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老城区的李阿姨今年58岁,前几年总被老姐妹们夸“身材苗条不显老”。她的瘦身秘诀特别“硬核”:
米饭只吃半碗,肥肉碰都不碰,连炒菜都要把油滤干净,硬是把130斤的体重降到了118斤。
可瘦下来没半年,问题就来了——爬楼梯腿软、买菜拎不动袋子,去年体检还查出了贫血和骨质疏松,医生说她是营养跟不上,身体“扛造”能力太差了。
![]()
这让李阿姨满肚子疑惑:“不是说瘦了更健康吗?怎么我越瘦反而毛病越多?”
一
其实很多中老年人都有这样的误区,直到身边有人用亲身经历打破了“千金难买老来瘦”的老话。
李阿姨的邻居张叔,今年65岁,身高1.75米,体重一直稳定在145斤左右,算下来BMI大概24.7,平时很少感冒,冬天还能骑着电动车去郊区钓鱼,体检报告上各项指标都很平稳。
后来李阿姨跟着张叔学养生,才知道原来50岁以后,体重真不是越轻越好。
研究发现,50岁以上人群的体重和死亡风险呈“U型曲线”:BMI低于20或高于28的人,患病风险明显更高;
而BMI在25-26.5之间的人,健康状态最稳定,长寿几率也更高。简单说,就是“微胖”比过瘦、过胖都更健康。
![]()
李阿姨照着这个标准算了算,自己身高1.62米,理想体重应该在128-135斤之间,之前118斤的体重,BMI才19.3,远低于健康区间,难怪身体底子越来越差。
之后她慢慢调整饮食:早餐加了全麦面包和水煮蛋,午餐保证有一两瘦肉或一块鱼,晚餐也不再刻意节食,偶尔还会喝杯牛奶补充蛋白质。
二
调整了大半年,李阿姨的体重回到了132斤,BMI刚好25.1,正落在“黄金区间”里。
更惊喜的是,她的贫血好了,爬楼梯也不喘了,冬天出门买菜,拎着两大袋东西也不费劲。
她这才明白,中老年人的“微胖”,其实是身体的“能量储备库”,遇到感冒、小病痛时,有足够的营养支撑身体恢复,不像过瘦的人,一点消耗就扛不住。
可能有朋友会问,50岁以后到底怎么算“理想体重”?
其实核心就是算BMI,公式很简单:体重(公斤)÷身高(米)÷身高(米)。
举个例子,身高1.65米的人,体重130斤(65公斤),BMI就是65÷1.65÷1.65≈23.8,属于健康范围;
如果体重140斤(70公斤),BMI就是70÷1.65÷1.65≈25.7,刚好是“微胖黄金区”。
![]()
这里要特别说明,不同年龄段的标准不一样:
50-64岁:BMI保持在20-26.9都正常,25-26.5之间最理想;
65岁以上:可以放宽到20-27.9,轻度超重(25-29.9)反而更有利,因为这个年龄段消化吸收功能下降,适当的体重意味着营养充足;
80岁以上:推荐BMI22-26.9,这个区间能降低跌倒和患病风险,还能预防肌少症。
三
但要注意,“微胖”不是“大肚腩”!
腹部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会增加高血压、糖尿病风险。
李阿姨现在每天洗完澡都会量腰围,保持在82cm左右,既不刻意瘦腰,也不任由肚子变大。
李阿姨现在也不盯着体重秤纠结了,而是通过两个方法保持稳定:
一是饮食“不挑食”:
每天保证50克瘦肉或鱼虾(补充蛋白质),200克蔬菜(补维生素),偶尔吃点坚果(补微量元素),不刻意戒油戒盐,但也不暴饮暴食;
二是运动“不偷懒”:每周3次广场舞,每次1小时,平时买菜尽量走路,晚上在家做10分钟拉伸,既增强肌肉力量,又不会累到自己。
![]()
四
现在李阿姨总跟老姐妹们说:“以前为了瘦,饿得头晕眼花,真是傻!现在体重刚好在‘黄金区间’,身体舒服,心情也舒畅。”
其实对50+的人来说,健康的体重不是“越轻越好”,而是贴近理想BMI,保持稳定且脂肪均匀分布。
最后要提醒大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如果体重突然增减,或者伴随头晕、乏力、关节疼痛等不适;
一定要先去医院检查,不要盲目自查自治,也别随便跟风减肥或增重。
注:文中图片均来自视觉中国,仅作参考,与内容无关
温馨提示:本文所载的健康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医生进行沟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