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1月14日。德国总理默茨带头,联合了学界、产业、工会和智库的“顶配阵容”,正式向议会提交了成立贸易政策高级特别委员会的动议。
![]()
对外公开的理由说得很明白,要对德国与我国的经贸政策来一次彻底体检。委员会主要盯着三个领域:能源供给、关键原材料进口、我国企业在德国的基础设施投资。
每年还要给议会递交两次“成绩单”,让国会掌握最新动态。这阵仗,德国历史上还真不多见。
稀土卡脖子,德国制造业的隐痛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动作?说到底,是德国各界对产业安全的担忧和对未来竞争力的恐慌。过去十几年,德国工厂和出口车间早就和我国市场绑得死死的。稀土、能源、零部件、消费市场,缺一样都不行。
2025年1到8月,中德贸易额又一次冲到全球第一。德国引以为傲的汽车、机械、化工等产业,离不开我国的稀土供应,也指望我国的消费者买单。
![]()
德国想要“既安全又挣钱”,但现实却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最让德国人坐不住的,是稀土供应的变化。今年我国加强了稀土出口的管理,欧洲贸易商Tradium直接反映,德国汽车产业的稀土订单起码推迟了三个月。
这不是简单的物流延误,而是关系着德国上百万工人的饭碗。稀土是新能源汽车、电动机、电池等核心技术的底层原料。
德国车企如果拿不到稀土,整个产业链就像断了电的机器,根本运转不起来。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默茨政府还公开表态支持提高我国钢材进口关税。这一表态和他当年在野时反对欧盟对我国加税的立场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
“今日不同往日”,默茨在议会辩论时的这句话,直接点明德国的现状——保护本土产业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不只是嘴上说说,德国确实开始用实际行动调整对华政策。
德国的焦虑不只是嘴上说说。德国汽车、机械、化工等行业的高管们心里都明白,德国的技术优势正在被我国制造业的升级一点点吃掉。
过去说德国和我国产业互补,现在越来越多的是正面竞争。德国人的不安全感,正是从这里开始蔓延的。
德国的自我救赎还是自困牢笼?
默茨政府这次不再单打独斗,而是把欧盟这个大平台搬出来。德国想通过把贸易和安全“绑定”,拉上欧盟集体议价,借力打力,试图在和我国的谈判中多占点便宜。
这种“制度嵌入”策略,其实说白了就是想用欧盟的力量来保护自己,避免和我国单挑时吃亏。
![]()
但问题在于,这种策略在现实中很难落地。德国汽车产业对我国稀土的依赖已经不是新闻。失去了我国稀土供应,德国车企的生产成本至少要涨三成不止。
再看欧洲本土稀土产业,别说五年,十年都未必能赶上我国现在的价格和规模。德国嘴上说要安全,行动上却离不开我国的供应和市场,想脱钩根本不现实。
这套策略表面上看很有章法,实际上却是个“左右为难”的困局。德国一方面想用“安全”说事,给本国企业和就业找保障,另一方面又害怕产业链突然断裂,自己反而先遭殃。
德国此刻的尴尬,就像一艘想往安全港口靠的船,却怎么也割不断和深海的锚链。
![]()
德国政策一变,最先跳出来的是汽车大佬们。宝马、大众这些巨头已经明确表态,反对加征钢材关税。
他们担心原材料成本一涨,企业负担更重,竞争力反而下降。这些企业不是不懂安全,但他们更清楚,一旦失去我国的稀土、钢材和市场,德国制造业将被迫“自断一臂”。
欧盟内部的分歧也不小。荷兰的ASML公司是全球半导体设备领域的头号玩家,对我国市场依赖极大。
荷兰政府立场已经开始软化,不再像德国那样强硬。德国想让欧盟一起出头对我国施压,却发现“队友”心思各异,各自盘算着自己的小算盘。
而我国商务部的回应也很直接,愿意对话解决供应链问题,但明确要求德国不能把正常贸易“政治化”。
![]()
这句话看似平淡,实际上划出了红线——正常贸易不能被安全话题绑架。德国如果执意推进审查,把正常贸易当作安全威胁,冲击最大的还是本国制造业和就业市场。
德国的“三重博弈”让这场政策调整变得极其复杂。政府想保产业,企业想保利润,欧盟想保团结,我国则强调对话和市场规则。
每一方都不愿意轻易让步。德国每走一步,都要反复权衡。
很多人关心,德国究竟能不能从我国供应链里抽身出来。现实情况是,德国产业链和我国的深度绑定已经不可逆。
德国试图通过欧盟机制“抱团”,但本土稀土供应链的重建远远赶不上需求。就算德国在政策上再怎么强调安全,企业和市场的现实压力都会让政府不得不妥协。
![]()
德国制造业的“命门”抓在我国手里,这不是一句口号。稀土供应一出问题,整个产业都要跟着遭殃。德国的“安全驱动”还没解决安全问题,反而可能让“饭碗”先碎了一地。
美国回归单边主义,全球供应链波动加剧,德国无法再像过去那样稳坐“产业链铁王座”。德国想通过安全叙事来给自己找出路,但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生怕踩到“断链”的红线。
在这场博弈中,德国政策调整看似主动,实际上步步为营。默茨政府既想摆脱对我国的依赖,又不得不承认现实的羁绊。
德国企业反对脱钩,欧盟内部不统一,我国坚持对话和市场原则。每一个变量都影响着德国的最终走向。
![]()
我国始终坚持开放合作的大门敞开,欢迎通过对话解决分歧,但不会接受正常贸易被安全化、政治化。
德国如果一味施压,短期内可能赢得了政治分数,长期看却可能自损产业根基。“安全驱动”政策如果脱离经济实际,只会让德国制造业和就业市场付出更大代价。
德国的焦虑背后,是全球产业新格局的剧烈变动。产业竞争、技术升级、供应链重塑,任何一环都可能影响德国的政策选择。
德国想在“安全”和“市场”之间左右逢源,现实却逼着他们一次次妥协。德国制造业的辉煌,归根结底离不开全球合作,尤其是与我国的深度合作。
![]()
德国对中德贸易政策的调整,是产业安全和经济利益的碰撞。默茨政府想要走一条两全其美的路,但现实让他们不得不权衡再三。
中德产业链的深度捆绑,决定了德国无法简单切割与我国的合作。德国每一个政策选择,都直接关系到自身制造业和就业的未来。
谁能把握合作大势,谁才能真正赢得下一轮产业竞争的主动权。
参考:想干嘛?德国拟重新评估对华贸易政策——澎湃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