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7年8月,南京的一封电报拍到沈阳,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的职务就此被摘去。谁曾料想,这位两年前肩负“接收东北、安定大局”重任的二级上将,曾经主政江西十年间一手筑牢国民党“剿共”后方基地,在中美苏外交舞台上亦能纵横捭阖,如今却落得这般狼狈下台的境地。更为讽刺的是,在此之前熊式辉曾经连发七封电报进行试探,但是老蒋给他自己万事无虞的错觉后。给予了自己致命一击。
![]()
熊式辉的本事
在刚到东北的时候,熊式辉绝不是空有其名的庸碌之辈,而是有着舍我其谁的充足底气。他可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在主政江西的十年里,他既主导过清剿的强硬举措,也推行过兴修基建、稳定粮价的务实政策,也一度在江西攒下了“能吏”的响亮名声。
![]()
抵达东北后,熊式辉迅速搭建起行政运转框架,牵头成立东北复员委员会,高效协调苏军撤退后的各项接收事宜;更在国共停战谈判前夕,果断提出扩大控制区域的战略主张,为国民党军抢占沈阳、锦州等关键战略要地抢占了先机。
![]()
后来杜聿明能率领部队快速突破山海关、向东北腹地推进,这背后离不开熊式辉在后勤补给、地方行政协调上的坚实支撑。虽然熊式辉和杜聿明两人初期配合虽偶有摩擦,却也联手拿下了不少关键据点。
必有一失
可这份底气没能撑过多久,便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
熊式辉一上任就犯了官场大忌,他带着大批江西旧部涌入东北,几乎把持了所有接收大权,俨然把这片黑土地当成了自家的“后花园”。
![]()
而这种任人唯亲的做法,既惹恼了深耕多年的东北本地势力,也让蒋介石颇为不满。老蒋曾特意叮嘱他“善与周旋东北人”,可他却置若罔闻、我行我素。更致命的是,他与军事主官杜聿明的权力争斗愈演愈烈。
明明蒋介石早已划定“熊主政、杜主军”的明确格局,他却偏要在军事指挥上指手画脚,本溪战役的关键节点硬要杜聿明回沈阳议事,险些搅黄了整场战局。
![]()
与此同时,熊式辉还贸然得罪了势力庞大的CC系,想要整顿混乱的东北党部,却被陈氏兄弟反扣上“毁党造党”的帽子,后方不断遭到拆台暗算,真正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
红楼崩塌
打倒熊式辉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愈演愈烈的贪污腐败丑闻。
作为手握重权的接收大员,熊式辉掌控着日伪遗留的工厂、矿产等巨额资产的分配权,却把这份公权当成了中饱私囊的工具。他低价转让优质资产换取巨额回扣,借工作之名明码标价敲诈商人,甚至要求下属按官职高低缴纳“孝敬金”,种种行径令人咋舌。
![]()
如此上行下效之下,东北官场迅速变得乌烟瘴气,沈阳的物价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暴涨4500倍,普通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1946年国民党召开会议期间,东北旅渝同乡会直接组团请愿,当众列举熊式辉的多项罪状,让他在全国舆论面前丢尽了颜面。
就在蒋介石下定决心换将时,陈诚几乎成了不二人选。
![]()
熊式辉是政学系的核心骨干,虽有才干却始终游离在蒋介石的“核心圈子”之外,算不上真正的“自己人”;陈诚则是黄埔嫡系中的嫡系,蒋介石曾直言“服从陈诚就是服从我”,这份信任程度可见一斑。熊式辉性格中带着几分优柔寡断,面对派系纷争和战局恶化往往只会敷衍塞责,甚至曾虚报四平大捷来邀功请赏;陈诚则向来以强硬果决著称,蒋介石正是指望他能以铁腕手段整顿东北的混乱局面,挽回颓势。
![]()
更微妙的是,熊式辉和陈诚这两人早有旧怨,1932年陈诚“围剿”红军遭遇惨败时,熊式辉曾落井下石、颇有微词,此番陈诚主动收集他的罪证递交给蒋介石,也算是一报当年之仇。蒋介石此时需要的,是一个能不折不扣执行自己战略意图、严厉整顿军纪的绝对亲信,而不是一个处处掣肘、声名狼藉的“外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