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文昌化书》《帝君感应录》《论语》《四书五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道教尊神之中,文昌帝君掌管天下文运,主宰士子功名。凡读书人,无不虔诚礼拜,祈求点化开悟。《文昌化书》记载,这位神祇原是晋代张亚子,因济世救民有功,得道升天,受玉帝敕封,专司人间科举文运。
千百年来,多少寒窗苦读之人,日夜埋首书卷,背诵经典,却依然名落孙山。也有人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却在考场上文思枯竭,难以发挥。这读书考试之道,究竟玄机何在?为何同样的十年寒窗,有人金榜题名,有人屡试不第?
明代《帝君感应录》中记载了一段奇遇。江南有位书生,寒窗苦读二十载,每日背书至深夜,将五经四书倒背如流,却连续十次落榜。绝望之际,文昌帝君亲自显灵,道破了一个惊天秘密——读书的真谛,根本不在死记硬背,而在于领悟四个字的真意。这四个字,既是读书之法,更是悟道之门。只要真正领悟,不仅能金榜题名,更能通达事理,成就一生功名。
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是什么?为何有如此神奇的力量?要解开这个谜团,还得从那个月明之夜说起。
![]()
明朝嘉靖年间,苏州府吴县有个书生,名叫陈鹤鸣。
这陈鹤鸣出身寒门,父亲是个账房先生,母亲靠女红补贴家用。一家三口住在城外破旧的小院里,日子过得清苦,却也和睦。陈父虽然没能考取功名,却深知读书的重要,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
陈鹤鸣从六岁开始读书,十岁就能背诵《四书》,十五岁通读《五经》。他天资聪慧,记性极好,凡是看过的文章,几乎过目不忘。私塾先生都说,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
到了二十岁,陈鹤鸣参加了童生试,顺利考中秀才。全家欢天喜地,陈父更是激动得老泪纵横。按理说,以他的才学,中举人应该不是难事。
可接下来的事,却让所有人都没想到。
乡试的那一天,陈鹤鸣信心满满地走进考场。考题发下来,是关于《论语》中"学而时习之"的一段话。这段话他背过无数遍,闭着眼睛都能一字不差地背出来。他提笔就写,洋洋洒洒数千字,引经据典,文采飞扬。
放榜时,陈鹤鸣却名落孙山。他不甘心,找到考官询问原因。考官看了他的试卷,摇头叹息:"文章虽工,却如同嚼蜡。你把前人的注疏都搬了上去,可你自己的理解在哪里?你对圣贤之言的体悟在哪里?"
陈鹤鸣愣住了。他一直以为,读书就是要把书背得滚瓜烂熟,把前人的注解记得一清二楚。考试的时候,把这些内容写上去,不就行了吗?
"你这是在死记硬背,不是在读书。"考官语重心长地说,"圣贤之言,贵在领悟,不在死记。你把书背得再熟,若是不能融会贯通,依然是隔靴搔痒。"
陈鹤鸣回到家中,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苦思冥想。父亲劝他休息,他却说:"我要把所有的书再读一遍,一定要找出问题所在。"
从此,他更加刻苦。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读书,一直读到深夜。他把《四书五经》又背了几十遍,把朱熹的注解,把历代大儒的解说,全部抄写下来,反复诵读。
三年后,陈鹤鸣再次参加乡试。这次他更有把握,因为他已经把所有可能考到的内容都背得烂熟于心。
可结果,依然是落榜。
又三年,第三次乡试,还是落榜。
又三年,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一直到第十次,陈鹤鸣已经四十岁了,依然是秀才。
那天晚上,陈鹤鸣拿着第十次的落榜通知,坐在书房里发呆。窗外月光如水,照在那堆积如山的书本上。二十年的寒窗苦读,换来的是十次落榜。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适合读书?
父亲已经去世三年了,临终前还在问他什么时候能中举。母亲的头发全白了,眼睛也花了,每次看到榜上无名,都会默默流泪。
"难道真的是天不助我?"陈鹤鸣仰天长叹。
就在这时,书房里突然刮起一阵清风。陈鹤鸣抬头一看,只见一位身着青袍的中年男子,凭空出现在他面前。那人面容清瘦,目光如炬,身上散发着一股淡淡的书卷气。
"你……你是何人?"陈鹤鸣吃了一惊。
那人微微一笑:"我是文昌帝君,知你诚心向学,特来点化。"
陈鹤鸣一听是文昌帝君,连忙跪倒在地:"弟子陈鹤鸣,拜见帝君!"
文昌帝君抬手示意他起身:"不必多礼。我看你寒窗苦读二十载,却屡试不第,可知道为何?"
陈鹤鸣苦笑道:"弟子愚钝,还请帝君指点。"
"你可知道,你这二十年都在做什么?"文昌帝君问道。
"弟子在读书啊。"陈鹤鸣不解。
![]()
"不,你不是在读书,你是在背书。"文昌帝君摇头道,"读书与背书,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陈鹤鸣愣住了:"读书不就是要背书吗?不把书背熟,如何能答题?"
"你看那考官的批语说什么?"文昌帝君指着桌上的落榜通知。
陈鹤鸣拿起来念道:"此文虽博,然死板有余,灵气不足。引经据典甚多,己见全无。"
"明白了吗?"文昌帝君说,"你把前人的话背得再熟,堆砌得再多,那也是前人的智慧,不是你自己的。考官要看的,不是你背了多少书,而是你对这些书有多少自己的理解。"
陈鹤鸣若有所思:"可是,历代大儒都已经把圣贤之言解释得很清楚了,我还能有什么新的理解?"
"这就是你的问题所在。"文昌帝君叹了口气,"你只是在重复前人的话,却从未用自己的心去体悟。《论语》中孔子说的话,朱熹的注解固然精妙,但你陈鹤鸣读《论语》,难道就没有自己的感受吗?"
"我……"陈鹤鸣一时语塞。
"读书之道,不在于背了多少,而在于悟了多少。"文昌帝君缓缓说道,"你把一本书背得滚瓜烂熟,却不知其所以然,这叫食而不化。真正的读书人,是要把书中的道理,化为自己的智慧。"
陈鹤鸣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难怪我读了这么多年书,却依然写不出好文章。因为我只是在搬运别人的话,却没有自己的思考。"
"你现在明白还不算晚。"文昌帝君说,"我今日来,就是要告诉你真正的读书之法。"
"还请帝君教我!"陈鹤鸣诚恳地说。
文昌帝君走到窗前,望着天上的明月:"你看这月亮,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咏月。有人说月是思乡的愁绪,有人说月是相思的寄托,有人说月是清冷的孤独。同样一轮明月,为何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感受?"
"因为每个人的心境不同,所以感受也不同。"陈鹤鸣答道。
"对。"文昌帝君点头,"读书也是如此。同样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人读出了温故知新的道理,有人读出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有人读出了学以致用的真谛。这就是因为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所以对同一句话会有不同的理解。"
"那我该如何读书,才能有自己的理解呢?"陈鹤鸣急切地问。
"这就要说到读书的真谛了。"文昌帝君转身看着他,"真正的读书之法,归结起来,只有四个字。"
"四个字?"陈鹤鸣瞪大了眼睛。
"不错,就是四个字。"文昌帝君说,"这四个字,是我观察了千年士子,总结出的读书真谛。历代那些真正的大儒,那些金榜题名后又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无一不是领悟了这四个字的真意。"
陈鹤鸣激动得浑身发抖:"还请帝君赐教!"
"这四个字,说来简单,做到却难。"文昌帝君缓缓说道,"古往今来,多少读书人穷尽一生,也未能真正领悟。你若能领悟,不仅能金榜题名,更能通达事理,成就一番功业。"
"弟子洗耳恭听!"
文昌帝君正要开口,突然又停住了。他看着陈鹤鸣,似乎在考验他的诚心:"不过,这四个字的真意,不是说出来就能明白的。我可以告诉你这四个字是什么,但关键在于,你要真正去领悟其中的深意。"
"弟子定当用心体悟!"陈鹤鸣恳切地说。
"好。"文昌帝君点点头,"那我便告诉你。这四个字,前两个字说的是读书的方法,后两个字说的是读书的境界。若能领悟前两个字,你便能写出好文章;若能领悟后两个字,你便能成为真正的大儒。"
陈鹤鸣屏住呼吸,等待着那四个字的揭晓。
文昌帝君走到书桌前,提起笔,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了……
![]()
就在文昌帝君即将写下那四个字的时候,他的手停在了空中。
他转过身来,意味深长地看着陈鹤鸣:"这四个字,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无穷的道理。前两个字,是方法;后两个字,是境界。方法易学,境界难达。"
"这四个字,不仅仅是读书之法,更是做人之道,处世之理。若能真正领悟,不仅能在科举中金榜题名,更能在人生中功名显达。历代那些位极人臣的大臣,那些流芳百世的大儒,无不是参透了这四个字的真谛。"
陈鹤鸣看着文昌帝君手中的笔,那笔尖上还挂着墨汁,马上就要写下那改变命运的四个字。可帝君却又停住了,似乎在等待什么,又似乎在考验什么。
"这四个字说出来很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却需要彻底改变你二十年来的读书习惯。"文昌帝君的声音变得严肃起来,"你可准备好了?"
月光透过窗棂洒进来,正好照在那张白纸上。陈鹤鸣的心跳得厉害,二十年的困惑,十次的落榜,所有的答案,都在这四个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