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章《论语》。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正直、勇敢,说真话、做实事。可长大后才发现,现实远比书本复杂得多。
那么,身处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到底是该挺身而出、直言不讳,还是明哲保身、委曲求全?
这道题,恐怕很多人都曾困惑过,甚至在心里反复挣扎。
其实,2500 年前孔子用一句话,便说透了这一切。
今天,就来聊聊,孔子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论语·宪问》
孔子说:“国家有道,高言高行;国家无道,高行卑言。”
![]()
这句话到底在说什么?
先把这句话拆开来看。
危,不是危险的危,是端正、正直的意思,就像正襟危坐里的危。孙,通逊,是谦逊、委婉的意思。
整句话意思是:朝局清明的时候,说话要直接,做事要正派;朝局黑暗的时候,做事依然要正派,但说话得懂得拐弯。
你看,孔子很智慧,他没说邦无道就躺平,他强调的是不管什么时候,行为都得正直,这是底线。变通的只是说话的方式。
曾记得最初在语文课本里读到它,觉得就是一句枯燥的古文。时隔很多年,读到《《贞观政要》里魏征的故事,又翻阅到《晏子春秋》里晏婴的案例,才懂这句话的分量:它不是教你圆滑,而是教你在复杂的世界里,如何既守住本心,又活得下去。
![]()
邦有道时:为何要危言危行?
什么叫邦有道?
就是整个环境清明,上位者愿意听意见,大家都在往好的方向努力。这时候你要是还藏着掖着,那就是浪费机会。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魏征。
《贞观政要》里记载,魏征跟唐太宗那叫一个不客气。有一次,唐太宗想修个豪华宫殿,魏征直接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陛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隋炀帝就是修宫殿修到亡国的,您可别步他后尘。”
换作别人,早就被拖出去砍了。但唐太宗不仅没生气,还把宫殿的图纸烧了。
为什么?因为那是贞观之治,太宗求贤若渴,魏征知道这个环境下,直言才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他不说,谁说?
还有一次,唐太宗得了只鹞鹰,正玩得开心,看见魏征来了,赶紧把鹰藏在怀里。魏征装作没看见,故意奏事拖了很久,等他走了,太宗掏出鹰一看,闷死了。
太宗明白魏征是故意的,但他没发火,而是反思自己:魏征这是在提醒我别玩物丧志啊。
由此看出,这就是“危言危行”的价值,环境好的时候,直言不是找茬,是帮忙。
![]()
邦无道时:为何要危行言孙?
但如果环境不好呢?比如上位者昏庸,奸臣当道,你还硬着头皮直言,那不是勇敢,是找死。
屈原就是个反面教材。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写得很清楚:楚怀王昏庸,听信谗言,屈原多次直言进谏,结果被流放。他到最后依然不改,写下《离骚》,表达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最后投江而死。
屈原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坚持,但换个角度想,如果他能稍微言孙一点,是不是还能为楚国多做些事?
对比一下晏婴,你就明白“危行言孙”的智慧了。
《晏子春秋》里有个故事:齐景公喜欢用刑罚,很多人被砍了脚。晏婴作为国相,没有直接指责景公残忍,那样只会惹怒他。
有一天,晏婴陪景公逛街,走到市场,晏婴突然指着一家店铺说:主公你看,这里卖假脚的店铺,比卖鞋子的还多呢。
景公愣住了,但转瞬就明白了:砍脚的人太多,所以假脚才卖得好。他当场下令减轻刑罚。
你看,晏婴的行为是正直的,他反对刑罚,但言语是委婉的,他没有直接骂景公。这就是“危行言孙”,既保全了自己,又稍微改变了现状。
我有时候会想,如果屈原学学晏婴,是不是就能多活几年?但转念一想,屈原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的宁为玉碎,而晏婴的智慧则在于韧性生存。两者没有对错,只是不同的选择。
但孔子的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更温和的选项:在不放弃底线的前提下,用更智慧的方式活下去。
换句话说,“言孙”不是让你放弃自己,而是让你学会在不同的环境下,用不同的方式坚持自己。
![]()
言孙不是怂,不是妥协,是策略
或许,很多人认为“言孙”,是圆滑,是该说的不说。这不就是认怂,是妥协、是讨好吗?
当然不是。
《史记·留侯世家》里张良那些事,就会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刘邦打进咸阳后,看到秦朝的阿房宫那么豪华,就想住进去享受享受。樊哙直接劝:“不行啊沛公,这可是秦朝奢靡的象征!”刘邦根本不听。
来看张良是怎么说的?他说:“秦之所以亡,就是因为这些啊。您现在刚进来,就学秦的样子,这不是重蹈覆辙吗?”
看出来没?同样是劝阻,樊哙的方式是直接否定,而张良是先讲道理,再点出后果,最后让刘邦自己意识到问题。结果,自然是刘邦听了张良的话,当天就撤出了阿房宫。
这就是“言孙”,不是不说,而是怎么说,这是策略。
更厉害的是后来的废太子事件。刘邦想废太子,立戚夫人的儿子。满朝文武都不同意,却不敢直接反对,怕触怒刘邦。
张良呢,不声不响地帮吕后请来了商山四皓,就是四位隐居的德高望重的长老。
当刘邦看到这四位老者跟在太子身边时,突然就意识到:太子的根基已经稳固,废不掉了。
这就是“危行”,行为永远正直,只是换了一种表达方式,这也是策略。
![]()
危行是永远的底线
这个问题,我在《后汉书·杨震列传》里找到了答案。
杨震,历史上被称为四知先生。有一次,他以前举荐过的一个人,夜里拿着十斤金子来送礼,还说:“现在是深夜,没人知道。”
杨震说了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
那人灰溜溜走了。
要知道,东汉后期那个环境,朝政多混乱,贪腐成风,杨震要是收了这金子,谁能知道?但他没有。
这便是“危行”,做正确的事,不因为环境改变而改变。
可见,孔子强调的是“危行”,行为永远要正直,这是核心,不能变。“言孙”,只是说话的策略,不是让你放弃底线。
![]()
守住底线,学会变通
其实,孔子这句话的核心就三个字:知进退。
进退之间,守住本心,才是最高的智慧。
不管环境如何,行为正直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你的底线,不能丢。
但说话的方式,要根据环境调整。该直言的时候直言,该委婉的时候委婉,这不是圆滑,是生存智慧。
坚持,不一定要硬碰硬,有时候绕个弯,反而更容易达到目的。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危行言孙”,这个世界会不会少很多不必要的冲突?
关注【子彦读书】,读懂经典,活出通透人生!
✍️ 每天句读《论语》,持续原创,日日不断之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