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13日,荷兰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在接受英国《卫报》专访时抛出了一枚关键信息。他提到,荷兰政府对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采取行动并引发中方强烈反应后,自己曾就此事与德国经济部长赖歇通话,对方表示理解并支持荷兰的做法,并特别关切这一步骤对德国汽车产业的影响。
这意味着,自2025年9月底荷兰依据本国《国家安全投资审查法》对安世实施“临时接管”以来,一直对外声称这是“出于国家安全的独立决策”,但事实上在欧洲内部早已围绕这一操作进行过与德国方面的协调沟通。欧盟此前保持“集体沉默”,德国方面也从未主动表态支持,直到荷兰官员主动松口,“幕后共谋”才曝光。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美中领导人于釜山达成一揽子协议、外媒披露中方将有条件恢复安世芯片对欧洲车企出口之后,荷兰方面并没有同步宣布撤销临时接管令。卡雷曼斯公开表示,只有在确认安世恢复向欧洲客户稳定供货之后,海牙才会考虑调整或搁置这份赋予政府否决权的命令。
这并非简单的“谨慎态度”,而是一种明显的战术钳制:即便在中方恢复供货、展现最大善意之后,荷方依然保留对企业控制权的“灰色操作空间”,以“技术透明性”“系统安全性”等抽象标准作为长期审查借口,将政治干预常态化。
这场看似由荷兰主导的企业审查,事实上是欧陆力量对中资关键技术资产的一次“制度型收编”。而“中方让步、欧方加码”的博弈轨迹,也在这场拉锯中显现得毫无掩饰。
![]()
美方操控下的欧陆科技同盟
这并非孤例。过去几年,美国国务院与商务部一直通过出口管制、联盟倡议等方式向欧盟及其成员国施压,要求它们在关键技术出口、设备许可、供应链审查等环节“对中国执行一致标准”。在“芯片联盟”“可信技术伙伴”这些被华盛顿包装出的术语背后,是一套日益严密的跨境合规体系。
以 ASML 为例,荷兰原本允许其部分 DUV 光刻机出口中国大陆,但在美国多轮游说后,2024 年年初荷兰政府突然撤销部分相关出口许可证。美国更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间接挤压欧盟企业对华销售渠道。在个别收购与投资个案上,例如德国政府在 Elmos 芯片工厂交易中以国家安全为由叫停中资参与等,柏林已经多次收紧与中国相关的半导体投资,这在业界被广泛解读为顺应美国推进“对华技术围栏”的更大背景。
安世事件,表面上看是荷兰单方面的“安全接管”,但联系到其董事会中德资代表退出、股东会冻结投票权、荷兰议会限制中资董事参与决策等连环动作,不难看出,这是一场围绕“技术产权”的系统性拆解工程。
而美国扮演的角色并非幕后策划者那么简单,更像是构建规则、制定边界、授权动手的“裁判员”——欧盟则是在政治意志与产业现实之间试图用“模糊协调”掩盖其被动配合的处境。
卡雷曼斯所谓“我们原本并不打算公开此事”,正是此种“被动参与”的一种尴尬注脚。
德方角色困局
在此次风波中,德国政府并非行动最激烈的一方,但其“沉默背书”却极具象征意义。赖歇本人虽未公开披露太多案情细节,但围绕德国对华政策的公开研究和媒体评论普遍提醒,如果在半导体领域不断叠加投资审查和出口限制,德国必须预料到来自中方的有力反制,并在与荷兰等伙伴协调时尽量避免把本国产业直接暴露在第一线。
而作为德国经济支柱的汽车产业,对安世芯片的依赖已经无法回避。多家德系车企与零部件供应商(包括大众、博世等)都在使用安世生产的功率器件和车规芯片,业内普遍警告,一旦供应链长期中断,将直接波及自动驾驶控制单元、智能座舱、能量管理模块等关键系统,甚至迫使部分生产线停工。
正因如此,德国车企与零部件供应商近几周通过行业协会和政府渠道密集向柏林与布鲁塞尔反映风险,希望在与荷兰沟通时把供应稳定性放在首位。但截至目前,德国政府更多停留在“与伙伴协调”的表态上,既未公开反对荷兰的接管举措,也没有给出明确的调整时间表。
这种“只借刀、不担责”的做法,反映出德国在当前地缘格局下的战略焦虑:一方面不愿与美国和欧盟主流政策分道扬镳,另一方面又必须应对汽车行业核心零部件供应不稳的现实后果。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等机构多次警告,若安世供货长期受限,本已承压的电动车市场和上下游配套企业将面临进一步的减产风险。
在技术国家主义与制造业利益之间,德国选择了“模糊托底”,但最终恐怕两头落空。
中方反制路径
面对欧方冻结企业控制权、中资海外运营受限的现实,中方并没有简单选择长期“拉闸断供”。从公开报道看,中国在安世问题上的做法,是先通过出口管制暂停相关芯片对欧供应,再在美中达成协议后,对部分终端客户发放豁免,并明确限定用途与期限。
与此同步,中国主管部门近两年通过稀土、镓锗、电池材料等多个出口管制案例,把“终端用途、终端用户、履约记录”纳入审查范畴。安世获准在一定条件下恢复向部分欧洲企业供货,被普遍解读为在这一治理框架下的“定向豁免”,而不是回到过去那种“无条件准入”。
这不是单一反制,而是一种对供应链“软去风险化”的治理工具。中国的反应方式清晰地表达出一个意图:对规则破坏者,不做信任延续;对合作稳定方,维持最小必要流通。
与此同时,国内围绕车规级芯片的投资节奏在加快,地方层面不断宣布新增功率器件、车载 MCU 等项目,意在填补潜在缺口。包括华虹、士兰微在内的本土厂商近年来在汽车电子领域持续扩产,市场讨论中普遍把它们视作“被迫加速培育出来的备选供应源”,这与安世风波形成了隐性的呼应。
这种供应链的迁移,标志着中方正借助这场危机,加速重塑对外依存路径、补齐薄弱环节,同时以制度方式终结对“技术合规预期”的幻想。
全球资本同步警觉
安世(Nexperia)在马来西亚森美兰州芙蓉一带设有封装测试工厂,是当地重要的电子制造雇主之一,而公司全球员工总数已超过1.2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在东南亚生产基地工作。围绕荷兰接管安世的争议曝出后,当地媒体和业界人士开始讨论:一旦欧洲层面的政治干预长期化,马来西亚等生产基地的订单安排和新增投资都可能受到牵连。
东盟其他国家同样在观望。越南、印尼等希望承接更多电子制造产能的经济体,近年来一直在强调“供应链多元化”,这次安世争端也被不少当地评论拿来当作反面教材:如果关键环节过度集中在某一司法管辖区,一旦卷入地缘博弈,项目审批和投融资都可能被迫重来。
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媒体在跟进报道中指出,欧洲对中资企业采取“由投资审查延伸到接管管理权”的做法,本身就是对东盟国家的一次示警——任何把关键产业完全押宝在欧洲法律环境上的布局,都必须重新评估政治风险。
在资本和产业链层面,警讯已经在放大。汽车行业协会和供应链专业媒体统计,多家欧美整车厂与零部件供应商已经把“安世停供”和“欧洲政策不确定性”写进最新的风险提示,提醒投资者留意由政治决定触发的供应中断。
中方对安世供货的定向恢复,被国际市场视作“稳链姿态”,但同时也让第三方国家意识到:中国产业链既是全球流通核心,也是政治博弈高风险区。一旦欧洲不再被信任为“规则之地”,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粘性将大幅下降。
卡雷曼斯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欧洲一体化进程图,每个成员国被虚线串联,构建出欧盟共同体的“制度图景”。但这幅图此刻显得格外讽刺。
当荷兰宣布冻结中资企业资产,并承认事前协调德方时,这种“虚线联结”就不再是共同信任的象征,而是一种共同承担责任的伪装。每一条虚线下,都隐藏着现实裂痕:法德互不协调、欧盟内部技术路线冲突、对华政策摇摆反复、企业生存压力激增。
而中方在此过程中完成的,不仅是一次定点反制,更是一场路径重塑:用制度化响应替代情绪性对抗,用内生替代外包,用技术信誉体系替代对外部“规则庇护”的幻想。安世风波或许只是起点,它正在倒逼一个以中国为坐标轴的新型供应链格局。
这张地图,还连得下去吗?连不下去的,不是地理,而是政治信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