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嵩山少林寺的晨钟总是比山间的第一缕阳光更早唤醒万物。寺内的菩提院外,几株千年古柏枝繁叶茂,树下的青石阶上,常年坐着一位身着粗布僧衣的老者。他便是从西域而来,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的达摩祖师。
这年深秋,嵩山的寒意比往年更甚,达摩祖师的身体也日渐衰弱。弟子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纷纷恳请祖师安心休养,可达摩却只是淡淡一笑:“生死乃轮回常态,何须挂怀?我此生化缘将尽,唯愿在圆寂前,将毕生修行所得传于有缘人。”
![]()
弟子中,最虔诚的当属慧可。他早年为求佛法,曾在雪地里跪了三天三夜,甚至自断一臂,只为向达摩请教 “安心之法”。如今见祖师身体抱恙,他更是日夜守在菩提院外,悉心照料,只盼能多聆听祖师的教诲。
一日清晨,慧可像往常一样端着汤药走进菩提院,却见达摩祖师正坐在禅床上,神色平静地望着窗外的古柏。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祖师身上,竟让他看起来多了几分超脱尘世的仙气。
“师父,该喝药了。” 慧可轻声说道,将药碗递到达摩面前。
达摩摇了摇头,示意慧可将药碗放下,然后缓缓开口:“慧可,你随我修行多年,可曾悟得‘心无挂碍’的真谛?”
慧可愣了一下,躬身答道:“弟子愚钝,虽每日打坐修行,却总被执念所困。有时越是想静心,心中的杂念反而越多;越是想破除烦恼,烦恼却像藤蔓般缠绕心头,无法挣脱。”
![]()
达摩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你能察觉自身执念,已是进步。世人皆被‘我执’所困,总以为‘心’是有形之物,能被掌控,却不知‘心本无体,因境而生’。我此生化缘将尽,今日便将打坐时能助人开悟的三句话传于你,你若能牢记于心,日日践行,必能破除执念,实现心的开悟。”
慧可闻言,连忙双膝跪地,双手合十,恭敬地说道:“弟子愿洗耳恭听,恳请师父赐教!”
达摩缓缓闭上眼睛,声音平静却充满力量:“第一句,‘念起即觉,觉后即无’。”
慧可皱起眉头,疑惑地问道:“师父,何谓‘念起即觉,觉后即无’?弟子打坐时,心中常有各种念头涌现,有时是过往的回忆,有时是未来的担忧,每当此时,弟子便会刻意压制,可越是压制,念头反而越强烈。”
![]()
达摩睁开眼,看着慧可,耐心解释道:“你错在‘刻意压制’。念头本是虚妄,就像山间的云雾,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无需刻意挽留,也无需刻意驱赶。所谓‘念起即觉’,便是当念头出现时,要立刻察觉它的存在,不被它牵着走;‘觉后即无’,则是在察觉念头后,不执着于它,不评判它,让它自然而然地消失。就像你在河边看流水,水流过便过了,你不会去追着水流跑,也不会去阻止水流,只是静静地看着它,念头也是如此。”
![]()
为了让慧可更好地理解,达摩又举了一个例子:“从前有个僧人,每次打坐时都觉得有一只蚊子在耳边嗡嗡作响,扰得他无法静心。他越是想赶走蚊子,蚊子就越在他耳边盘旋。后来,老和尚告诉他,‘你不必赶走蚊子,只需知道它在哪里即可’。小和尚照做,没过多久,便不再在意蚊子的声音,安心进入了禅定。这便是‘念起即觉,觉后即无’的道理 —— 不与念头对抗,只需觉察它,它便无法干扰你。”
![]()
慧可仔细品味着达摩的话,心中似有顿悟:“师父,弟子明白了。以前弟子总把念头当成敌人,想要消灭它,却不知念头本无善恶,只是一种自然的心理现象。只要能觉察它,不执着于它,它便会像云雾般消散。”
达摩点了点头,继续说道:“第二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慧可喃喃重复着这句话,“师父,‘无所住’是不是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