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完善产业生态,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快培育22类应用场景,其中包含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全空间无人体系等6类新领域新赛道场景,将成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政策抓手,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支撑
一是构建“场景驱动”创新范式,重塑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传统技术转化往往遵循先研发、后转化的线性模式。这一模式在过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容易导致研发与应用脱节,导致大量前沿技术停留在样品、展品阶段。《意见》突破这一局限,提出并系统构建了场景驱动的创新范式,强调以真实、紧迫的市场需求和综合、具体的应用场景为起点,反向牵引技术研发方向调整、迭代速度加快,实现需求牵引创新、创新满足需求的良性循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高效的创新模式支撑。
二是打造“综合试验田”,构筑创新成果产业化桥梁。许多具有颠覆性潜力的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模型、新一代储能技术等,在受控的实验室环境中往往表现卓越,但其最终价值实现,则必须经历从理想环境到复杂现实的严峻考验。真实世界的多样性、动态性、不确定性,是任何模拟仿真都无法完全复现的。《意见》将场景变成前沿技术不可或缺的综合试验田,成为一个集技术验证、市场培育、制度完善、标准规范于一体的综合性验证平台,助力创新技术完成从科研成果到市场商品的关键一跃。
三是促进创新要素聚合,打造开放创新的融合生态。《意见》扮演了“聚合器”和“导向仪”的关键角色。一方面,《意见》提出加快培育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领域新赛道应用场景,引导人才、资本、数据等高端创新要素,向具有全局性、引领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高效集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意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重点打造22类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场景,有力推动跨区域、跨领域、跨主体的技术融合与产业协作,打造富有韧性和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布局
为加快落实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意见》提出,围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全空间无人体系、生物技术、清洁能源、海洋开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打造一批应用场景。通过这些具有全局性、引领性的关键赛道,实现“以点带面”,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骨干,主要体现出如下几个特征:
一是坚持战略引领,服务国家发展核心利益。《意见》所聚焦的领域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韧性的主战场。加强数字经济的场景培育开放,直接呼应“数字强国”战略,是构建自主可控技术生态、保障国家数字主权和安全的核心举措;清洁能源领域的场景布局直接服务于“双碳”目标,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要求;海洋开发领域则契合了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需求。
二是突出技术通用性与融合性,催生“裂变”与“聚变”效应。《意见》所聚焦的新领域,其底层技术往往具有极强的通用性,能够横向渗透至各行各业,引发裂变式创新。人工智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可驱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农业精准化提升,实现全社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同时,这些新领域又能够与其他行业相互交织,产生“1+1>2”的聚变效应,孕育出前所未有的新业态。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催生了脑机接口等前沿方向。清洁能源与互联网融合,推动了智慧能源系统模式的诞生。
三是注重产业带动性与集群性,锻造现代产业体系脊梁。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最终要落脚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上。《意见》布局的新赛道,绝非孤立的技术点,而是能够带动拉长产业链、形成强大产业集群的“增长极”。以全空间无人体系为例,其发展将强力牵引上游的高精度传感器、智能芯片、算法软件,中游的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航天器整机,以及下游的数据服务、运营维护、保险金融等整个产业生态的繁荣。一个自动驾驶场景的落地,背后是数以千计的零部件企业和庞大的软件开发者社群。
四是着眼未来巨大增长潜力,塑造长期竞争优势。《意见》前瞻性布局那些当前可能处于萌芽或培育期,但代表科技发展前沿、具有颠覆性潜力和巨大市场空间的未来产业,这些产业随着技术不断突破,未来有望成为万亿级规模的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例如,在生物技术领域,通过开放生物基材料替代化工原料的应用场景,鼓励利用工程化微生物高效合成化工品、可降解塑料等,这不仅为绿色转型提供了路径,更可能重塑传统化工产业格局。
加快推进《意见》落实
场景的培育与开放涉及多方主体、多个环节,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协同推进。《意见》从场景开放、资源配置、要素改革、制度试验4个层面提出促进场景开放和配置的具体举措,从强化政策保障、健全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提升应用场景保障能力的具体路径,从强化示范引领、统筹协调、项目清单、宣传推广等方面就组织实施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加快落实《意见》要求,充分发挥场景对新质生产力培育的牵引作用,建议从以下三方面着力。
一是强化统筹布局,兼顾效率与公平。推动各类规划编制与场景培育和开放相结合,在适度竞争的基础上,防止重复建设,不搞“一哄而上”和内卷式竞争。推动政策与场景协同,要更好发挥创新支持政策对场景培育和开放的支持作用。推动市场规则与场景适配,重点聚焦完善资源配置规则和对接匹配方式、禁止违规限制条件、发挥信用制度作用。注重改革创新与场景培育和开放一体推进,注意场景分级分类分主体推动,充分发挥场景政策工具的作用,促进不同主体因地制宜、因业制宜开放和培育场景。
二是强化转化链条,形成场景培育开放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闭环。分批次推出应用场景项目清单,围绕建设综合性重大场景组织实施若干重大项目,更好发挥国家重大项目、重大活动等对场景培育和开放的牵引作用。强化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吸引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重大场景建设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聚焦重点场景,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测试认证等转化平台,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开展商业模式探索。
三是强化发展基础,优化场景培育和推广环境。根据场景培育和开放实际需要,及时研究完善有关管理规定,鼓励场景建设管理制度创新,探索尽职免责管理模式。重视发挥场景在各类改革试点中验证制度政策、管理规则、监管体系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开展监管压力测试。完善新场景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做到在场景范围内风险可控、不因风险而不开展场景建设。探索创新新型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发挥技术、数据、土地、人才、资本等要素支撑作用。
加快新场景培育、开放和大规模应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支点。随着《意见》的深入实施,场景优势必将转化为发展胜势,在新一轮全球科技产业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霍福鹏 杜万里 霍福鹏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主任,杜万里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数据要素制度法规处处长、副研究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