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朋友圈两小时,点赞数还没破5,是不是大家都讨厌我?”江苏淮安35岁男子小张的心里话,最近戳中了很多网友的心。
这位因社交焦虑被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日常会因消息未被及时回复坐立难安,因朋友圈零互动自我否定,甚至出现头晕、出汗等躯体化症状。
这场看似荒诞的病例,实则撕开了一些人被社交媒体绑架的心理困境。
从期待点赞到自我崩溃
小张的经历并非个例。他每天下班都会反复复盘白天的细节:同事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微信里延迟的回复、朋友圈寥寥的互动,都会让他陷入无尽联想,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错了。这种对社交反馈的极度敏感,最终将他拖入抑郁症的泥潭。
医生透露,这种社交焦虑症状的核心是将虚拟社交中的数据指标,内化为自我认知的核心标准。
某社交平台2024年调研显示,63%的受访者曾因点赞数低于预期产生自我怀疑,18%出现持续情绪低落。当“被看见”的本能需求,异化为“被点赞”的执念,虚拟数据便成了刺向心灵的利刃。
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焦虑早已突破心理层面。小张在就诊时提到,自己常因担心没人点赞而无法集中精力工作,效率下降又加剧了自我否定,形成焦虑导致失误,失误导致更焦虑的恶性循环,最终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系。
不难发现,不少网友都存在类似的焦虑情绪,并在社交平台上发帖寻求帮助。
![]()
![]()
![]()
高敏感体质都有哪些特征?
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身疾病科住院医师王鑫透露,小张的高敏感性格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 没人点赞只是导火索,真正的根源藏在成长经历里。 他的父母管教严格,情感支持少,使他渴望获得肯定,对他人评价高度敏感。
心理学家调查发现,在这个世界上,高度敏感的人高达15%—20%。当经历一定的刺激事件时,内心深处就会出现激烈的情感反应。我们误以为这便是紧张、敏感,为此感到羞愧。
医生指出,高敏感是天生的,它不是什么缺陷,它只是一种气质或人格特质。从一出生,就拥有一种特殊的神经系统,可以更深入地感知、处理内部与外部的信息,并且拥有更强大的洞察力与觉察能力。
高敏感人群对负面刺激的反应强度远超常人,就像小张,即便理性上知道点赞不代表一切,情绪上仍会被“零互动”击垮。
而社交媒体的算法设计,进一步放大了这种依赖。即时反馈的机制如同 “数字毒品”,让大脑习惯了用点赞数获取快感;精心修饰的 “完美朋友圈” 则制造出集体焦虑,仿佛别人都在被喜爱,只有自己被遗忘。
如何阻止精神内耗,把自我价值从“点赞数”里解放出来?
医生建议,高敏感人群应正确看待问题,接受自身敏感特质,减少自我否定,专注于自身事业。目前,小张经过治疗已逐渐好转。
这场自我救赎的核心,在于重建内在的价值锚点,而非向外寻求认可。
可以尝试限定每日刷朋友圈的次数,关闭点赞提醒,甚至每周设定“无社交日”。将节省下的时间投入线下社交,比如和朋友聚餐、参加兴趣小组,面对面的情感连接远比虚拟点赞更能带来安全感。
高敏感并非缺陷,而是天赋。这类人群在共情、观察、创作等领域具有天然优势,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心理咨询师都属于高敏感体质。与其因敏感痛苦,不如尝试将其转化为资源,用敏锐的洞察力提升工作质量,用强烈的共情力维护人际关系,这些真实的价值,远比点赞数更坚固。
小张的案例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每个被数字裹挟的人。当我们为朋友圈的互动量辗转反侧时,不妨告诉自己,多数人点赞只是随手之举,忘记互动也只是因为忙碌。
社交媒体本应是连接情感的桥梁,而非衡量价值的标尺。真正的被喜爱,藏在家人的牵挂里,躲在朋友的陪伴中,更融在自己对生活、对事业的热爱里。
愿我们都能放下对数字的执念,在真实的世界里,活得舒展而坚定。
来源 | 中国青年报、生命时报、心理学报
编辑 | 李雪
责编 | 姜玉函
关注民生周刊视频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