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AI硬核资产持续调整,市场关于“AI泡沫是否将破灭"的讨论甚嚣尘上。从A股的光模块、算力服务器到美股的英伟达产业链,相关标的均面临显著调整压力。华尔街到A股,看空声音不绝于耳。然而,细究本质,当前调整更多是技术性修整,远非泡沫破灭的前兆。
纵观6月至10月的AI板块行情,机构投资者密集布局,持仓逐渐拥挤,当这种高度一致的预期遇到市场环境变化,调仓行为便容易引发剧烈波动。这类似于高速公路上的车队效应,头车刹车,后车连环反应。但重要的是,这不是道路本身(AI产业基本面)出现问题,而是车辆密度(资金集中度)过高导致的正常交通堵塞。
历史经验表明,任何颠覆性技术从诞生到成熟,都会经历多次"过高期望的峰值"和"泡沫幻灭的低谷",当前AI板块的调整,更像是爬升过程中的必要休整,而非坠入深渊的开始。
市场常将当前AI热潮与1990年代末互联网泡沫类比,但二者存在根本区别。
互联网泡沫时期,企业普遍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烧钱换流量"是主流,估值严重脱离基本面,那个年代的投资者为一个个概念买单,却看不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反观当前AI领军企业,无论是英伟达还是国内科技巨头,都已展现出明确的盈利能力和商业落地场景。
更关键的是,当时互联网技术本身尚不成熟,拨号上网的体验远远无法支撑人们对其未来的想象,而今天,ChatGPT等AI应用已经展现出超越传统工具的能力,从代码编写到文案创作,从工业质检到自动驾驶,AI正在真实地提升生产效率。
估值方面,互联网泡沫顶峰时,纳斯达克整体市盈率超过70倍,而当前AI核心企业的估值仍处于相对合理区间。美国七大科技公司的估值与市场平均水平基本持平,这与当年任何挂上".com"后缀的公司都能暴涨的情景判若云泥。
判断AI泡沫是否真将破灭,需要关注四个关键信号,而这些信号目前均未出现。
首先,上游芯片需求依然强劲,英伟达对未来几个季度的营收预期依然乐观,数据中心业务增长动能充足。作为AI产业的"卖水人",英伟达的业绩是衡量行业热度的最直观指标。
其次,科技巨头的AI投资仍在加码,从微软、谷歌到百度、阿里,主要玩家不但没有收缩战线,反而在增加AI领域的资本开支。这种基于长期战略的投入,反映了产业资本对AI前景的坚定信心。
第三,AI企业的营收与投资增长仍保持同步,当前主要AI企业并未出现投资收缩与业绩下滑的背离现象,新增投入仍能带来相应的边际收益。
最后,健康的融资结构是另一重要指标,目前AI领域的投资多由股权融资和企业自有资金支撑,而非依赖高风险的债务融资。这种融资结构更能抵御市场波动,避免因资金链断裂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对投资者而言,当前市场的波动反而提供了重新审视AI产业的机会,在行业上行周期中,难免会有鱼龙混杂的现象,市场调整实际上起到了去伪存真的作用,让真正有技术实力和商业落地能力的企业脱颖而出。
展望未来,AI产业的发展绝非一帆风顺,必然会经历多次的技术突破、商业验证和市场出清,但方向是明确的,AI技术正在并将继续深刻改变各行各业的生产方式。
投资者应保持战略定力,聚焦那些拥有核心技术、清晰商业模式和健康财务指标的企业,避免被短期市场情绪左右。同时,密切关注前述四大风险信号的变化,做到既不错失产业变革的机遇,也不盲目追逐脱离基本面的概念炒作。
当下的AI发展,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泡沫论的喧嚣之下,掩盖的是AI技术扎实进步和商业落地加速的现实。对于真正理解行业规律的投资者而言,每一次深度调整都可能成为布局长期价值的机会。
AI革命方兴未艾,现在谈论泡沫破灭,恐怕为时过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