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最近这波操作,真让人有点看不懂。
据阿根廷科研界人士透露,近期阿根廷海关以“文件不齐”“需国防部审查”为由,扣押了一批来自中国的望远镜核心零件。
事情一拖就是两个多月,项目团队多次交涉无果,连阿根廷本国科学家都开始焦虑——工程延误不仅意味着科研损失,更可能让阿根廷在国际天文合作中失去席位。
![]()
“CART项目”施工现场
这么说可不是夸张,阿根廷扣押的不是普通的望远镜,而是中国发往阿根廷的射电望远镜核心零部件。2015年,中阿合作签署了“CART项目”,全称是阿根廷40米射电望远镜项目。
该项目是拉丁美洲目前规模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原计划明年3月正式完工。一旦建成,将成为连接南半球和东亚的关键科研节点,为恒星形成、脉冲星探测乃至银河系中心研究提供珍贵数据。
更重要的是,CART并非孤立存在,它将与中国贵州的“天眼”(FAST)以及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阵列(ALMA)联合观测,构建一个覆盖亚欧拉美的深空探测网络。换句话说,CART的意义不仅是阿根廷的科技工程,更是中拉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之一。
然而,就在该项目快要迎来收尾阶段的时候,阿根廷政府突然来了个“急刹车”。阿根廷为什么要干出这种“自毁前途”的事情,归根结底还是和政治有关。
就在不久前,阿根廷总统米莱高调访问白宫,受到特朗普的热情接待。外界注意到,两人在会谈中“闭门长谈”了一个多小时。随后,美方宣布将考虑向阿提供高达20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
听起来是“雪中送炭”,但代价呢?条件之一,就是阿根廷“暂停与中方在战略科技领域的合作”,其中就包括“空间观测设施”项目。换句话说,这笔钱带着“钩子”,而CART项目正好被挂在了上面。
![]()
米莱和特朗普会面
这就解释得通了。米莱从白宫回来后,立即出台了一项新规——凡涉及雷达、天文台、航天系统的建设项目,都需国防部批准。紧接着,海关开始扣货。整个过程,都比较有序,显然不是偶然。
米莱政府的这番操作,和前段时间的“荷兰事件”如出一辙。不久之前荷兰政府公然出手,试图强行接管隶属于中国闻泰科技的安世半导体公司,如今阿根廷又出手迫使中阿空间观测合作项目踩下急刹车。
然而,看看荷兰眼下的状况,中方迅速反制,对安世在中国的工厂实施出口禁令,整个欧洲的汽车产业被卡了脖子,连德国都出来求情。如果米莱政府一意孤行,后果也可想而知。
别忘了,阿根廷经济命脉——大豆和锂矿出口,最大买家是谁?中国。只要中方调整进口策略,阿根廷的贸易赤字立刻暴涨,到时候美元援助再多,也难填这个窟窿。
中方外交发言人郭嘉昆在回应中说得很明确:“拉美和加勒比不是谁的‘后院’,中拉合作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应受到第三方干扰。”
![]()
中方外交发言人郭嘉昆
这句话表面是一贯的外交辞令,背后其实是警告。过去几年,美国在拉美的“后院战略”屡屡失手。巴西重新回到金砖,委内瑞拉重启与中国的能源合作,智利和秘鲁不断扩大与中方的矿产贸易,如今连墨西哥都开始向中国新能源产业示好。美国已经顾不过来,只能通过“施压次级国家”来阻扰中国项目,阿根廷俨然成了最新的“试验田”。
但问题是——拉美国家都在加强与中国的合作,阿根廷偏要“坑中国一把”,这算盘打得太响,也太短视。
如今的局面,CART项目进展受阻,阿根廷科研人员焦急,中国企业受损,连阿根廷国内舆论都在质疑政府“听命于外”。米莱本以为扣几个设备能换来美国的“信任票”,结果很可能换来的,是信任危机和经济报复。
从长远看,中国对阿根廷的合作热情不会因为一次风波而消失,但对米莱政府的信任度,恐怕已经打了折扣。
毕竟,在国际关系的博弈场上,最忌讳的不是敌意,而是反复无常。中国愿意合作,但不愿被利用。米莱政府如果想做“第二个荷兰”,那就得先想清楚——荷兰如今的下场,是不是他想要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