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是不是姬姓诸侯,《吴太伯世家》的真实性,到底有几何?

分享至

翻开《史记》,看到位列世家之首的《吴太伯世家》,心里总会泛起一丝异样。司马迁笔下的故事太完美了:周太王的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为了给贤能的弟弟季历让位,不惜远走他乡,最终在当时的蛮荒之地吴,建立起了一个国家。

然而,这个被颂扬千年的佳话,香气之下或许早已腐朽。我们不禁要问:在三千多年前,一支周人队伍有可能完成从西陲到江南的史诗级跨越吗?这究竟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还是一个被后世精心包装的政治神话?



地理的荒谬:一场无法通关的游戏

周太王时期,周人是什么处境?他们刚刚在岐山下的周原站稳脚跟,说得好听点是崭露头角,说得直白点,就是在商王朝和诸多戎狄部落的夹缝中求生存。而从陕西岐山到江苏太湖,直线距离超过一千公里。

这意味着什么?在公元前12世纪,这意味着太伯、仲雍要率领一支队伍,在没有地图、没有补给点的情况下,进行一场横跨大半个中国的超级远征。这本身就是一场豪赌。

更关键的是,这条路绝非一片无人区。他们首先要穿越商王朝的核心控制区——中原。

一支携带武器、目的不明的外族队伍,如何能安然通过商朝关隘?即便侥幸穿过,等待他们的还有广袤的江淮流域,那里盘踞着让商王朝都头疼不已的东夷、淮夷部落。这些地方势力,会眼睁睁看着一支外来武装“借道”而过,甚至在自己的地盘上建立国家吗?

这不像是一次有计划的殖民,更像是一次自杀式的流浪。直到周朝建立后,周公、周昭王还要通过一次次血腥的东征、南征,才能勉强将势力延伸到东方和南方。如果周太王时代就能轻松在江南落子,那周初这些耗费国力的惨烈战争,岂不是显得多此一举?



考古的“打脸”:文化基因对不上

如果故事是真的,那么无论太伯们当初多么落魄,他们作为政治和文化上的先进群体,必然会在吴地留下周文化的深刻烙印。然而,考古发掘却给了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在吴国核心的宁镇与太湖流域,湖熟文化与马桥文化所呈现的,是一种与周原格格不入的审美:这里流行的是器形独特的红色陶器,与周人那种规整、肃穆的灰色陶器形成了“红色火焰”与“灰色礼赞”的视觉对立。这直观地宣告:在商周之际,这两地先民所信奉的,是两套不同的生活哲学与审美体系。

最说明问题的,是青铜器。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