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边是高达85%的报废重税,另一边是四大主流重卡品牌被明令禁止销售,中国汽车在俄罗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政策围堵,市场环境急剧降温。
2. 根据乘联会发布的最新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对俄汽车出口量仅为35.77万辆,同比大幅下滑58%,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为85万辆,如今不足半数。与此同时,墨西哥已取代俄罗斯成为中国汽车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同期对墨出口达41.07万辆,形成强烈对比。
3. 在全球汽车产业持续扩张的背景下,中国车企为何在俄罗斯遭遇“断崖式”下跌?是俄方刻意设限,还是更深层次的经济结构与产业博弈在起作用?
![]()
4. 俄罗斯政府对中国汽车实施的“双重压制”来势迅猛。早在2024年10月,俄方就大幅提高车辆报废税,上调幅度达到70%至85%。其中,排量在2到3升之间、车龄超过三年的二手车,其报废税费从原先的11.4万元人民币飙升至20.8万元,涨幅接近83%,且未来几年仍将逐年递增。
5. 进入2025年1月后,进口汽车关税再次上调,区间扩大至20%至38%,单台清关成本额外增加最高达2637元人民币,直接抬高了整车终端售价。
6. 更具冲击力的是产业准入限制:东风、福田、一汽解放以及中国重汽旗下的汕德卡等四大国产重卡品牌被正式列入禁售名单,共计12款主力车型全面退出俄罗斯注册目录,无法在当地完成上牌和销售。
![]()
7. 此类政策背后的深层动因,实则是俄本土汽车工业在激烈竞争中的被动反制。中国重卡早已凭借卓越的性价比、针对寒带与复杂路况优化的设计,以及高效覆盖的售后服务体系,在当地建立起强大优势,市场份额一度突破七成,牢牢占据主导地位。
8. 相比之下,俄罗斯唯一的重型卡车制造商“卡玛兹”受困于技术迭代缓慢、制造效率低下和运营成本高昂,在市场化竞争中节节败退,企业生存空间不断压缩。
9. 轻型乘用车领域同样如此,以哈弗、吉利、奇瑞为代表的中国品牌依靠丰富的智能配置与极具吸引力的价格策略,持续挤压本土标志性品牌“拉达”的市场空间,尽管拉达仍是俄国民心中最具代表性的汽车符号。
![]()
10. 然而,在中国品牌的强势冲击下,拉达的市占率逐步萎缩。目前中国品牌已合计占据俄罗斯新车市场约三成份额,销量前十的品牌中有七个来自中国,展现出强劲的渗透能力。
11. 当常规市场竞争难以逆转颓势时,俄政府不得不借助行政干预手段为本土企业提供保护伞,通过税收壁垒与准入禁令,为卡玛兹和拉达争取宝贵的调整时间与发展窗口。
12. 政策打压之外,俄罗斯消费者购车意愿低迷也成为制约中国汽车销售的关键因素。汽车消费高度依赖宏观经济基本面支撑,而当前俄经济正处于多重压力叠加期。虽然经济发展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2%,但进入7月至8月后增速已趋近停滞,整体增长动能明显减弱。
![]()
13. 作为国家财政命脉的能源行业正遭遇三重夹击:国际油价长期低位运行。截至2025年5月,Urals原油价格维持在每桶65.49美元,较年初累计下跌4.41%;布伦特与WTI原油跌幅更是双双超过15%。
14. 同时,乌克兰军队频繁使用无人机袭击俄境内炼油设施,造成实质性破坏。伏尔加格勒炼油厂——该国最大炼油基地之一——遭到精准打击,初级加工装置受损严重。乌克兰国家安全局公开宣称将继续开展此类行动,旨在削弱俄军后勤保障能力并压缩俄政府财政来源。
15. 欧盟第十九轮对俄制裁进一步收紧,不仅全面封锁俄罗斯液化天然气进入欧洲市场,还将俄原油价格上限压降至每桶47.6美元,同时对俄石油贸易公司及俄气石油实施全面交易禁令。此外,印度也减少了对俄原油的采购量,导致俄能源出口收入显著缩水。
16. 经济疲软直接影响居民购买力。2025年前十个月,俄罗斯新车总销量同比下降22%,新能源车型销量锐减38%,仅售出约1.04万辆。前九个月全国新车销量总计89.6万辆,而人口规模相当的中国广东省同期销量高达200万辆,超过俄罗斯两倍有余。
17. 更为严峻的是,俄罗斯央行维持21%的基准利率高位,致使汽车贷款年化利率攀升至30%,使得普通家庭购车成本剧增。目前当地汽车平均成交价已达25万元人民币,远超多数民众承受能力。数据显示,前九个月在线申请车贷的人数仅为2021年同期的四分之一。
18. 一面是进口车因高额税费导致价格飞涨,另一面是民众收入受限、融资困难,中国汽车在俄市场陷入“无人买、卖不动”的双重困境。
19. 尽管如此,若将视角扩展至中国汽车出口全局,俄罗斯市场的萎缩并未动摇整体上升趋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汽车出口总量达495万辆,同比增长14.8%。仅9月份单月出口即达65.2万辆,同比增长21%。
20. 新能源汽车成为拉动出口的核心引擎,前九个月累计出口175.8万辆,同比激增89.4%;9月单月出口22.2万辆,增幅翻番,充分彰显中国新能源产品的全球竞争力。
21. 从区域分布看,俄罗斯市场在前九个月出口总量中占比已低于8%。即便全年出口维持在50万辆左右,在预计突破700万辆的年度总量中也不足一成,显然并非中国车企的战略重心。此次波动更像是推动出口结构优化的一次外部催化。
22. 面对俄市场的新挑战,部分企业已开始积极应对。新疆昆仑汽车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出首批符合俄罗斯OTTC认证标准的重卡产品,并顺利下线交付,斩获千台订单。公司采用“国内零部件供应—边境组装—海外整车交付”的创新模式,打通合规出口通道,为中国车企探索出一条可持续路径。
23. 多数主机厂则采取“稳存量、控风险”策略,在确保盈利的前提下维持合理出口节奏,同时加速资源向墨西哥、欧洲、东南亚等潜力市场倾斜。这种布局调整与中国汽车出口多元化战略高度一致,有助于降低单一市场依赖带来的不确定性。
24. 中国汽车在俄销量骤降的根本原因,在于俄罗斯经济承压与本土产业保护政策的双重作用。俄乌冲突带来的长期影响、能源产业遭受的系统性打击,共同导致居民消费能力下降;而本国汽车产业在开放竞争中处于劣势,迫使政府出手干预市场秩序。
![]()
25. 然而,这一区域性波动既不会中断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的步伐,也无法阻挡其全球化进程。
26. 从更大格局观察,这一现象揭示了一个重要现实:在全球经济重构与地缘政治动荡交织的当下,过度集中于某一海外市场蕴含巨大风险。唯有坚持市场多元化、强化技术创新、提升本地适配能力,才能构筑中国车企真正的国际竞争优势。
27. 随着新能源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和海外渠道网络的不断完善,中国汽车出口的前景依然广阔,未来可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