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里有血,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 很多人发现血尿后,最关心的就是背后的病因。其实血尿就像身体发出的 “求救信号”,可能指向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甚至全身的疾病。临床上,不同病因导致的血尿,往往伴随不同症状,治疗方式也天差地别。今天就按类别梳理血尿的 3 大类常见病因,帮你读懂身体的警示,避免盲目恐慌或延误治疗。
![]()
一、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血尿最主要的 “发源地”
临床上绝大多数血尿(约占 90% 以上)都来自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就像家里的 “水管系统” 出了故障,从肾脏、输尿管、膀胱到尿道、前列腺,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红细胞漏进尿液。这类疾病具体又可分为 6 种常见类型:
1. 炎症性疾病:“管道” 被细菌或病毒 “腐蚀”
泌尿系统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比如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以膀胱炎为例,细菌入侵膀胱后,会在黏膜上大量繁殖,就像霉菌腐蚀墙壁一样,导致膀胱黏膜充血、破损,红细胞随之进入尿液。这类血尿通常伴随明显的 “排尿不适”,比如尿频(刚上完厕所又想上)、尿急(有尿意就忍不住)、尿痛(排尿时尿道像被针扎一样疼),部分人还会发烧、腰痛。
肾结核和膀胱结核也属于炎症性疾病,但由结核杆菌引起,病程相对较长,除了血尿,还会有 “顽固性尿频”(晚上起夜次数多)、低热、盗汗、体重下降等症状,需要长期抗结核治疗。
2. 结石类疾病:“小石子” 划伤 “管道壁”
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就像泌尿系统里的 “小石子”,在身体活动时会随着尿液移动,过程中容易划伤尿路黏膜,导致出血。比如输尿管结石,结石卡在狭窄处时,不仅会引发剧烈腰痛(医学上叫 “肾绞痛”,疼起来直不起腰),还会伴随肉眼血尿,尿液可能呈洗肉水样。这类血尿的特点是 “痛伴血尿”,疼痛越剧烈,血尿可能越明显,结石排出后,血尿通常会逐渐消失。
3. 肿瘤类疾病:“坏细胞” 破坏组织引发出血
肾肿瘤、膀胱肿瘤、前列腺肿瘤等泌尿系统肿瘤,也是血尿的重要病因,且多表现为 “无痛性肉眼血尿”—— 没有疼痛、尿频等不适,却突然出现红色尿液,有时呈间歇性(今天有,明天没,过几天又出现),容易让人放松警惕。比如膀胱肿瘤,肿瘤表面的血管脆弱,容易破裂出血,早期往往只有血尿这一个信号,若能及时发现,治愈率较高;但如果拖延,肿瘤可能扩散,治疗难度会大大增加。因此,一旦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尤其是中老年人,必须第一时间排查肿瘤。
4. 先天性或结构异常疾病:“管道” 天生有 “缺陷”
多囊肾、海绵肾、肾血管瘤等疾病,属于泌尿系统先天性或结构异常问题。比如多囊肾,患者肾脏里会长出很多囊肿,随着囊肿增大,会压迫周围正常组织,导致肾脏结构破坏,进而引发血尿,还可能伴随高血压、肾功能下降;肾血管瘤则是肾脏血管的良性病变,血管壁较薄,容易破裂出血,通常通过超声或 CT 检查才能发现。这类疾病导致的血尿,多为镜下血尿(肉眼看不到,体检时发现),部分人可能出现肉眼血尿,需要长期监测肾功能。
5. 药物性肾损害:“药物副作用” 伤了肾脏
某些化学药物可能对肾脏造成损害,比如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化疗药等,或接触重金属(如汞、铅),可能损伤肾小球或肾小管,导致红细胞漏出。这类血尿通常有明确的 “用药史”,停药或调整药物后,血尿可能逐渐缓解,但严重时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肾损伤,因此用药前一定要遵医嘱,避免自行长期服药。
6. 前列腺相关疾病:男性专属的 “困扰”
除了前列腺炎,老年男性的前列腺增生也可能导致血尿。前列腺增生后,体积增大的前列腺会压迫尿道,同时表面血管变得脆弱,排尿时膀胱收缩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引发血尿。这类血尿多为镜下血尿,部分人可能出现肉眼血尿,同时伴随 “排尿困难”(尿线变细、尿不尽、排尿时间长),需要通过药物或手术缓解前列腺增生症状。
二、尿路邻近组织疾病:“邻居生病” 影响 “自家管道”
泌尿系统周围的器官出现问题,也可能 “波及” 尿路,导致血尿,常见的有急性阑尾炎、急性输卵管炎、结肠憩室炎,以及邻近器官的肿瘤(如直肠癌、宫颈癌)等。以急性阑尾炎为例,阑尾位于右下腹部,距离输尿管较近,发炎时可能刺激或侵犯输尿管,导致输尿管黏膜充血,出现镜下血尿(肉眼看不到,显微镜下能发现红细胞)。这类血尿的特点是 “先有邻近器官症状,后有血尿”,比如急性阑尾炎先出现右下腹痛,之后才可能伴随血尿;结肠憩室炎则先有腹痛、腹泻或便血,再出现镜下血尿。只要治疗好邻近器官的疾病,血尿通常会随之消失。
三、全身性疾病:“全身出问题,肾脏受牵连”
有些血尿并非泌尿系统本身的问题,而是全身疾病影响到了肾脏或凝血功能,具体可分为 4 类:
1. 血液系统疾病:身体 “止血能力” 下降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友病等血液病,会导致身体凝血功能异常 —— 要么血小板数量不足,要么凝血因子缺乏,就像身体少了 “止血栓”,稍微有一点损伤就容易出血。泌尿系统黏膜只要有轻微破损,就可能出现持续血尿,同时伴随全身其他部位的出血症状,比如皮肤瘀斑(轻轻一碰就青一块)、牙龈出血、流鼻血,严重时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拉黑便)。
2. 传染性疾病:病毒或寄生虫 “攻击” 全身
流行性脑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丝虫病等传染性疾病,在发病过程中,病原体(病毒、细菌或寄生虫)可能侵犯血管或肾脏,导致血尿。比如流行性出血热,由病毒引起,除了血尿,还会有 “三红”(脸红、脖子红、胸口红)、“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发烧等症状,属于急性传染病,需要及时隔离治疗。
3. 心血管疾病:“血管堵塞” 影响肾脏供血
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肾病等心血管疾病,可能导致肾脏血管病变。比如高血压肾病,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肾脏血管,导致肾小球硬化,红细胞漏出,出现镜下血尿,同时伴随血压难以控制、下肢水肿、肾功能下降等症状;肾梗塞则是肾脏血管被血栓堵塞,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坏死,引发血尿,同时伴随剧烈腰痛,类似结石的疼痛,但通过影像学检查可区分。
4. 结缔组织病及变态反应性疾病:免疫系统 “错攻” 自身
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以及游走肾、变态反应等疾病,本质是免疫系统异常,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系统会攻击肾脏(称为 “狼疮性肾炎”),导致肾小球受损,出现血尿,同时伴随面部红斑(蝴蝶状红斑)、关节痛、口腔溃疡等症状;游走肾则是肾脏位置异常,活动度过大,可能牵拉肾血管,导致间歇性血尿,多发生在体型瘦长的年轻人中。
发现血尿后,该如何初步判断病因?
虽然血尿病因复杂,但可以通过两个关键点初步区分:一是 “是否伴随疼痛”,疼痛伴血尿多为结石、感染;无痛性血尿需警惕肿瘤;二是 “是否有全身症状”,若同时有皮肤出血、发烧、关节痛等,可能是全身性疾病。但最终确诊需要依靠医学检查,比如尿常规、泌尿系超声、CT、肾功能检查等,因此无论哪种情况,发现血尿后,都应尽快就医,由医生根据症状和检查结果明确病因,针对性治疗 —— 只有解决了根本病因,血尿才能彻底消失,避免病情加重或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