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6月18日,福建长汀,上午10点。
一个戴眼镜的文弱书生盘腿坐在草地上,对着行刑队笑着说:「此地很好。」
枪声响起,36岁的瞿秋白倒下了。
远在南京的蒋介石或许没想到,这一枪,打掉的不只是一个共产党领袖,更是国民党最后一次争取知识分子和民心的机会。
更讽刺的是——5个月后,他自己提出要「打通与共产党的关系」。
![]()
01
1935年2月24日,福建长汀县水口镇,天刚蒙蒙亮。
瞿秋白和几个同伴正在路边生火做饭,突然被国民党保安团包围。
激战一个时辰,护送的红军战士死伤大半,何叔衡中弹牺牲。瞿秋白患重病,连日翻山越岭,体力不支,倒在灌木丛中被俘。
被捕时,他报了假名——林琪祥,自称医生,上海人。
文弱儒雅的气质,确实像个医生。敌人起初没怀疑。
但好家伙,人算不如天算。
02
4月下旬,一封密电从南京发到福建:「据可靠情报,共匪头目瞿秋白在你部俘虏群中,务必严密清查。」
宋希濂,国民党第36师师长,立刻命令参谋长逐个排查。
很快,在上杭监狱,一个叫郑大鹏的叛徒指认了瞿秋白。
这下炸了。
瞿秋白是谁?中共第二任最高领导人,翻译了《国际歌》,组织过南昌起义,国民党悬赏两万大洋的通缉犯。
消息传到南京,蒋介石亲自召集高层会议。
问题来了:这么一个大人物,杀还是不杀?
03
会上,吵翻了天。
戴季陶,国民党右派,拍桌子:「中国青年,死在秋白思想下的,不止几千几万!这样的人不杀,要杀谁?」
蔡元培,大学院院长,摇头:「瞿秋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学贯中西,不应该杀。」
还有人提第三个方案:劝降。
说白了,瞿秋白影响力太大,如果能让他投降,哪怕不公开反共,只是当个翻译,对共产党也是沉重打击,对国民党是巨大胜利。
蒋介石沉默了一会,最后说:「先劝降,劝不动再说。」
于是,一场持续一个多月的劝降戏码开场了。
![]()
04
宋希濂亲自去看瞿秋白。
巧不巧?宋希濂当年在黄埔军校时,瞿秋白讲过课。算起来,还是师生。
宋希濂客气得很:「瞿先生,身体怎么样?有什么需要尽管说。」
瞿秋白咳嗽几声:「给点药减轻病痛就行,治病没必要了。」
宋希濂换了个话题:「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
瞿秋白笑着打断:「宋先生,现在争辩这些不合时宜。任何语言改变不了我们今天相对立的位置。」
宋希濂碰了一鼻子灰。
但这还没完。
军统来了,派人软硬兼施。
不行。
中统也来了,陈立夫亲自派高级智囊王杰夫,带着优厚条件:「不需要你发表反共声明,只要到南京当翻译就行,俄文、英文随你选。」
瞿秋白回了一句话:「人爱自己的历史,如同鸟爱它的翅膀。请勿撕破我的历史。」
说得王杰夫哑口无言。
05
劝降持续了一个多月,从5月初到6月初。
这期间,瞿秋白的待遇不错——单人牢房,师级军官伙食,每天能出门散步,还给笔墨纸砚。
他在狱中写下《多余的话》,写了七首诗,还接受了《福建民报》记者采访。
记者问他对鲁迅的评价,他说:「鲁迅是革命的同路人。」
简直了,这是在用最后的时间保护朋友。
但蒋介石等不下去了。
6月初,宋希濂把所有案卷发给南京,请蒋介石定夺。
蒋介石看完报告,脸色铁青。
这个书生,竟然如此顽固。
他一边面临华北危机(日本刚签了《何梅协定》),一边要应付共产党,还要防着地方军阀,正是焦头烂额的时候。
瞿秋白劝不动,留着是祸害。
6月2日,密令从武昌行营发出:「瞿匪秋白即在闽就地枪决,照相呈验。」
只有七个字——就地处决,照相呈验。
![]()
06
6月17日晚,密令送达长汀。
宋希濂读完,把电报折好,放进抽屉。他叫来参谋长、政训处长、特务连长,五个人在办公室坐了两个小时,商定第二天上午10时执行。
这一夜,宋希濂彻夜难眠,特意嘱咐部下准备好酒好菜送去。
但瞿秋白没吃。
他泡了一杯浓茶,点了一支烟,坐在窗前,写下绝笔:
「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写完,他抬头看了看窗外的石榴树,那棵树正开着火红的花。
第二天早上8点,看守进来通知:「今天行刑。」
瞿秋白点点头,没有惊讶,也没有发问。
他换了一身干净的白衣长衫,用清水洗了脸。
早餐送来,他没吃,只喝了一口水。
9点20分,政训处长蒋先启来接他。
瞿秋白整理了一下衣领,神态自若地走出牢房。
宋希濂站在办公室里,透过窗帘缝看着这个瘦弱的背影一步步走远。
他站直身体,向老师行了最后一个注目礼。
然后,瞿秋白走进中山公园,在那里喝了一口酒,沿途唱着《国际歌》,走向罗汉岭下的草坪。
到了刑场,他向行刑队提了两个要求:一是要坐着受刑,不能跪;二是子弹不能打头部。
然后,他盘腿坐在草地上,点头微笑,说出最后一句话——
「此地很好。」
枪声响起。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之一,翻译《国际歌》的人,就这样死在福建长汀的一个草坪上。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才真正让人震惊。
因为这一枪的后果,蒋介石5个月后就尝到了。
而这个后果,直到14年后,才彻底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