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给食不乏”,刘邦起为沛公时,萧何常常担任丞督事。
刘邦起兵和西进攻秦的时候,没有记录刘邦缺少粮草的记录。
他所经路线宛城->陈留一线城内都有大量积蓄和积粟。
宛,大郡之都也,连城数十,人民众,积蓄多,吏人自以为降必死,故皆坚守乘城。
除了萧何之外,在粮草供应上提供理论支撑的是郦食其,灭秦时郦食其建议刘邦取陈留,给出的原因是:
“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
虽然有了粮草,可是如何把粮草源源不断,及时而又安全的送抵前线,这是萧何要解决的。这项工作看起来简单,实际上绝对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何征调民夫,如何利用各种交通工具,既能够节省民力又可以高效运转,问题繁杂而又刻不容缓!
![]()
拿下咸阳之后,刘邦没有拿秦地百姓的一针一线,这种行为很得秦地人心和拥戴!
刘邦的行为是在为自己称王关中夯实民心基础,而他所仰仗的信息来源便是,萧何查封府库,统计府库存粮的重要信息。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萧何在咸阳所做的最为重大的贡献是“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他的这一举动超出同时期的很多人,甚至张良在这件事上都不及萧何。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这令刘邦跟项羽争夺天下时,具有了巨大的信息差,也算是吃到了信息红利!
“秦图书”中既有律法又有舆图民情。
这为萧何“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奠定了基础。
![]()
井陉之战前李左车曾经对陈馀说过韩信的处境:
“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
这是楚汉战争时期关于后勤保障为数不多的记录,通过这些只言片语可以看到后勤的重要性以及难度。而这些恰恰都是萧何需要考虑和克服的。
其次,稳定后方,重建秩序。
刘邦引兵东进平定三秦时,留萧何镇抚巴蜀。
(郦商)以将军从起岐,攻长社以南,别定汉中及蜀,定三秦,击项羽,侯,四千八百户。
郦商平定汉中以及蜀地之后,就跟随刘邦出汉中定三秦,这就是为何把萧何的责任划为镇抚巴蜀,“镇”是以武力清除不稳定因素,保证内部安全;“抚”则以仁政恢复经济,换取民心归附。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平定三秦后,刘邦东进攻楚,留萧何守卫关中,协助太子,治理洛阳。
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史记·萧相国世家》
《史记》中用“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来形容此时萧何的工作重心。
萧何所起到的绝不仅仅是稳定与重塑社会秩序,更通过 “计户口” 精准征调、恢复农业生产,这就令老百姓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有希望就不会绝望,精神便有了依托。
相较于当时四处动乱的局势,关中与汉中相对来说算是比较安定的。
![]()
这些都为刘邦的粮草的供应,兵源补足提供了稳定与持续性。
稳定的大后方以及持续不断地“造血”功能,才是刘邦取胜的关键!
在彭城大败后不多久,关中又经历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甚至到了“人相食”的地步。
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汉。
军事行动的劣势,自然灾害的突袭,都考验着萧何后勤保障的快速反应以及安抚能力。这次天灾人祸是考验刘邦集团的试金石,任何脆弱的后勤体系在此刻都会崩溃。结果,刘邦集团顶住了。
刘邦在多重打击之下依旧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跟项羽争夺天下的较量中,与萧何的后勤保障以及战略纵深密不可分!相比于项羽,他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对付刘邦中,他瞻前顾后,顾此失彼。
当然萧何的后勤能力不仅于此,还有推荐贤士,缓解与刘邦君臣之间的信任关系等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