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伦敦金属交易所正式实施非美元交易限制措施。
作为全球金属贸易的核心定价平台,这一举动让整个行业都议论纷纷,全球金属定价体系迎来了一次重要嬗变。
![]()
这波操作表面看是LME对结算货币的调整,往深了挖,全是全球金属定价权的博弈大戏。
要搞懂这波炒作的根源,得先看看LME的治理结构有多特殊。
2012年,香港交易所收购了LME,本以为这会让中国在全球金属定价中多些话语权,结果却不是那么回事。
LME的实际运营权和监管权,还攥在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手里。
港交所虽然是法律层面的所有者,却只能通过董事会提提建议,没法直接干预核心决策。
![]()
这种“名义所有、实际掌控”的错位结构,给这次非美元交易限制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也让这场定价权之争多了层复杂底色。
美元霸权续命与市场需求的正面碰撞
全球近七成的金属贸易,都以LME价格为基准。
LME这次给出的限制理由是“非美元交易缺乏流动性”,但实际情况根本不是这样。
![]()
本来想觉得这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但后来发现,全是行政手段在干预市场规律。
数据不会说谎,人民币在金属结算中的交易量,三年时间就涨了三倍。
中东和非洲地区,差不多三分之一的长期金属订单,都已经换成人民币定价了。
很显然,多元货币结算的市场需求正在不断扩大,这是实体经济用脚投票的结果。
![]()
如此看来,LME这波操作本质上就是美元主导的国际定价体系,面对全球多极化趋势的一次应激反应,核心诉求就是维护美元的金融霸权。
英国在政治、经济和金融领域,一直跟美国保持高度协同。
LME这次的决策,也明显体现了英美在维护传统金融秩序上的共同立场。
![]()
但用行政手段强行干预市场自然发展,怕是最有体会的还是那些需要跨境结算的企业,这种做法终究难以阻挡全球金融格局的演变潮流。
中国力量崛起,多极化定价趋势挡不住
全球金属定价体系的多极化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了。
2025年上半年,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铝合约持仓量,比LME高出不少,这直接说明中国期货市场在全球金属定价中的影响力正在持续提升。
![]()
企业层面的动作更能说明问题。
中东最大的铜线生产商,还有矿业巨头必和必拓,都已经把上期所的人民币合约纳入了长期订单定价体系。
更早之前,宝武集团就先后和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必和必拓等全球三大铁矿石供应商,完成了人民币跨境结算合作。
毫无疑问,人民币在金属贸易结算中的应用场景,正在一步步拓展。
![]()
本来想单纯把这些看作企业的个体选择,但后来发现,这背后是实体经济推动多元货币格局形成的大趋势。
全球金属定价权,再也不是单一平台、单一货币能独霸的了。
外部环境的变化,反而成了推动自主创新的动力。
从科技领域到贸易环节,再到金融市场,每一次外部压力,都加速了自主生态的构建与完善。
这种在挑战中成长的发展模式,让相关体系的韧性持续增强,也为中国参与全球定价权竞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
国际金融领域的竞争,核心就是权力与影响力的博弈。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具备对等的制衡能力,才能在全球规则制定中拥有话语权。
当不合作的代价超出承受范围时,平等对话的基础才会真正形成。
LME这次调整非美元交易规则,短期内确实会掣肘全球金属交易的结算方式,但长期来看,根本逆转不了多元定价、多元结算的市场需求。
![]()
中国期货市场的崛起、人民币结算应用的扩大,还有全球企业对多元定价体系的认可,都在推动全球金属定价权向更加均衡、多元的方向发展。
这场围绕金属定价权的交锋,只是全球金融体系调整的一个缩影。
未来,更多领域的规则重构与权力博弈还会持续上演。
![]()
无奈之下,LME的限制举措或许能缓一时之急,但顺应市场规律、尊重多元需求、构建开放包容的定价体系,才是全球金属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搞不清那些死守单一货币霸权的势力怎么想的,毕竟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一点在金属定价权的博弈中,同样适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