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美国国防体系暴露出同步失衡的深层危机。《Defense One》等主流防务媒体点名五角大楼,称其在政府停摆期间形成了“战备黑洞”,训练中断、维护积压、任务准备率断崖下跌,已经超出短期预算问题所能掩盖的范畴。
与此同时,政府问责局(GAO)年初发布的一系列战备审计报告也早已指出,美军陆海空三军正面临装备妥善率长期下降、后勤体系入不敷出的系统性问题。过去曾被视为“全球投送能力无可匹敌”的美军,此刻正暴露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战力不是被对手击穿的,而是被自身制度层层掏空的。
媒体的表述不再是惯常的“挑战”“波动”,而是使用了“难以满足任务需求”“关键保障能力缺位”这样极具警示性的语言,直接推翻了过去对美军战力稳定性的共识。
过去,美国媒体即便在批评军费浪费或采购弊端时,也往往强调“总体战力仍全球最强”的基调。但2025年起,主流舆论口径发生明显转变。《国家利益》援引审计数据指出,美军的问题已不止是装备老旧或维护不足,而是其作战体系整体出现“结构性迟缓”与“战力兑现能力的系统性缺陷”。
这一切标志着,美国军力的“自证神话”正在破裂。而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这场破裂并非因外部冲击所致,而是五角大楼自己写进报告、签字确认。从系统表现看,衰退迹象不再局限于某个军种或单项能力,而呈现为从前线兵力到后勤维修,从作战思维到预算结构的全面老化。
神话的崩塌,不是被谁击碎的,而是军方自己将它写进了制度文件。
![]()
"冷战战法"彻底失效
美国陆军的问题在所有军种中最直观。它并非装备落后,而是整套战术逻辑无法适应当下的战争节奏。长期服务于反恐作战的编制和战法,过于依赖重装甲推进、纵深火力打击和集中指挥控制系统,这些优势一旦进入无人系统主导的战场环境,反而成为累赘。
乌克兰战场已经充分展现出现代陆战的底层变革:无人机、电子战和低空压制不再是技术附加项,而成为制胜主轴。而美国陆军在这些领域的表现,则显示出明显滞后。在反无人机系统建设上,部署进度与实战需求严重错位;在低空防空能力上,体系仍以冷战逻辑配置,不具备应对蜂群攻击的快速响应机制。
更关键的是,美军在战术体系的更新上,缺乏对实战反馈的及时消化能力。五角大楼内部报告早已指出,陆军与海军陆战队的多型主战装备长期达不到可用标准,而相关训练体系依旧按旧标准运转。这意味着,美军即便没有卷入冲突,也在“静态和平期”中不断丧失真实战力。
不是战场变了,而是美军还在用20年前的地图理解现在的战争。
工业虚浮,人才断代
三军战力同步下滑的真正根源,并非在战区,而在美国本土的工业与人力系统。
过去30年,美国将制造业持续外包,导致军事工业体系被压缩进少数几家巨头公司手中。一旦某个零部件断供或某条产线故障,整个系统便面临中断风险。以海军为例,舰艇维护周期不断被拉长,干船坞设施老化严重,后勤能力几乎无法支持舰队正常轮换。数据显示,部分水面舰艇的延迟维护从2010年代中期起连年增长,积压成本在2020年代突破历史高位。
空军同样如此。尽管拥有大量第五代战机,但真正可用的战斗单元比例常年偏低,F-35的妥善率连续多年低于55%,飞行员平均训练时长下降,人才断代加剧,而现代化系统维护人员缺口始终无法填补。飞行器在挂上高科技标签的同时,也被挂上了不可承受的运维负担。
问题不仅在装备,更在人。在工程技术领域,美国国防产业严重依赖“冷战期出生”的技术人员,年轻一代高端技工供给不足,使得高性能平台的运维体系频繁失链。军方近年多次尝试“工业人才回流”,但未能有效扭转颓势。
当工业基础和人力系统一起脱节,再先进的战机、战舰、战术计划,也只能是一纸战力愿景,难以落地为实战支撑。
军费越高,战力越低
在官方数据看来,美国的军费每年都在增长,2025年更是达到了历史新高,但正是这笔不断扩张的预算,掩盖了一个悖论:投入越多,美军的战斗力反而越稀薄。问题出在军工复合体这套长期运行的政治—商业—军事共同体上。它的本质,从未是为战场服务,而是为预算运转设计。
五角大楼在制定军购项目时,往往将大型计划拆分给多个州的承包商,从设计、集成到测试全面分散,背后的目的是在国会层面形成交叉绑定。一项武器计划是否延迟、是否有效,甚至是否完成,都不再由战场效果决定,而是取决于它所牵动的议员选区、工业就业与地方政府支持。这意味着,一旦一项计划启动,即便严重超支、反复延期,也极难被中止。
军购流程同样处于半封闭状态。军方设定作战需求后,成本与方案评估权力基本掌握在主要承包商手中。国会通常按照“预授权+追加拨款”的方式分阶段拨款,即使项目在初期就已显示出计划性失误,也会因为合约惯性与政治压力不断续命。在这样的逻辑下,军费增长并不等于作战能力增长,而更像是一个不断自我复制的商业项目池。
F-35项目是这一逻辑的集中体现:它横跨四十多个州,涉及数百家供应商和上千个子合同,妥善率常年低于标准线,但预算却年年追加。其背后不是性能决定拨款,而是拨款维持项目生命。这种“政治优先于战术、合同凌驾于效能”的模式,构成了美军最难纠正的制度性伤口。
而一支军队若无法用成本换来可靠战力,再高的预算也不过是纸面繁荣。这就是五角大楼今天面对的现实。
“全球存在”的悖论
对美军而言,真正的困境不在于打不赢哪一场仗,而在于它根本无法选择不去打。二战之后,美国将“全球存在”作为军事战略的基石,并以此构建起其在安全、金融与外交领域的多边话语权。但这种设计一旦制度化,就成了无法抽身的陷阱。
美国的全球部署体系不仅仅是一套军事安排,它已成为整个外交战略的支点。亚太基地支撑印太政策,中东基地维系石油稳定,欧洲驻军保障北约权威。每一块部署背后,不只是安全考量,还有盟友承诺、条约义务和金融市场信任。这意味着,哪怕美军在某个方向的战备能力已经无力维持,也不能轻言退出,因为一旦撤军,就不仅是撤出一个地理点位,更是对整个战略系统的动摇。
更棘手的是,美国国内的政治制度也在阻碍撤军。即使曾出现“本土优先”与“战略收缩”的倡议,无论是中东的撤军尝试,还是对欧洲驻军的调整计划,最终都因来自军方、国会、盟友的多重压力而无疾而终。美军不得不继续承担多个方向的高频部署和驻外基地运营,在看似维稳的同时,实际却在持续消耗自身有限的维修、训练与人力资源。
美军之所以无法“战略退场”,不是因为对手太强,而是因为整个美国对“存在”的依赖已渗透进制度根部。军事战略不再服务于国家利益的权衡,而反过来变成了制度自身的维稳工具。这种自缚逻辑正是当前美军结构性衰退的根源之一。
美军的战力不是一夜之间失去的,而是在预算堆叠中空转,在工业萎缩中钝化,在制度牵制中错配,在战略惯性中被锁死。它的衰退并非偶发,也不是突发事件,而是一种制度型的、路径性的、有记录可查的历史过程。
今天的五角大楼依旧富有、依旧拥兵、依旧全球部署。但再高的预算也掩盖不了这样一个事实:美军所代表的那个“无可匹敌”的神话,正是由它自己的系统性疲软,一点一点地推向崩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