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自曝最纠结时刻。
茅台攀升至2600元关口时,想卖却没有卖,因为他当时没有找到替代标的,毕竟他的持仓规模太大了。
“宁可承受50%回撤也不持现金”是纪律。
很厉害的一个人。但段永平如果不去美国,不做投资,而是坚持做企业会怎么样?
这才是最有意思的地方。
![]()
任正非、王石、段永平:三个人,三条路。
我认为如果了解了这三个人的选择和道路,国内老板的发展方向基本就清楚了。
首先我们看生于1944年的任正非,他中年创业,真正是心系一处,数十年就坚持做企业,他没有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完全是为了理想而奋斗。
其胆魄,其能力,其格局,无疑都让人敬佩,但老方说任正非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他的发心和动机,这才是决定一个人成为什么人的关键。
我看跟任正非同时期的企业家,比如柳传志也取得了巨大成功,他在企业界名望很大,地位很高,不过柳传志好像就缺少任正非那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理想主义者,这是我对任总的看法。
![]()
然后是生于1951年的王石,他的选择也很有代表性。
当年有句流行语: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是国内经济最活跃的地方,是创业的热土。
不管任正非还是王石、段永平,他们都是在广东创业,“天时地利”的条件是相似的。
王石把万科做得非常好,他确定了万科的职业经理人模式,在名利之间他选择了名,而且更进一步,做到了急流勇退,王石说“我的成功就是万科不再需要我的时候”。
尽管这种“功成身退”的做法让王石获得了美誉,可从他74岁时候的表态(万科是我创建的、制度是我建立的、团队是我培养的、接班人是我选择的)看,他还是想出来为万科“尽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