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14 日凌晨,基辅上空的爆炸声打破了宁静。
俄罗斯这场大规模导弹无人机空袭,不仅造成 6 人死亡、35 人受伤,还意外炸到了第三方 —— 阿塞拜疆驻基辅大使馆。
一枚 "伊斯坎德尔" 型导弹直接落在使馆区域,围墙被炸出三米宽口子,办公设施和公务车辆全遭了殃。
![]()
这已经是阿塞拜疆相关设施第三次在俄对乌袭击中受损,巴库方面忍无可忍,当天就召见俄罗斯大使提出强烈抗议。
这场看似意外的外交风波,背后藏着俄阿两国积怨已久的矛盾,更牵动着高加索地区的地缘格局。
一、使馆遭袭细节:导弹直击区域,三次受损引质疑
11 月 14 日的基辅空袭规模空前,俄军一口气发射了 430 架无人机和 18 枚导弹。
其中包括 "伊斯坎德尔 - M" 弹道导弹、"匕首" 高超音速导弹等王牌武器,目标直指基辅的居民区和基础设施。
![]()
混乱中,一枚 "伊斯坎德尔" 导弹精准落在阿塞拜疆驻基辅使馆范围内,爆炸威力直接撕开使馆围墙。
混凝土碎块飞溅到马路对面,使馆建筑主体、领事部门和多辆公务车不同程度受损,万幸的是没有人员伤亡。
阿塞拜疆外交部当天就召见了俄罗斯驻阿大使米哈伊尔・叶夫多基莫夫,当面递交了抗议照会。
巴库方面明确表示,这不是第一次出现类似情况,所有事实都让人质疑导弹袭击的蓄意性质。
回溯过往,2022 年 3 月阿塞拜疆驻哈尔科夫荣誉领事馆就曾遭破坏,2025 年 8 月驻基辅使馆首次受损。
同月,阿塞拜疆国家石油公司(Socar)的油库也被俄军袭击命中,三次受损让双方矛盾持续升级。
此次抗议中,阿方明确要求俄方展开全面调查,给出详细解释,强调针对外交使团的袭击绝不可接受。
二、积怨已久:客机惨案 + 反复摩擦,俄阿关系一波三折
俄阿此次的外交风波,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长期矛盾积累的爆发。
时间拉回 2024 年 12 月 25 日,俄罗斯防空系统在格罗兹尼上空击落了一架阿塞拜疆客机。
这架客机上共有 67 人,最终 38 人遇难,这起惨案成为两国关系恶化的导火索。
让人诟病的是,俄罗斯总统最初不愿承认责任,这一态度引发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的强烈反对。
![]()
双方关系就此急转直下,之后俄罗斯在乌克兰境内多次袭击与阿塞拜疆相关的设施。
作为回应,巴库方面对俄罗斯官方媒体进行打压,拘留了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巴库分社负责人。
一系列操作让两国关系降到冰点,直到 2025 年 10 月,普京才正式承认客机是被俄防空系统击落。
随后阿塞拜疆释放了被拘留的俄媒负责人,两国关系才出现短暂缓和的迹象。
但谁也没想到,仅仅一个月后,就发生了使馆遭袭事件,刚修复的双边关系再次蒙上阴影。
更值得关注的是,阿塞拜疆在此期间已开始调整外交方向,11 月 6 日阿利耶夫明确宣布,该国军队全面转向北约标准。
这一决策被外界视为向西方靠拢的明确信号,也让俄罗斯对其的信任度大幅下降。
三、中立难守:一边抱俄一边亲乌,阿塞拜疆的平衡术失灵
在俄乌冲突中,阿塞拜疆一直打着中立旗号,但这种平衡在现实压力下逐渐失衡。
![]()
表面上,阿塞拜疆与莫斯科保持着长期伙伴关系,在能源等领域有深度合作。
但另一方面,它也没少给基辅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和能源支持,试图在两大势力间找生存空间。
不过这种两边不得罪的策略,随着俄方多次袭击其相关设施,变得越来越难维持。
此次使馆遭袭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第一时间与阿利耶夫通话,双方讨论了事件情况。
泽连斯基还透露,阿利耶夫明确谴责了此次袭击,并指出这不是俄罗斯第一次针对阿塞拜疆相关地点。
更关键的是,两人还谈及发展双边关系,泽连斯基直言 "双边合作的所有领域都开了绿灯"。
这一表态背后,是阿塞拜疆外交重心的微妙转移。事实上,阿塞拜疆与北约的合作早有铺垫。
早在 1994 年,阿塞拜疆就加入了北约 "和平伙伴关系计划",2025 年 6 月还参与了北约 "果断力量 - 2025" 演习。
8 月又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了在格鲁吉亚和土耳其举行的 "敏捷精神" 联合演习,军事上的靠拢十分明显。
阿塞拜疆的这种转变,本质上是在寻求多元化外交,减少对俄罗斯的依赖。
它一边从俄罗斯购买防空导弹,一边引进中国枭龙战机,还和土耳其、以色列深化军事合作,试图给自己上 "双保险"。
四、地缘震动:高加索格局生变,俄影响力持续下滑
此次使馆遭袭事件,看似是单次军事行动的意外,实则牵动着整个高加索地区的地缘格局。
对俄罗斯来说,阿塞拜疆的转向是个不小的打击。南高加索地区一直被俄罗斯视为传统势力范围。
![]()
但现在,阿塞拜疆不仅在军事上向北约标准靠拢,还在文化、经济领域加速 "去俄罗斯化"。
有消息称,阿塞拜疆计划关闭境内的俄语学校,逐步取消俄语教学,减少俄罗斯文化的影响。
更让俄罗斯警惕的是,阿塞拜疆还将赞格祖尔走廊租给美国 99 年,改名为 "特朗普路线",相当于给西方打开了一扇门。
这一系列操作,意味着俄罗斯在南高加索的影响力正在持续下滑。
而阿塞拜疆的举动,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让其他中亚国家也纷纷寻求多元化合作,进一步削弱俄罗斯的主导地位。
从俄乌冲突的角度看,此次事件也让冲突的外溢效应进一步扩大。
原本保持中立的阿塞拜疆,如今与俄罗斯矛盾加剧,与乌克兰合作升温,相当于改变了地区的力量平衡。
对阿塞拜疆自身来说,虽然通过向西方靠拢获得了更多支持,但也面临着不小的风险。
俄罗斯不会坐视自己的传统势力范围被侵蚀,未来可能会在能源、贸易等领域对其进行反制。
目前,俄罗斯尚未正式回应阿塞拜疆的抗议,但按照以往惯例,大概率会否认蓄意袭击,坚称是 "误击" 或 "防空拦截碎片所致"。
接下来,双方的博弈还会持续,俄方是否会道歉赔偿、调查结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后续关系走向。
而阿塞拜疆在保持与俄罗斯能源合作的同时,如何深化与西方的关系,维持自身平衡,也是个不小的考验。
这场由导弹引发的外交风波,最终会如何收场,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高加索地区的地缘博弈,只会越来越激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