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
这两天,成都一桩事把很多人心里那根弦拽得紧紧的。一个叫“和平小屋”的小展馆,本来是拿来展示侵华日军罪证照片,提醒大家别忘了那段伤痛。开馆的人,是来自法国的国际友人马库斯——他把外祖父留下的618张历史照片捐给了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展馆也自费搭起来,选在成都的一个老小区楼下。意义很清楚:历史不能被风吹走,记忆需要有人点灯。
结果,点灯的人遭遇挡路的手。马库斯团队在社交平台发视频求助,称有“自律委员会”的人上门,说展馆“占用了公共区域”,要每月交800元“占用公区费”,还放了狠话:“不交就让你们开不了业。”更刺耳的,是一辆车贴着门口地砖蹭来蹭去,边边角角被磕得不成样子。志愿者松松的母亲去拦,车一脚油门差点擦到人。那一幕,隔着屏幕都能感到后背发凉。
![]()
这事不是凭空冒出来。时间线清清楚楚。8月,照片完成捐赠;10月,“和平小屋”还在装修,没对外开放;11月,口头收费的事突然压到了门口。马库斯给出三点诉求:向四川和成都的市民公开道歉;向松松的母亲道歉;就那句“让我们开不了业”公开道歉。话不复杂,逻辑也不绕。展馆是公益属性,收费要有依据,有程序,有公示;车辆造成的损坏和危险行为,更不能用一句“误会”带过去。
有意思的是,视频里那几句对话很直白:
——“每月交800,公区费。”
![]()
——“这是什么规定?”
——“我们自律委员会决定。”
这种“说了就算”的口吻,听着让人别扭。社区自治不是没有边界,自治不是“自我授权”,公共管理不是“口头通知”。
![]()
舆情一热,当地部门很快进场。通报里给出信息点:所谓“自律委员会”,是老旧小区业主自发组织,用于小区公共事务协调;曾口头提出底商交“占用公区费”,说是用在公共开支上,没和商铺达成一致,实际没有收取。这份回应算是把“收费逻辑”摆到了台面上,也让大家看清了身份与权限之间的落差。
更关键的,是处置结果。马库斯团队反映的破坏与阻碍,推进到调解环节,“自律委员会”相关人员贾某已作出道歉并进行赔偿;当天陪同并喝了酒的“李书记”被停了职。这份处置,拿到了“获得权威认可”,让这件事情从“吵架”回到了“秩序”。有规矩的社区,哪怕是老旧小区,也要把每一笔费用、每一项管理,放在阳光下。
![]()
这事一出,网友的关注像潮水一样涌来。很多商户留言,说周围也遇到过类似的“口头收费”,有店主发声质疑:“公区费是谁定的?收据是谁开?钱去哪儿?”也有人表达支持:“不交这笔模糊的费用,是在维护公共规则。”更多的,是对马库斯的善意表达敬意。有人留言:“国际友人保存历史,跑来成都点灯,别让好心人寒心。”这句话,听着简单,其实很重。
需要说明一下,网传一些细节还有待细化,比如某些数字、某些具体动作是否存在进一步证据,暂无相关信息。关于过程的更细证据,建议以当地后续通报为准。
![]()
我想说几句“硬”的。公益空间,不该被任意收费;社区自治,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权力边界,要清楚,程序要透明,钱要有据。用口头通知去替代规则,风险不小;拿“自发组织”的名义去扩大权限,迟早会撞线。把这些原则讲清楚,不仅是保护马库斯,也是保护每一个底商、每一位居民。
再说情感层面的。马库斯捐的是照片,守的是记忆。他选成都开展馆,是把信任给到这座城市。这份信任被“刁难”了一下,好在转身就有人站出来,志愿者、邻里、管理部门,一步步把事拉回正轨。成都的热心,补上了这一块裂痕。这也是我对这座城的期待:有温度,有规则,有担当。
![]()
这件事给我们的提醒不止一条:
![]()
故事告一段落,但讨论不该停。你在社区里遇到过类似的“口头收费”吗?你认同这次的处置节奏吗?留言聊聊,让更多人看到真实的生活场景。别让好心人心凉,别让规矩变形。这句话,我愿意反复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