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六十载悬壶济世,一甲子杏林春满。自1965年创立以来,阳江市中医医院一路风雨兼程。这背后,是一代代中医人初心如磐、奋楫笃行,在传承中创新,在奋斗中成长,守护着百姓健康。
为铭记历史,彰显风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阳江记者站与阳江市中医医院联合推出《六十载杏林风华录》专栏。本栏目将聚焦医院发展历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医者和重点专科,记录他们与医院共同成长、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动人故事,展现六十年积淀的深厚医脉与新时代奋进强音,见证一所医院与一座城市健康同行的温暖力量。
2000年冬天,年轻的张帅第一次走进阳江市中医医院骨科,眼前的情景让他印象深刻:30张病床,一年手术量仅百余台。
25年后,还是那个骨科,却已焕然一新。年手术量突破6000多台,增长了数十倍;从一个综合骨科发展出5个特色专科;最早建成省中医重点专科,更成为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单位。这段从“小而简”到“大而强”的蝶变之路,是一部关于坚守、突破与传承的“正骨传奇”。
![]()
从“大而全”到“专而精”:骨科的五次裂变
“我刚来时,骨科还依附于大外科。”骨伤科主任郑开达回忆道。这位1992年从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进入医院的老骨科人,亲历了骨科独立后从弱到强的全过程。
骨科独立成科之初,医生大多是“多面手”。从简单的四肢骨折到复杂的手术,每位医生都要掌握全面的技能。这种模式在早期培养了医生的综合能力,但随着患者数量增多、病情复杂化,其局限性逐渐显现。
2002年至2004年,医院做出战略性调整:将大骨科分成三个专科——骨伤科、脊柱科和骨关节病科。这次分科开启了骨科专业化发展的新篇章。
“专病专治是医疗发展的必然趋势。”郑开达深有体会地说,“如果不细分科室,医生的精力分散,疑难杂症的处理效果就会打折扣。”
分科后的效果立竿见影。各科室在各自领域深耕细作,技术水平快速提升。脊柱科专注于椎间孔镜、关节镜微创技术;骨关节病科率先在粤西开展3D打印辅助关节置换;骨伤科则在中医正骨与显微外科结合上形成特色。
2024年8月,随着业务量持续增长,医院再次将原骨关节病科拆分为骨关节病科和骨伤二科。拆分后新的骨关节病科开展人体主要关节重建手术、运动损伤修复及微创治疗等,骨伤二科则聚焦骨伤中医诊疗。
骨伤二科负责人孙小东表示,作为中医院人,有责任也有义务传承和发展传统中医技术,因此,该科室将致力打造中医药特色鲜明的骨科品牌,为患者提供温和有效的治疗选择。
今年11月14日,新的科室——手足、小儿、经典骨科成立。至此,骨科完成了从“1到5”的蝶变,病床数从30张增至近300张,形成了完整的专科体系,而所有骨科年手术量超6000台。
![]()
从“手摸心会”到“精准微创”:技术融合的突破
“最初,我们做个复杂手术都要请专家指导。”张帅说。如今,他所在的骨关节病科一年手术量约2000台,而张帅也成长为骨关节病科主任。
手术量的倍增,从来不是简单的数字增长,而是技术能力质的飞跃,这一飞跃的背后,是中西医深度融合的结果。
省名中医、副院长招健明对此感受颇深。招健明是该院骨科领军人,曾任大骨科主任,他在传承中医正骨“简、便、验、廉”优势的同时,清醒地认识到:“关节内骨折、严重开放性损伤等,单纯手法难以达到功能康复标准。”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长期的实践中,招健明带领团队探索出一条守正创新之路。他将传统正骨手法系统总结为“三步八法”:一看二摸三定方案,配合牵引、截顶、提拉等八种手法。这套标准化流程既便于传承,又保证了质量。
针对骨折延迟愈合难题,招健明研发出“散瘀生骨散”。经过9年临床观察,服用该药的患者骨愈合率达92%,恢复时间缩短约20%。该方在医院医联体内推广。
在现代医疗技术方面,各骨科同样不遗余力。脊柱科在阳江地区率先开展脊柱内镜手术;骨关节病科最先开展人工关节置换;骨伤科成功开展双侧髋膝关节同期置换等高端手术。
招健明团队还将中医正骨与现代微创技术结合,创立了一套“八法整复骨折闭合穿针灸法”——在X光引导下用克氏针经皮固定骨折,破解了传统夹板固定易移位、患者不适的难题,不用开刀,即能达到解剖复位、固定牢固的治疗效果,最考验骨科医生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使用该疗法效果更佳且实惠。
该疗法已成为广东省特色优势诊疗技术培育项目,并在省内推广。招健明总结,中西医治疗方法不是彼此取代,而是优势互补,核心始终是“以最合适的方式去帮助患者”。
![]()
从“师带徒”到“体系化”:人才培养的传承与创新
技术的突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在阳江市中医医院骨科,一套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日益完善。
“我刚毕业时,跟着刘开友主任学习手法整复。”郑开达说。如今,他也带着多名徒弟,将中医整复、用药等技术一一传授。
2025年1月,“招健明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正式揭牌。工作室9名医生中,8人是学术继承人。招健明要求弟子既要深研《黄帝内经》等经典,也要关注现代医学进展。
![]()
与传统师承不同,这里的人才培养走的是中西医结合之路。“所有骨科医生都必须通过至少一年显微外科培训。”招健明说,“因为骨折常合并神经血管损伤,手术中需要血管神经吻合。没有扎实的显微技术,在以后骨科手术的道路上很难走得更远。”
“刚毕业的医生理论丰富,但实践经验不足。”孙小东表示,带教年轻医生要以临床实战为核心,搭配带教指导与技术锤炼,加速创伤骨科年轻医生成长。与此同时,科室与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保持紧密合作。“专家定期来院指导,我们派医生出去进修,这种交流机制一直延续着。”张帅介绍。
![]()
脊柱科主任关天雨2003年来就先后在广州、天津、上海、北京、重庆等地国内一流骨科医院进修,学习目前最先进的技术及前沿理念。填补阳江地区多项技术空白。于2019年在阳江率先将UBE技术应用在脊柱疾病的治疗,该手术具有可视化和软组织破坏少、出血少的优点,高龄老人容易耐受;2021年,又完成首例UBE镜下腰椎管狭窄症减压融合内固定高难度手术。
这套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科室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如今,骨科科室拥有高级职称医护人员30多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技术全面的专业团队。
从“治疾病”到“暖人心”:医学温度的坚守
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科室始终坚守着医学的温度。
“我们对患者要有关心、爱心、细心、耐心。”这是关天雨经常对科室医生说的一句话。在他看来,缺乏爱心的医生,技术再好也难以真正帮助患者。
这种人文关怀首先体现在治疗选择上。尽管已能开展各种高难度手术,但对于适合保守治疗的病例,医生们仍会优先选择创伤小、费用低的方案。
![]()
“保守治疗符合国情。”孙小东说,“患者康复快、花费少、功能好,这是中医的传统优势。”对四肢简单骨折、创伤性损伤、关节脱位等,只要条件允许,科室都会优先考虑保守治疗。
人文关怀还体现在对患者的全方位照护上。科室积极开展中药热奄包、耳穴压豆、艾灸疗法等中医特色护理,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康复。
骨关节病科护士长孙彩娟带领团队开展的《耳穴压豆配合中药烫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肢体疼痛的护理研究》,荣获2017年阳江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体现了护理工作在患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见过太多因脊柱侧弯而蜷缩的身影,亦见证无数术后挺直腰杆的笑容——医者之幸,莫过于亲手为患者找回抬头挺胸的勇气。”关天雨这样说。
![]()
“我们不仅是医生,更是患者的希望。”张帅说,“每当看到患者经过治疗重新站起来,我们就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
撰文:陈步上 黄艳艳 阮锦钰
【作者】 陈步上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