放50周年等重要节点,精心谋划重点影片创作,还聚焦新时代伟大实践,开发《天才翻译家》《我不是梵高》等反映中国人奋斗故事、产业转型历程的类型片,并深挖中华文明底蕴,推进《流浪地球3》《消失的仙人》等多题材作品的创新性表达,满足观众多元文化需求。“我们还将联动文旅企业、电商平台探索新业态,深化发行放映机制改革,通过‘电影+’模式拓展产业边界,让电影融入更多消费场景,创造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
“内地有雄厚的资本、广阔的市场,香港电影人有专业的手艺、对电影的赤诚,双方联手既能盘活内地与香港的电影资源,又能壮大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吴思远表示,“真心期盼内地影企能看到香港电影的潜力与价值,与我们一道让中国故事通过更易被全球观众接受的方式走向世界。”
03
扎根生活沃土 抒发人民心声
座谈中,大家纷纷表示电影创作要扎根生活沃土、抒发人民心声。
“观照现实是电影人的重要使命,灵感永远源于社会现实。”张艺谋在拍摄《第二十条》时,就尝试将喜剧幽默融入严肃法治题材,寓教于乐,让观众在笑声中领悟公平正义的价值,让法律条文散发人性温度,“这也让我更加坚信:现实主义题材创作,既要保持个性艺术表达,更要贴近百姓视角,讲述大时代下的个人命运与民生故事,才能真正打动观众。”
陈思诚在创作《三大队》时,没有刻意塑造英雄,而是通过主角与队友的不同际遇,展现普通人面对正义的选择与坚守。他表示:“电影是跨越时空的集体接力,观众的认可是其重要价值。我们这一代电影人拥有更好的技术、更广阔的市场,但对艺术的敬畏、对人民的深情、对时代的担当绝不能丢。”
“表演的养分源于对时代的观察、对生活的敬畏,脱离了人民这片沃土,表演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张译表示,“未来,在剧本选择上,我会更注重作品的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聚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凝聚奋进力量;在角色塑造上,我会深挖人物承载的时代精神与主流价值,用有血有肉、可信可感的形象,展现民族韧性、人民创造力与时代进步性,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奋斗精神。”
中国电影诞生120年来,现实主义传统薪火相传,始终是发展主线,其起伏变迁更是观察中国电影发展的核心视角。张冀表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守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联结传统文化根脉,吸纳外来先进知识,对土地有情感、对人民有热爱、对生活有热忱、对天空有向往,在天地与人民中完善自我,在历史、社会与个人的联结中书写创作,始终保有创作者的主体意识与真诚情感,这便是新时代的现实主义追求。”
文/姬政鹏
编辑/王浩嘉
CONTACT US
![]()
转载授权 | 3117342843(微信)
![]()
![]()
投稿邮箱 | zgdybxmt@qq.com
MORE NEWS
© 中国电影报原创稿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