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古貌新韵,品读角里|一纸家书里的商贸风骨

0
分享至



由青浦区融媒体中心匠心制作的

《角里来信:古貌新韵,品读角里》

系列短视频

从10月7日起温情上线

我们以四封视觉化的“信”为媒

邀您在“古貌新韵”中

一同深度“品读角里”


“古貌新韵”从《烟火手札》的市井滋味,《文脉手帖》的千年风骨,《传承家书》的匠心接力,到《活力请柬》的古今碰撞,四个维度,层层递进。我们不止于记录“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形貌,更着力解读其神韵——在漕运古道的流水中、在放生桥的石缝里、在世代相传的匠心里。让我们一同拆阅这些来信,重新发现一个既承载着“衣被天下”厚重历史,又跃动着当代脉搏的朱家角。


角里古镇的“貌”,是三十六座古桥挽起的流水人家;而这里的“韵”,是流淌了千年的漕运故事,是文脉风骨,更是弥漫在市井烟火中,那份随心所欲的舒坦自然。

《角里来信:古貌新韵,品读角里》

看第三封《一纸家书里的商贸风骨》“寄信人”

——国家文旅部“万名英才计划”金牌导游、建筑可阅读志愿者联盟金牌讲师唐来根

与青浦区融媒体中心主持人张佳祺讲述技艺与薪火相传的温暖故事。


《一纸家书里的商贸风骨》动线示意图:

珠浦电灯厂(起点,讲述“家国担当” )

↓(登船启程)

珠浦电灯厂码头→阿婆茶楼(大公义米行)

↓ (步入东井街)

⛺东井街69号:诸氏住宅(看中西合璧)

东井街55号:蔡氏住宅(感受家风传承)

朱里雅集珠玑阁(原一隅学堂)


朱家角,以它独特的自然环境及便捷的水路交通,织就了“黄金水道” 的商贸根基。民国期间,这里米业鼎盛,每逢稻谷登场,日收最高可达二三万石,靠着发源于淀山湖的漕港河,以宽阔水道与充沛水势直通淀浦河、汇入黄浦江,让青角薄稻、菜油行销百里。这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更催生了北大街 “长街三里,店铺千家” 的商贸盛景,南货、绸布、国药等数十类商号鳞次栉比。同时它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引四方人才汇聚,成就了古镇人文荟萃的盛况。而支撑繁华绵延百年的,是角里人刻在骨子里的优良品格和世代相传的团结自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读懂朱家角商贸繁华背后的精神风骨。


珠浦电灯厂:百年实业照初心


角里的晨光带着温柔,漫过漕港河的粼粼波光,轻轻落在漕港滩边一座砖红色的建筑上。这栋建筑是始建于1911年的珠浦电灯厂,它是青浦发电史上的里程碑,更是古镇包容开拓精神的具象化体现。仿欧风格的建筑独具韵味,罗马式拱圈大门庄重大气……指尖抚过,仿佛是一个能与时空相通的交点。大门上方“珠浦电灯厂”五个字刻在门楣上,历经百年风雨,却依旧苍劲有力。


作为青浦历史上第一家履行注册的企业,是朱家角包容开拓、广纳贤才的鲜活见证。它的诞生离不开江苏丹徒人马幼眉的远见卓识。1911年,马幼眉在此开设米厂,同时购置60匹柴油内燃机,既用于碾米又兼顾照明,珠浦电灯厂由此应运而生。马氏家族背景显赫,父亲马建忠是清末思想家、李鸿章的左膀右臂,二伯马相伯更是震旦、复旦、辅仁大学的创办者,这样的家世背景选择扎根朱家角,可想当年古镇的烟火与潜力。


1919年合并观明电灯公司,1956年公私合营,1960年由政府接管,2004年被公布为青浦区不可移动文物,百年间它从未远离,始终见证着古镇的变迁。


漕港河与阿婆茶楼:追寻百年前的旧影


码头的摇橹船静静泊在岸边,风里藏着的,是时光的沉淀。站在珠浦电灯厂门前,望着漕港河的水波,总忍不住想起当年的热闹,它曾是朱家角商贸繁荣的“黄金水道”。


顺着河道,远远瞧见位于东井街的阿婆茶楼。它的前身是大公义米厅,当年金家璋经营时,进门连粮库、后门接码头的格局,装卸粮食极为便捷,藏着的是古镇人做生意的实在。如今坐在临窗的位置,点一杯温热的阿婆茶,可感受它与漕港河共同见证的百年时光。


走出茶楼,踏上东井街的青石板,沿街的商铺一户挨着一户。两侧的建筑多是 “前店后宅” 的格局,旧时商号的痕迹或许就藏在不起眼的角落里。路边,每家门前都有一条窄巷口,巷道不宽,刚好容一人通过,窄窄的备弄藏在店铺之间,客人在前面选货,家人从备弄去后院,既不耽误做生意,又能顾着家里的事,全是角里人过日子的巧心思。


诸氏住宅:中西合璧显匠心


东井街69号的诸氏住宅,始建于晚清后期。这是一座婚房,是朱家角伤科名医诸风鸣为其长子结婚所建用。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在古镇中,显得独树一帜。住宅坐北朝南,呈 “一井一埭一花园” 的格局,院落民宅二侧厢房房屋均为单坡与主屋面,斜交一起面向院内天井,集水天井犹如聚宝盆,寓意着“肥水不外流”,尽显传统民俗智慧。


其中突显出中西合璧的,是其正面墙上充满欧式建筑元素,门套凸出的欧式线条、把原向下的涡卷饰“上翻”的罗马爱奥尼克柱头、还有罗马柱的多立克立柱头把中西风格揉得那样和谐。诸氏住宅将西方建筑的浪漫与东方居家的实用完美融合,是古镇人对多元文化的接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展现了古镇包容开拓的人文精神。


踏上放生桥的青石板,蓦然回首,诸氏住宅以独树一帜的风貌立在巷陌深处。中西合璧的建筑在天光里愈发清晰,在青瓦白墙的连绵画卷中,醒目得让人一眼难忘。


东井街55号蔡氏住宅:富而兴学传担当


东井街55号蔡氏住宅(蔡承烈之弟,蔡颂甫住宅)里,满是蔡氏的故事。这座建筑由一位吴姓木匠建造,后因无法供养卖给蔡氏。蔡氏祖上从福建建瓯迁徙至朱家角,以油车坊起家,“元号” 油车坊最终成为江浙沪同业榜首。


蔡家始终秉持 “富不忘本、富而为善” 的理念。1906年,蔡承烈在自家开设“私立一隅二等小学堂”(旧址位于今朱里雅集珠玑阁),后因场地受限,1909年又购置40亩地,建成全县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的“一隅二等学堂”。尤为可贵的是,这间学堂免费入学,开创了朱家角义务教育的先河。


民国四年,蔡家获得总统黎元洪亲署、教育部颁发的“育才成德”金匾,这份荣誉是对其担当精神的最佳褒奖。蔡氏家族不仅在商业上成就斐然,更重视家风传承,勤奋、好学、进取、诚信、清白、善举的家训融入血脉。


珠浦电灯厂的实业初心、漕港河的商贸繁华、阿婆茶楼的风云往事、诸氏住宅的匠心巧思、蔡家的兴学担当,共同勾勒出朱家角的精神图谱。在这里能感受到的不仅是角里商贸的热闹,更是潜藏在砖瓦里书写了数百年的角里品格,这也是朱家角能够聚财纳贤、海纳百川的根源。


下一封《角里来信》,将由“潮流派对发起人”寄出,带我们去探寻角里新思想、新文化的来由——那些藏在老巷深处的新故事,正等着被一一翻开。

古貌新韵,品读角里|跟着本地人,走一条够地道的角里动线

古貌新韵,品读角里|起个大早,走这条“文艺线”,独享水乡最本真的韵味

记者:施君(首席)、胡小凡

视频:施君(首席)、周于成(首席)、赵凌云

编辑:胡小凡

责任编辑:沈伟群(首席)

转载请注明来自“绿色青浦”官方微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绿色青浦 incentive-icons
绿色青浦
上海青浦新闻办官方账号
39416文章数 243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